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顱聚焦超聲(Transcranial Focused Ultrasound, tFUS)因其高空間分辨率和深度穿透能力,在非侵入性治療耐藥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方面展示出巨大潛力。特別是,它能夠通過精確的超聲波作用于大腦特定區域,誘發神經刺激。然而,目前現有的神經刺激設備大多依賴于固定的刺激方案,難以根據實時神經信號進行調節。這種限制使得治療效果在患者個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對于需要個性化治療的復雜癲癇患者。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們嘗試設計出能夠實時檢測神經信號,并根據這些信號動態調整刺激參數的閉環神經刺激系統。閉環系統能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能夠更有效地抑制癲癇發作,提高療效。本研究報道了一種創新的閉環神經刺激系統,結合了SMCA傳感器與經顱聚焦超聲技術。該系統可以在癲癇發作前,通過檢測高頻振蕩(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 HFO)信號,及時啟動經顱超聲,并根據神經活動的反饋調整刺激強度,從而實現對癲癇發作的有效抑制。研究通過一系列體外和體內實驗,驗證了該傳感器在清醒癲癇嚙齒動物模型中的穩定性和有效性。結果顯示,SMCA傳感器能夠在復雜的腦組織環境中保持穩定的粘附和信號傳輸,即使在超聲刺激下,依然能提供高保真度的神經信號反饋,從而實現實時閉環控制。
研究方法
1. 傳感器設計與材料選擇
SMCA傳感器的設計是該研究的核心。傳感器由幾種關鍵材料組成:
粘彈性水凝膠(Alg-CA):作為傳感器的主要粘合劑,Alg-CA具有較強的粘彈性,能夠在復雜的腦組織表面提供出色的附著力。這種材料由兒茶酚基團修飾的海藻酸鹽(Alg-CA)制成,具有可控的凝膠化能力,可以填充皮質表面的細微空隙,形成緊密的接觸界面。此外,Alg-CA能夠與皮質組織形成共價或非共價鍵,提高了其附著力和生物兼容性。
粘塑性自愈聚合物(SHP):該聚合物是傳感器的基底材料,具備高度的粘塑性,能夠在拉伸和剪切應力下自愈合,并且具備自適應形狀變形的能力。SHP材料的優勢在于其可以在皮質表面保持柔韌性,與大腦的復雜結構緊密貼合,同時避免因機械運動導致的信號干擾。
電極陣列設計:傳感器內嵌了一組超薄的16通道微電極陣列,電極厚度僅約3微米,能夠提供高時空分辨率的神經信號記錄。電極采用直接轉移印刷技術,將其嵌入到SHP基底表面,使得整個傳感器在保持柔性的同時,能夠穩定地記錄皮質的電活動。
圖1 | 超穩定腦接口的SMCA傳感器實現了閉環經顱聚焦超聲(tFUS)神經治療。
2. 制造工藝
傳感器的制造涉及多步復雜工藝:
1. PI薄膜沉積與電極圖案化:在氧化硅晶圓上首先沉積一層PI(聚酰亞胺)薄膜,并通過電子束光刻對其進行圖案化處理。接著,將Ti/Au(鈦/金)電極沉積在PI薄膜上,形成16通道的微電極陣列。
2. SHP基底轉移:使用特殊的轉移印刷技術,將電極陣列從PI薄膜上轉移到SHP基底上。在此過程中,SHP材料的熱塑性變形性能被充分利用,使得電極陣列能夠無縫嵌入到SHP基底中,形成柔性可拉伸的傳感器。
3. 水凝膠涂層:最后,傳感器表面涂覆了一層Alg-CA水凝膠,通過脫水和固化過程,使其與電極陣列緊密結合,確保傳感器的附著力和電信號傳導性能。
3. 體外實驗與粘附性測試
為了驗證SMCA傳感器的附著力與穩定性,研究人員在體外使用了牛腦組織進行測試。通過剪切應力和拉伸試驗,評估了傳感器在腦組織表面上的粘附性能。實驗結果表明,SMCA傳感器的粘附力顯著優于傳統的PDMS基材,尤其是在高頻振動條件下,表現出極強的抗脫落能力。此外,有限元分析(FEA)結果顯示,SMCA傳感器能夠在復雜的曲面上實現形狀自適應,有效減緩由于皮質表面形變引發的應力積累。
