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雖仍是一個 “普婚” 國家,但結婚登記數卻持續下降。這背后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適婚人群減少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出生人口數量減少,適婚人口總數呈下降趨勢。從 2014 年到 2022 年,20 - 40 歲的人口已經減少了 5509.9 萬人。同時,在現有的適婚年齡人群中,男多女少的性別擠壓情況嚴重,2021 年,20 - 40 歲適婚年齡男性比女性多 1752 萬人。
其次,婚姻觀念轉變也對結婚登記數產生了重大影響。現代社會,年輕人更加注重個人發展和生活品質,“不婚不育保平安”“單身擺爛” 等觀念逐漸流行。一些年輕人選擇給虛擬 CP 辦婚禮,或者在豆瓣不婚不育小組里探討未來養老問題。社會對晚婚、不婚的包容度也在提高,“80 后”“90 后” 晚婚、不婚等現象越來越常見。
再者,初婚年齡推遲也是導致結婚登記數下降的原因之一。2020 年,中國平均初婚年齡為 28.67 歲,比 2010 年推遲了近四歲。隨著大學擴招,我國本科及以上高等學歷人數逐年攀高,2023 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 60.2%,較 10 年前提高了 25.7 個百分點。年輕人在校受教育年限的延長,不可避免地影響其步入婚姻的時間。此外,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年輕人忙于工作,沒有時間戀愛,也促使平均初婚年齡推遲。
二、普婚制背景下的傳統期望
(一)結婚生子的意義
結婚對于個人情感而言,意味著與一個相愛的人建立深厚的情感連接,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當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時,有一個可以傾訴和依靠的伴侶,能給予心靈上的慰藉和支持。生子則為家庭帶來新的生命和希望。孩子的成長過程充滿了歡樂和驚喜,他們的天真無邪和純真笑容能夠溫暖整個家庭。孩子也是父母情感的延續,是生命的延續,通過養育孩子,父母們經歷了一場自我成長的洗禮。他們學會了無私奉獻,學會了耐心與寬容,學會了在疲憊中堅持,在困難中堅強。
從社會文化傳承和人口發展來看,結婚生娃是人類情感與生命延續的神圣契約,是個體在愛與責任的交織中實現自我成長、傳承家族價值、為社會注入新活力,并共同編織出溫暖、希望與未來的偉大使命?;橐龊蜕侨祟惿鐣永m的基礎,通過娶妻生子,家族的血脈得以傳承,家族的價值觀、文化和傳統也能夠傳遞給下一代。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傳統婚姻制度與觀念
中國傳統婚姻制度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從原始群婚到一夫一妻多妾制,再到一夫一妻制。在古代,婚姻制度多以鞏固男子的權利為主要目的,男尊女卑觀念牢固。如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中,女子只能嫁給一個丈夫,而男子卻可以納很多妾。婚姻也成為古代婦女的枷鎖,女子被要求必須專一,從一而終,沒有社會地位。
傳統婚姻制度有著嚴格的程序和特點,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是古代時期婚姻關系成立的前提條件。孟子說過:“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空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古代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媒妁之言無疑確保了兩家的實力差距不大。但這種包辦婚姻也有很大的弊端,喜好和性格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在不認識的情況下結為夫妻,也必然成為以后家庭矛盾的隱患。
傳統婚俗習慣豐富多彩,如婚禮要在晚上舉行,因為 “匪寇婚媾”,搶女子作新娘,肯定在晚上更方便。這說明婚姻二字隱含著搶劫婚的痕跡。到了周代,同姓不婚成為定制,這是族外婚在制度中的具體反映。
(三)結婚花費與生育決策
中國現階段結婚花費平均值高達 33.04 萬元,是 2023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8 倍多。結婚花費主要體現在婚宴酒店、婚禮策劃、珠寶首飾、蜜月旅游、婚紗禮服、婚品百貨以及婚紗攝影等方面,其中婚宴酒店費用占大頭。對于影響不育晚育群體生育決策的因素,影響最大的因素是 “是否有人照料孩子”,近七成受訪者認為這個因素對其生育決策影響很大,其次是 “社會大環境” 和 “生育支持政策”??梢?,能否得到足夠的生育支持,是影響這類無孩群體是否生育的重要因素。
三、無法實現傳統期望的心理影響
(一)女性視角
對于部分女性而言,不結婚生子可能帶來多方面的心理影響。一方面,一些女性在面對傳統婚姻觀念的壓力時,非婚生子政策使得她們的壓力得到釋放。在現實生活中,“大齡剩女” 常常因家庭施壓而選擇結婚生子,當非婚生子 “合法化” 后,她們在面對催婚時,緊繃的神經得以放松,精神層面獲得重生。同時,一些目睹父母或同事婚姻不幸福的女性,可能會磨練出獨立個性,選擇借優秀人的精子懷孕生子,追求獨立的生活。
然而,不結婚生子也可能帶來焦慮迷茫。部分女性選擇不婚不育確實在某些時候感到自在,如可以自由支配時間、享受生活、無需處理婆媳關系等。但隨著年齡增長,看到身邊同齡人享受兒孫福時,也會產生焦慮。尤其是那些注重生活品質卻未提前做好養老準備的女性,會擔心未來無依無靠,養老錢不足,內心的焦慮感更甚。
