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后周世宗柴榮 繪像)
后周世宗柴榮,第一次征南唐,他就吃了挺老大的虧。
皇帝集合重兵不說,光民夫就征調了十萬,日夜不休的攻打南唐的壽州,卻死活攻不下來。
沒辦法,柴榮打了這么多年仗,他什么形勢沒見過,什么局面沒經歷過?契丹人都讓他追的雞飛狗跳,竄端匿跡,卻偏偏被壽州城的南唐將領劉仁贍給攔了下來,逼得柴榮沒辦法,竟以帝王萬金之軀,親自來到壽州城下勸降劉仁贍,沒想到劉仁贍不為所動,只是“遜詞以謝”。
什么叫做“遜詞以謝”呢?就是說這劉仁贍吶,他不急不惱,也不和柴榮紅臉,也不爭吵,只是十分謙虛的拒絕了柴榮的好意。
遇到這樣的對手,你是真沒辦法。
他不冒進,不輕敵,不驕傲,而是一直小心謹慎,依托有利地形節節抵抗,數萬大軍無處發力,只能是望城興嘆。
柴榮十分著急上火,因為畢竟他是攻方,這攻方沒有進展,守方肯定就得意洋洋,柴榮熬不住了,畢竟他不是職業軍人,他是皇帝,后周有很多事情需要他來處理,他不能一直在前線挺著,所以勸降無果之后,柴榮就返回了后周的都城開封,留下李重進繼續攻城。
柴榮走了,但是劉仁贍并沒有松口氣,因為他的情況也不樂觀。
頑強抵抗的一年多時間里,壽州城里的糧食逐漸吃光,不斷有士卒餓死,南唐方面當然不會讓劉仁贍坐吃山空,自然要派兵支援,至少也要往壽州城運輸糧草,而這個運糧的任務,落在了南唐皇帝李璟的弟弟,齊王李景達的身上。
李景達貴為齊王,當然不可能親自運糧,他只是督辦,實際運糧的,是南唐將領邊鎬,許文稹和朱元。
劉仁贍沒有糧食還能守一年多,這要是讓南唐軍把糧食給送到了,劉仁贍吃飽喝足了,他敢主動出擊,所以后周李重進立刻集合兵力襲擊了南唐的運糧隊伍,而且還襲擊成功了,因此這糧食就沒送成。
(齊王李景達 繪像)
糧食沒送來,劉仁贍感覺這回是守不住了,那既然守不住了,就沒有接著守的必要,還不如轟轟烈烈的和后周軍干一場,于是劉仁贍立刻向齊王李景達匯報,說你們既然來了,那就別走了,你讓邊鎬替我守城,讓他接手壽州防務,我呢,干脆帶領將士們出城和后周軍決一死戰。
劉仁贍用兵有術,而且他戰斗力也很強悍,真讓他去主動出擊,未必不能打開一個突破口,可是誰成想,齊王李景達下了死命令,不許他主動出擊,只許他死守城池。
這個命令一下來,劉仁贍是又擔憂又氣憤,他擔憂的是在這種沒有支援的情況下繼續守下去壽州必破,而他氣憤的是,自己已經被動防守了一年多了,自己受了多少的窩囊氣,上司卻還是不信任自己,不許自己主動迎敵。
在這種憂憤難當的情緒之下,劉仁贍竟然生了一場大病,身體情況急劇下降,馬上就要撐不住了。
齊王李景達指揮的邊鎬等人,其實不僅僅是來運糧的,他們手里攥著的還有南唐的主力軍隊,李景達認為憑借自己的指揮就能擊退后周軍,所以又何須老將軍出馬呢?
可是,李景達等人錯誤估計了后周軍的實力,在后續的交手中接連不利,南唐五萬大軍被后周軍連殺帶俘虜,得有四萬人,朱元投降,邊鎬和許文稹則被俘虜,可以說是結結實實的慘敗。
這場后周大獲全勝的戰役,我們叫做紫金山之戰,可以說這是歷史上十分經典的圍點打援的案例。
而在這場戰役中,后周軍中一個叫做趙匡胤的人為軍中先鋒,表現十分亮眼,在以后,我們將會講到這個人的故事。
劉仁贍一直在向李景達請示要主動出擊,原因就是因為他早就看出了后周軍的意圖。
李景達等人戰敗了,南唐主力軍覆沒了,這回壽州城的外援是徹底斷了。
之前如果李景達肯給劉仁贍一個機會,也許南唐還有一戰之力,可是現在說什么都晚了。
夜幕低垂,壽州城被一層厚重的黑暗緩緩吞噬,仿佛時間在這里凝固。
月光稀薄,灑在城墻上,為這座孤寂的堡壘添上一抹幽冷的銀輝,偶爾傳來一兩聲夜鳥的啼鳴,那聲音在空曠的城中回蕩,更添了幾分寂寥與不安。
壽州城里的劉仁贍真叫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只能哀傷嘆息,他悲痛交加,身體情況糟糕到了極點,已經到了沒有辦法處理軍務的地步。
自古美人嘆遲暮,不許英雄見白頭,劉仁贍知道,大勢已去了。
(劉仁贍 形象)
但是,他還是不投降,說什么也要繼續抵抗下去。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道結局如何還要堅持,明明知道怎么做都是徒勞,都是無濟于事,可就是不回頭,就是不放棄,一般這種行為,會被評價為以卵擊石,蚍蜉撼樹,隔屋攛椽,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行為也不符合常理,是反思維的。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
