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本文為階段性凡夫認知,僅供參考。
一、產生信心的幾個途徑:
1.實踐出真知,多次復現,產生信心。
2.信任、敬重、敬佩、佩服的人說的,習慣性相信。
3.通過課本學習的,無條件相信。
4.某一方面專家說的,選擇性相信。
5.道聽途說的,將信將疑。
由懷疑到相信的幾個典型過程:
(1)印證。
比如,火是燙的。通過一次一次地用手觸碰火苗,毫無例外的被燙,由此相信火是燙的。
再如,一開始不相信人性的復雜,活久見,最后都相信了。
(2)學習。
比如,學習1+1=2時,老師拿出一個蘋果再拿出一個蘋果,就有兩個蘋果。理論推理如此,實踐經驗也如此,因此選擇毫無保留地相信。
再如,按照某一榜樣總結的理論去做,結果成功了。
(3)積累。
比如,在得到最后一塊拼圖前,一切都還模糊不定,當放上最后一塊拼圖,呈現出整體畫面時,突然豁然開朗。說明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產生成果,在這一點產生突破也是整體發展的一部分。
再如,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同一部經典,得出的結論和感悟有所不同,這與積累的人生閱歷、認知水平相關。
二、失去信心的幾個因素
1.發現信任、敬重、敬佩、佩服的人言行不一,由此動搖信心,進而懷疑其他言論。
比如,一位敬佩的人總是說遇事要沉著冷靜,此人卻經常沉不住氣,說遇事不生氣,此人卻脾氣暴躁一點就著,慢慢地對這個人就產生了懷疑,當光環褪去,連帶著對此人說的其他言論也產生懷疑。
再如,我們看到一些和尚吃喝玩樂撈錢,由此動搖了對佛法的信心。殊不知,這些極個別的“和尚”也只是“凡夫僧”。并非剃發就是僧,穿上袈裟就是和尚。由于一些個別敗類的行為,而失去了對佛法的信心,實在可惜。
2.實踐后沒有效果。
比如,做了數年的廣播體操后,身體沒有變好,由此失去了對廣播體操作用的信心。
3.失去了耐心。
比如,長時間地停留在某一層次無法突破,喪失了信心?!懊裰畯氖?,常于幾成而敗之”,豈不可惜。
三、修行的幾個入口
“信為道源功德母”,如果堅信不疑,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則接近大道。信自己本具佛性,與佛無二無別;信有極樂世界,可十念往生。
修行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內容就是采用各種方法去增強信心,“一切法皆是佛法”,如何增強信心,可以參考文章第一段所列的幾種途徑。
人生而不同,基因有差別,生存環境不同,文化背景也有差異,因此對于不同人而言,信、愿、行三者的強弱并不相同。有人愿力足,可從愿力入手;有人信心強,可從信心入手;有人行動力夠,可從行入手。
1.由信而愿、行。
信難行易。信是最難的,增一份信心得一份利益,如果一開始就有足夠的信心,剩下的行就相對容易,兩者相輔相成,愿力隨之增強。
那些農村里不識字的老頭老太太們,他們可能不懂各種宗派的理論,對佛法也說不出太高深的理論,然而就憑著一句佛號幾十年不中斷,最后也能成就。說明對信心足的這部分人,理論顯得并不重要。
2.由愿而信、行。
神通敵不過業力,業力敵不過愿力。世俗也說“千金難買我愿意”。愿望的特點是容易產生,同時很難改變。很大一部分人由于厭倦了現狀、恐懼失去、對未知的好奇,而產生改變的愿望,愿望就是動機,由此展開行動,伴隨著產生信心。
3.從行而信、愿。
有一部分人根據自身驗證過的成功經驗,在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后,雖然信心不足,然而基于試一試的心態,他們會先按照成功案例去實踐,“從行持到理持”。事實證明,只要方法正確,實踐將促進對理論的理解,同時增強信心,由此再增強實踐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比如,有人想學騎自行車,他可能從推自行車開始,通過觀察別人怎么騎車,請教別人怎么學騎車入手,當得到“自行車向哪邊倒,車把就向哪邊拐”的核心原則后,開始不斷地嘗試,又在過程中總結提高,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終于學會了自行車。實際上,一開始他只知道“車向哪邊倒,車把就向哪邊拐”,而不知道這樣做的是通過找回重心重新取得平衡,更不清楚其中的物理學原理,只是通過訓練而學會了。這樣學會自行車的不在少數,我就是其中之一。這個例子說明對于執行力強的人群,即使在信心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前人的示范,直接從行為入手,也是重要的修行入口之一。
對于從行入手,念佛不失為一個重要選擇。
再次強調,此文為階段性認知,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