黃埔一期(317)
宋子文的族侄,國軍少將——韓云超
韓云超(1901-1948),原名奉光,別號競伯(另有一說字濤光,號理伯),海南文昌(今屬海南省)人,本縣北九區高等小學、省立瓊崖中學、上海暨南學校畢業。曾任文昌恢中小學校主任教員。
1922年從軍,任東路討賊軍步兵第二旅第四團第二營第八連司務長,營部書記員,第一警備隊第三支隊司令部軍需正。1923年充任大本營兵站總監部第一支部委員。1924年初任廣東海防陸戰隊第二團第一營第三連代理連長。同年5月入第一期第二隊學習。
畢業后任軍校教導第二團排長,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連、營長,參加了兩次東征。
1926年,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三師(師長徐景唐)第三十九團(團長陳章甫)中校政治指導員。
1927年,廣州“四一五反革命政變”以后,駐廣東中山石岐的第三十九團,在韓云超等人指揮下在當地鎮壓了農軍的賣蔗鋪起義,并實行了“清黨”。
1928年,第十三師第三十七團團長云瀛橋(文昌人)升任第十三師師長,韓云超升任該師政訓處上校處長。1929年3月,李濟深被蔣介石扣押于南京湯山,其軍權被陳濟棠接管。李濟深的親信云瀛橋被撤職后賦閑香港,韓云超也被迫離開廣東赴南京。
同年5月,接替因病辭職的潘荷莊,擔任了江蘇省青口電報局局長,1931年5月,接替鄭思僑,擔任江西省河口電報局局長。同年,被派到赴贛剿共的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擔任宣傳處長。寧都起義前夕,韓云超看情況不妙,便帶領手下的宣傳人員離開了二十六路軍,返回南京。
1932年任軍事委員會軍官干訓隊上校隊長。
1933年,法國殖民者強占中國西沙群島的九個島嶼,瓊崖旅京同鄉會集會組織請愿團,韓云超做為瓊崖旅京同鄉會公推的七個請愿團代表之一,參加了向國民政府中政會、行政院及外交部請愿的活動。
1934年,調任第六路軍(總指揮薛岳)總部參謀處中校參謀。
1935年6月,任陸軍通訊兵學校籌備處(主任徐庭瑤兼)中校籌備員。同年,參與發起成立瓊崖建設協會。
1936年,任陸軍通訊兵學校(副校長俞飛鵬兼,教育長徐庭瑤、后羅章、童元亮)上校主任教官。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校遷往廣西興安,后又遷到貴州麻江。1938年,任通訊兵學校軍士營上校營長。
1940年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第四戰區分為兩個戰區,原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余漢謀升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王俊任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韓云超受邀返粵,任第七戰區少將參議。不久后轉赴重慶,任軍政部少將參議。
返粵期間,韓云超還肩負著一個重要的委托,那就是宋子文交代給韓云超的,將查找到的海南文昌的韓氏族譜,帶回重慶。由于宋子文的父親宋耀如(又名宋嘉樹),原本不姓宋,而是姓韓,因自幼被遠房舅舅收養,后隨了舅舅的姓,改姓宋了。論輩分,韓云超是宋子文的族侄,韓云超回到重慶時,將查找到的族譜交給了宋子文。
?1946年,任國民政府國防部少將部員。同年,海南島遭受了嚴重的旱災,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發生了糧荒,國民政府發放了賑災款,行政院派韓云超等五人為代表,由渝赴粵賑災。然而在如何使用賑災款的問題上,與蔡勁軍(黃埔二期)發生了嚴重分歧,蔡勁軍當時擔任國民政府廣東省政府委員兼廣東省主席瓊崖辦公處主任,掌握著海南島的實權。同年,入南京中央訓練團任少將團員。
1947年返回廣東,任國民政府廣州行轅少將參議。同年,韓云超和吳敬民聯合署名在瓊崖旅港同鄉會會刊《瓊聲》上,發表了《蔡勁軍禍瓊實錄》的長文,揭露蔡勁軍的各種罪行。與蔡勁軍矛盾的公開化,也反映出國民黨內激烈的派系爭斗。
1948年2月,經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韓漢英保薦,韓云超回到海南島,接替王衍祚擔任樂東縣縣長。
同年5月,瓊崖縱隊包圍了樂城據點,韓云超率部增援,在千家至樂城的公路上遭到伏擊被擊斃。韓云超死后,時任廣東省主席的宋子文,批準撥發撫恤金五億元法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