4. 動物實驗設計
實驗使用了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進行體內測試。大鼠被分為清醒組和麻醉組,分別測試傳感器在不同狀態下的性能。研究首先在大鼠的兩側皮層區域植入SMCA傳感器,靜置一段時間后,使用經顱聚焦超聲設備對其進行神經刺激,持續監測神經信號。整個實驗過程通過高頻電圖(ECoG)記錄系統來分析傳感器的信號傳輸穩定性和神經活動的變化。
實驗設計還包括兩個超聲刺激調節模式:“A”模式通過調節平均強度(Ispta),而“B”模式則調節脈沖峰值強度(Isppa)。在兩種模式下,傳感器實時記錄癲癇發作前的神經信號,并根據實時反饋調整刺激強度。
5. 傳感器的形狀適應性與動態應力消散
為了評估傳感器的形狀適應性,研究人員采用牛腦組織進行了離體實驗。將傳感器貼附在具有皺褶的大腦皮質表面,觀察其隨時間變化的形狀變形和適應性。結果表明,SMCA傳感器能夠自發適應皮質的曲面結構,緊密貼合腦組織,并形成穩定的接觸界面。其粘塑性SHP基底能夠有效消散在組織界面產生的動態應力,進一步提高了傳感器的穩定性。
6. 電化學與電阻特性
為了評估傳感器在不同應變條件下的電化學和電阻特性,研究人員進行了電化學阻抗譜分析和拉伸測試。結果顯示,SMCA傳感器即使在70%應變條件下,電阻變化也保持在可接受范圍內,且在50%應變下,其電化學阻抗僅有微小變化,證明了傳感器在極端形變條件下的信號傳導穩定性。
圖2 | SMCA的腦接口功能。a,根據拉伸方向,比較了Alg(海藻酸鈉)和Alg-CA(海藻酸鈉-碳酸鈣)之間的組織粘附強度。
研究結果分析
1. 傳感器的附著力和穩定性
體外測試結果顯示,SMCA傳感器在復雜曲面的皮質組織上展現了卓越的附著能力。在剪切力測試中,傳感器即使在大力拉伸和超聲振動下,仍能穩定附著于腦組織表面,而PDMS等傳統材料在同樣條件下則容易脫落或變形。特別是在超聲刺激下,SMCA傳感器有效避免了因機械振動導致的電信號干擾,確保了神經信號的高保真記錄。
實驗中,水凝膠的獨特粘彈性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填充組織微空隙,Alg-CA水凝膠不僅提高了傳感器的粘附力,還增強了其在高頻振動下的穩定性。相較于其他水凝膠,Alg-CA由于兒茶酚基團的存在,表現出了更高的剪切粘接強度,確保了傳感器能夠在超聲刺激下保持穩定附著。
圖3 | 通過直接轉移打印工藝制造的可拉伸ECoG陣列。a,由形狀變形SHP基底、打印的可拉伸電極陣列和粘附性Alg-CA水凝膠組成的SMCA傳感器的分解示意圖。b,提出了一種新的轉移打印工藝的概念圖,該工藝包括使用PI基底和/或封裝層以及使用SHP基底的形狀變形特性沉積的金屬納米膜。
2. 神經信號記錄的精度
在體內實驗中,研究重點考察了SMCA傳感器在清醒和麻醉動物模型中的神經信號記錄性能。實驗顯示,SMCA傳感器能夠有效記錄大鼠癲癇發作前的HFO信號,并通過閉環反饋系統,實時觸發超聲刺激,抑制癲癇發作。
相比之下,未使用SMCA傳感器的對照組,神經信號受到了明顯的機械振動偽影影響,導致電生理信號失真。而SMCA傳感器由于其特殊的材料設計和良好的形狀適應性,成功避免了這些偽影干擾,確保了神經信號的精確性。特別是在高頻段(80-500 Hz)的信號監測中,傳感器表現出了極高的信噪比,使得HFO信號的檢測變得更加敏感和準確。
圖4 | 在麻醉嚙齒動物模型下,與不同腦接口材料相比,SMCA傳感器在tFUS刺激下的急性體內神經記錄性能。a,體內材料性能測試的示意圖。b-e,與四種不同材料集成的腦安裝可拉伸電極的頂視圖圖像,包括PDMS(b)、SHP(c)、Alg(界面)/SHP(基底)(d)和SMCA(SMCA傳感器)(e)
3. 閉環神經刺激的效果
在閉環控制的癲癇抑制實驗中,SMCA傳感器通過對實時神經信號的監測,能夠準確預測癲癇發作,并自動觸發超聲刺激。在多次實驗中,閉環系統在癲癇發作前成功檢測到HFO信號,并有效抑制了發作頻率和振幅。與假手術組相比,tFUS刺激組的大鼠癲癇發作的波幅顯著減小,發作持續時間縮短。功率譜分析顯示,tFUS刺激組在多次發作中,癲癇波動的總能量明顯低于假手術組。