此外,不結婚生子的女性對獨立有著強烈的追求。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參加社交和不同領域工作的機會增多,打破了性別界限。現代社會的女強人越來越多,她們有車有房、經濟獨立,不再愿意依附于男性。她們認為自己可以獨立管理和教育孩子,無需男性參與生活,選擇 “無偶式育兒”,享受沒有婚姻瑣碎的生活,追求獨立自由的人生。
(二)男性視角
非婚生子政策對男性的心理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在中國,當非婚生子變得 “合法化”,一些高質量精英男性可能會像法國男人一樣,選擇不結婚。這樣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住自己的財產和地位,另一方面也不再被婚姻和家庭責任所束縛,不再被某個女人所牽制。他們可能會同時與多名女性交往,雖然會受到道德批判,但法律卻無法制裁。這種情況下,舊時社會上的忘年戀現象可能會更加普遍,而他們面對社會輿論指責時,心理壓力也會得到完全的釋放和緩解。
(三)共同影響
不孕不育對夫妻雙方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首先,不孕不育會給夫妻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傳統文化和家庭觀念的影響下,無法生育可能使夫妻感到無法實現傳宗接代的愿望,從而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很多夫妻因為不孕不育吵架甚至離婚,特別是在家庭壓力和社會觀念的影響下,心理負擔更為沉重。
其次,不孕不育可能引發婚姻關系問題。生育問題是夫妻關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夫妻雙方可能互相指責或產生內疚感,影響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例如,一方可能會責怪另一方身體有問題,導致矛盾不斷升級。
再者,不孕不育夫妻還會面臨社會壓力。在某些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無法生育被視為對社會期望的違背,夫妻雙方可能會面臨來自親友、社會環境的質疑和批評。這種外界壓力會進一步加重夫妻的心理負擔,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
此外,不孕不育治療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經費,給夫妻帶來經濟負擔。試管嬰兒、人工授孕等治療方式費用高昂,夫妻雙方可能需要承擔巨大的經濟壓力,這也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同時,無法生育還可能影響夫妻與家人和親友的關系,親友們的追問和關切可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壓力和困擾。
四、未來展望
(一)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變遷,未來婚姻的發展趨勢將更加多元化。一方面,傳統的一夫一妻制婚姻仍將存在,但會更加注重夫妻雙方的平等、尊重和共同成長。例如,“性別中立” 婚姻模式可能會逐漸流行,男女雙方共同分擔家務、育兒和賺錢的責任,打破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
同時,非傳統婚姻模式也將不斷涌現。如未婚生育可能會成為一些人的選擇,為那些想要孩子卻無法找到合適伴侶的人提供了一種途徑。此外,同居而不結婚的模式也會繼續發展,年輕人可以通過同居更好地了解彼此,降低婚姻風險。
合同制婚姻也可能成為一種趨勢。夫妻雙方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期望,簽訂一定期限的婚姻合同,合同到期后可以選擇續簽或解除婚姻關系。這種模式更加靈活,符合現代人對自由和個性化的追求。
(二)可能面臨的挑戰
然而,婚姻的多元化發展也將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法律和社會觀念的滯后可能會成為阻礙。目前的法律體系主要是基于傳統婚姻模式制定的,對于非傳統婚姻模式的規范和保護還不夠完善。例如,未婚生育的孩子在法律地位、權益保障等方面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同時,社會觀念的轉變也需要時間,一些非傳統婚姻模式可能會受到社會的質疑和歧視。
其次,經濟因素也將對婚姻產生影響。高房價、高生活成本等問題使得年輕人在選擇婚姻時更加謹慎。對于非傳統婚姻模式,如未婚生育和合同制婚姻,經濟負擔可能會更加沉重。例如,未婚生育的女性可能需要獨自承擔孩子的撫養費用,而合同制婚姻可能需要雙方在經濟上更加獨立,這對于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再者,情感穩定性也是一個問題。在多元化的婚姻模式下,夫妻雙方的關系可能更加復雜和不穩定。例如,在開放式婚姻中,夫妻雙方可能會面臨更多的誘惑和挑戰,情感的穩定性難以保證。而在合同制婚姻中,合同到期后的選擇也可能會給夫妻雙方帶來情感上的困擾。
總之,在普婚制背景下,面對社會變化,婚姻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需要不斷地適應和調整,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看待婚姻的多元化發展,同時也需要加強法律和社會制度的建設,為不同婚姻模式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