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
劉仁贍已經做好了和城池共存亡的準備,但是沒奈何,他病的太重了,已經失去了南唐壽州軍的指揮權,結果劉仁贍的部下孫羽和周廷構干脆假借劉仁贍的名義,直接向后周投降了。
聽說壽州投降了,出降了,周世宗柴榮那是相當開心,因為對于柴榮來說,劉仁贍不僅僅是難搞的對手,還是可敬的敵人,于是一聽說劉仁嶦投降,柴榮火速來到壽州城下,準備親自受降。
可憐的劉仁贍啊,那個時候他已經是行將就木,朝露晞微了,他毫不知情,被抬在床上出了城,稀里糊涂的投降了。
看到已經如此憔悴的劉仁贍,柴榮真是不勝唏噓,他想不到劉仁贍竟然就是拖著這么一副病體抵擋住自己的強大攻勢的。
柴榮很欣賞劉仁贍,于是封賞了劉仁贍一堆官職,還十分優待的讓他趕緊回城養病。
如此說來,劉仁贍也算是善終了,可惜他那時已經是神智渙散,不省人事了,不久之后,劉仁贍病死,時年五十八歲。
掌間握明珠,源自碧海秋。憶昔臥龍公,隆中隱于疇。
龐統懷奇策,遠道赴荊州。赤壁憑周郎,東吳仗陸謀。
重瞳尊亞父,劉季憑劍游。但有英雄志,怎問舊怨仇?
深宵倚窗嘆,心馳古人休。華發已叢生,何人不白頭。
誰道賢達者,知天況有憂。馮唐嘆鳳逝,李廣困草丘。
壯志未酬時,覆水一并收。機運豈待人,河畔有青牛。
翠竹折狂恨,梅花懶未收。危橋失玉輦,驚驂斷金辀。
往昔如夢散,佛前嘗苦粥,丈夫不畏死,生平不風流。
(趙匡胤 繪像)
壽州百姓聽說劉仁贍病死,都紛紛落淚,軍中更有數十位曾經追隨過劉仁贍的將士們,聽說劉仁贍已死,他們竟相約自殺,情愿為劉仁贍殉葬。
然而,壽州的失陷,以及名將的隕落,對于南唐,還只是噩夢的開始。
壽州拿下之后,周世宗接下來的戰略目標,是滁州和揚州,滁州由將領趙匡胤領兵攻打,而揚州則由將領韓令坤來負責進取。
花開兩朵,咱們各表一枝。
趙匡胤如果想要拿下滁州,那么他就必須先攻破滁州西邊的清流關。
這個清流關啊,是戰略要地,重要關口,往北是江淮,往南是長江,如果從中原出兵到南京,那這清流關就是必經之路。
清流關的重要性,這大家心里都有數,早在春秋時期,吳國和楚國就頻繁的在這里用兵,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落敗,他就是走的清流關,到了烏江之后才自刎而死,三國時期魏國和吳國也在這里打過惡仗,南北朝時,南朝侯景發動叛亂,大軍也過清流關,最后才攻破了建業。
而在當時的清流關,南唐的守將,是一個叫皇甫暉的人。
皇甫暉,最開始他還不是南唐將士,而是在五代中的第二個政權后唐軍中效力,隸屬于后唐的魏州軍。
魏州軍平時駐扎在河北的魏縣,后來莊宗李存勖派魏州軍去駐守河北雄縣的瓦喬關,讓他們去防備契丹人。
(皇甫暉 形象)
戍邊,那日子就是比較苦的,時不時還要和小股流動的契丹兵交手,好不容戍邊的期限到了,本來魏州軍應該返回魏縣,但是大軍剛剛走回到河北邢臺的時候,卻被朝廷命令,暫時別回魏縣了,就地在邢臺 的貝州屯田,就是讓魏州軍在當地開荒種地,有仗打的時候就打仗,沒仗打的時候就耕田。
皇甫暉就在魏州軍中,那么他當時在貝州的任務自然就是屯田墾荒。
皇甫暉其人,為人勇猛,戰場上還是有兩下子的,但是他天生散漫,不愛勞動,而且還有點無賴性格,這樣的人,你讓他去打仗,他沒辦法也只好硬著頭皮去,可是你讓他老老實實的種地,他肯定是不愿意干。
所以,皇甫暉不怎么愛種地,白天總是偷懶,隨便躲藏在哪里,一睡就是一天,晚上他來精神了,他就在軍中拉著一群士兵耍錢。
但是呢,他這個人賭技欠佳,賭運更差,一賭博總是輸個精光。
可以說,皇甫暉是一個沒有理想,沒有信念,在亂世中混日子的人。
他看不到希望,沒有什么存在感,他也不幸福,也不怎么快樂。
賭局散去之后,夜晚的貝州軍營里靜悄悄,只有噼里啪啦的火堆在燃燒。
皇甫暉遙望天上明月,他說,我的心里有一團升騰的野火,但是路過的人都對我搖搖頭,因為他們只看到了煙。
參考資料:
《周世宗實錄》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紀第十二》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紀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