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越來越難掙時,不妨換一種戰略選擇,嘗試大公司一做就虧錢的生意。更具體一點來說,是做這么三件事。繞開大眾市場;正視區隔市場;嘗試利基市場。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01、繞開大眾市場
什么是大眾市場?簡單來說就是,在這個市場之中,用戶的需求,通常是相對簡單的、重復的。用戶追求的是性價比,商家比較的是做基本款的能力。
比如,理發。
你大概也在不少理發店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你明明就只是想來做個“洗剪吹”,但理發師總是“苦口婆心”地勸你:“您住得這么近,辦張卡吧;您的發型有點塌,燙一下會好看很多;您的發質挺差的,要不做個柔順吧?!?/p>
為什么?
因為對于商家來說,和燙發、染發、柔順比起來,洗剪吹的利潤太低了。
所以你看,對許多理發店來說,洗剪吹,是用來“維持成本”的,燙發、染發、柔順,甚至采耳、按摩、美容,才是用來“盈利”的。
可是,對大部分用戶來說,走進理發店的唯一需求,就是把頭發變短。
“我不需要發型設計,不需要頭皮護理,不需要深層滋養,你就照著現在這個發型,把它剪短一點就可以了。”
那,有沒有理發店,是只通過“把頭發變短”來盈利的呢?也是有的。比如,快剪店。
在上海,理發價格并不低。離我家最近的理發店,消費一次要花上100多塊。我想要便宜,但只能通過“辦卡”的方式來實現。而在快剪店,消費一次只需要花上45塊錢。
我還聽說,一些城市的快剪店,一次理發只需要支付10塊錢。甚至有一些快剪店,打出了“10分鐘,10塊錢”的口號。一個理發師,一天能服務幾十名客人。
10分鐘,10塊錢,幾十名客人。怎么做到的?
優化流程,降低成本。
對于理發師來說,時間就是最關鍵的成本。假如,理發師給一位客人理發,所需要花費的平均時間是1個小時。每多給一位客人理發,都需要多花費1個小時。要是這么算下來,一天也就服務那么十來位“大眾”。
可是,這么多的時間,都花在哪兒了?
洗頭。
客人進門要先洗頭。洗頭,擦干水分,理發,吹去碎發,再洗頭,吹干。太復雜了。而這么復雜的流程,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盡量不讓碎發留在客人的身上。
能不能簡化一下?
當然能。在客人上方設置一個吸發器,啟動后就可以輕松地把客人頭上的碎發吸干凈;在客人的脖子上戴一張圍脖紙,這樣就可以隔絕客人的皮膚與圍脖的接觸,防止碎發掉進客人的衣服;在店門口設置自動售票機,讓客人在移動端排隊。這樣一來,理發師花在一位客人身上的時間成本,就可以很大程度的壓縮。
像這樣通過優化流程、壓縮關鍵成本,來滿足大眾相對簡單的、重復的需求,以此盈利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比如,無印良品。
用低成本、可回收材料;產品包裝,簡約簡單簡潔;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
再比如,優衣庫。注重面料研發,比如低價高質的搖粒絨;SKU常年保持1000款,70%為基本款;把衣服放在大倉庫里賣,讓用戶自由挑選......
就這樣,專注于大眾市場的基本需求,以此來觸發規模效應,以量取勝。
所以你會發現,大眾市場往后做,除了因為一些區域的分隔的原因,做到最后,這些基本需求就會被一些公司集中起來,通過某種流程化、標準化的方式來解決。
而流程化、標準化的程度越是高,成本就越是低,就越是有可能成為巨頭。成本每低一塊錢,都能換來巨大的優勢。
大眾市場,是巨大的蛋糕,也是巨人的修羅場。
02、正視區隔市場
什么是區隔市場?
簡單來說就是,一塊狹小的地域市場。你所面對的,是一塊特定的地區,一批特定的對象,提供的是一種特定的產品或服務。
比如,我們以前提到過的,小區門口的“夫妻老婆店”。什么是“夫妻老婆店”?回想一下,你家小區門口,或是門口所在的那一條街上,有沒有這么一家店,名叫“xx雜貨店”。
這種雜貨店的“組織架構”非常的簡單,一般來說,就兩個人。
丈夫,開著一輛七座車負責一趟一趟地拉貨。妻子,坐在店門口一邊和街坊鄰居聊天,一邊負責銷售。
這種“夫妻老婆店”,和我們平常見到的便利店,可能還不太一樣。
便利店,有點像是迷你型的商超。賣一些酒水飲料、洗漱用品、零食面包,等等等等。超市賣什么,便利店就賣什么。只不過,品類不像商超那么多,貨量也沒有那么足。
而“夫妻老婆店”呢?
有點像是迷你型的百貨市場。螺絲釘、電燈泡、馬桶塞、糧油、瓜子花生,等等等等。街坊鄰居缺什么,丈夫就進什么。就守著這一畝三分地,把街坊四鄰服務好,也能活得很不錯。
類似于“夫妻老婆店”這樣的,專注在區隔市場的案例,也有很多很多。比如,家樓下的早餐鋪子。比如,學校門口的小李文具店。比如,小區門口的老張面館。
你看,這些行業在全國范圍內,都是有面向大眾市場的巨頭的。
可是,如果這些巨頭想要打進區隔市場,幾乎是一做就虧。
為什么?