通過對tFUS刺激的精確調節,研究發現,超聲刺激不僅能夠有效控制癲癇發作,還能夠改善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模式。具體而言,tFUS刺激顯著抑制了癲癇發作中的高頻振蕩(HFO),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正常的皮層活動。這種基于實時反饋的閉環系統,提供了個性化神經刺激治療的新途徑。
圖5展示了在tFUS刺激下,與不同腦接口材料相比,SMCA傳感器在麻醉嚙齒動物模型中的急性體內神經記錄性能。a,體內材料性能測試的示意圖。b-e,展示了與四種不同材料集成的腦安裝可拉伸電極的頂視圖圖像,包括PDMS(b)、SHP(c)、Alg(界面)/SHP(基底)(d)和SMCA(SMCA傳感器)(e)。
4. 閉環刺激強度調節的靈活性
實驗中的兩個閉環刺激模式均表現出卓越的自適應性。在“A”模式下,隨著Ispta的逐步增加,癲癇波幅逐漸被抑制,直到完全消失。而在“B”模式下,通過增加脈沖峰值強度(Isppa),同樣達到了對癲癇發作的有效抑制。值得注意的是,在閉環系統中,每當檢測到癲癇活動時,系統都會根據實時反饋調整刺激強度,避免了過度刺激可能引發的副作用。
特別是在多次癲癇發作實驗中,研究發現SMCA傳感器的靈敏度和反饋機制能夠及時響應癲癇前兆,確保治療在最佳時間點進行。這一閉環控制策略,有效降低了癲癇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為臨床癲癇治療提供了可靠依據。
圖6 | 基于SMCA傳感器監測反饋的tFUS劑量調節的閉環癲癇控制系統。a,tFUS-SMCA傳感器耦合閉環癲癇控制系統的流程圖。b,兩種類型的tFUS劑量調節概念的示意圖,Ispta調節(“A”模式)和Isppa調節(“B”模式)。
5. 長期植入性能與生物相容性
為評估傳感器的長期植入性能,研究進行了為期24周的長期實驗。結果表明,SMCA傳感器在長時間內保持了良好的信號傳導性能,沒有出現顯著的信號退化現象。此外,組織學分析顯示,傳感器與周圍組織的生物相容性較好,未引發明顯的炎癥反應或組織損傷。這為其在臨床應用中的可行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結論展望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創新的閉環經顱超聲神經刺激系統,該系統結合了形狀變形皮質粘合傳感器與實時反饋機制,展示了其在癲癇等神經疾病治療中的巨大潛力。SMCA傳感器憑借其優異的粘附性、抗機械偽影能力和高時空分辨率的神經信號監測性能,能夠在復雜的腦組織環境中穩定運行,為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未來,隨著材料技術的進一步優化和閉環算法的提升,SMCA傳感器有望被應用于更廣泛的神經疾病治療中。此外,傳感器的長期生物相容性和多功能性也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方向,以確保其在臨床應用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僅用于學術分享,若侵權請留言,即時刪侵!
歡迎加入腦機接口社區交流群,
探討腦機接口領域話題,實時跟蹤腦機接口前沿。
加微信群:
添加微信:RoseBCI【備注:姓名+行業/專業】。
歡迎來稿
1.歡迎來稿。投稿咨詢,請聯系微信:RoseBCI
點擊投稿:
2.加入社區成為兼職創作者,請聯系微信:RoseBCI
一鍵三連「分享」、「點贊」和「在看」
不錯過每一條腦機前沿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