因為護城河。
我所服務的這片區域,只有幾個大的客戶,我天天和他們泡在一起,任何人都沒法擊破我們之間的關系和信任。而且,行業的上下游關系復雜,除非一鍋端,否則外人根本打不進來。這是網絡效應護城河。
我對用戶的服務也是無微不至的。我對每位特定用戶的每個特定要求都了如指掌。我提供的服務細致到位,用戶什么都不用做。一旦離開我,用戶會很傷心的。這就是無形資產護城河。
我還和用戶合資成立了公司,用戶在公司占有股份,他們一旦和別人合作,這個股份就會作廢。這就是轉換成本護城河。
還有還有,我在本地,不用出差,而外人到了我所在的區域,要乘飛機,住酒店,他們的成本比我高很多。這就是成本優勢護城河。
網絡效應、無形資產、轉換成本、成本優勢。想要攻破這四層護城河,就意味著大量的成本。一算,根本就劃不來。
所以,不是巨頭瞧不上你,而是掐指一算,在區隔市場里,真打不過你。
03、嘗試利基市場
什么是利基市場?利基這個詞,來自于一個法語單詞,niche。這個單詞的意思是,神龕。
想象一下,在墻上挖一個小洞,把圣母瑪利亞,那個神,供奉在這個小洞里面。
用利基這個詞,來形容市場,意思就是在一個墻面上,挖個小縫,里面都有一個小市場。所以,很多人都把利基市場,當成是一個重要的差異化市場。
什么是差異化市場?
簡單來說就是,用戶總是會有一些新奇的、和別人不一樣的需求。別人都想要方便面“味美湯濃”,我就想要“非油炸,更健康”。別人都想要面膜“補水美白”,我就想要“抗衰老,留住青春”。別人都想要手機“拍照更美”,我就想要“字大,屏大,更適合老人”。
在差異化市場里,最典型的一種行業,就是餐飲。
比如,奶茶。在“喝奶茶”這件事上,大家最關心的差異點,就是口味。你喜歡奶味,我喜歡茶味。你喜歡葡萄味,我喜歡檸檬味。
但是,這樣的差異點,是很多奶茶品牌都能夠想到的。許多奶茶品牌,也都能做到“一家門店,百種口味”。
那這面名叫“奶茶”的墻上,還能挖出什么小縫來嗎?
能。比如,養生。奶茶,是不能不喝的。夜,是不能不熬的。我既要奶茶保持口感,又要奶茶少糖少脂少熱量。能做到嗎?
制茶司,就和同仁堂一起研發新品,嘗試“養生奶茶”。
在同仁堂的加持下,制茶司的每一杯奶茶,都綁定了養生的概念。比如陽春茉莉龜苓膏、熬夜水、膠原玫瑰仙乳,等等等等。
除了這些即時飲用的奶茶以外,店里還售賣主打養生調理的茶包。我的產品,就是要做得讓你在市面上找不到。找不到就稀缺,稀缺就有定價權。
可是,大公司如果也看上了這個小縫,怎么辦?
答案是,深耕細作。
我的產品就是好看,比別人的好看,跟其他門店的都不一樣。用戶想買,只能在我這買到。
可是,“好看”沒用啊,讓大公司看見了,可以“抄”啊。
對,可以抄。但是,抄完之后,真正在生產線上量產出來,是有一個周期的。假設,這個周期是半年。那你就要建立起快速設計和制造大量新產品的能力,并且不斷強化。
一直強化到,所有產品,最多只在貨架上待一年。一到時間,就下架。一到時間,就上新。讓別人一抄,就落后半年。一抄就落后。
等別人好不容易抄完、量產,你下一代產品都出來了。還抄嗎?而且,因為你最先出發,你在差異化市場里待得時間就最久。越是久,更新能力就越強。
這樣,你和對手就永遠保持著幾個身位的優勢。抄無可抄,比無可比。
所以,不是巨頭做不出新奇的差異點,而是在差異化市場里,跑不過先起步的你。
04、最后的話
當然,市場不止大眾市場、區隔市場、利基市場這三種。還有多元化市場、多邊平臺或多邊市場。找個機會,我們還可以再聊聊。
到底該進入哪一個市場,這是一個戰略問題。
大公司,通常做的是大眾市場的生意。而在大眾市場之外,也有大公司的盲點。
你想來區隔市場鬧一鬧,可能要支付高昂的成本。想來利基市場斗一斗,可能會疲于奔命。
這些“小市場”也許不如“主流市場”那么大,但也足夠孕育出一位“小巨頭”。每一位小巨頭,都有自己的競爭優勢。祝你,也能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
我是Spenser,大灣區第一商業博主,base深圳&香港。加我個人微信,圍觀我的朋友圈。
關注我提高財富和商業認知,實現五個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