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是中國古代工藝利用最早、用途最廣、影響最深遠的竹制品之一。它使一根竹子加工成篾條,編織成一張席子、一個容器、一種工具,人們利用竹子的形式、內涵和領域等都有了質的飛躍,極大地推動了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月14日上午8:00至下午16:00,東部新區(qū)高明鎮(zhèn)以“巧手編制共圓幸福夢”殘疾人非遺竹編公益培訓班在石崗社區(qū)居民委員會1樓培訓室,順利開班!本次活動邀請了“第六批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新津區(qū)助殘工美大師”“第七屆四川省農村手工藝大師”的劉羅琳老師(聽力1級),作為本期竹編培訓的授課老師,轄區(qū)的殘疾人、居民們積極參與。
活動開始前,劉老師將自己的竹編工藝作品一一擺放在課桌前,手工竹編蓋碗、瓷胎竹編茶杯、竹編平安扣...一件件精美的竹編工藝品呈現(xiàn)在眼前,指尖上的智慧和雙手凝結的竹絲記憶,在一經一緯縱橫間,讓所有人不自覺的沉浸在非遺手作的時光里。
培訓課程上,劉羅琳老師及助理老師共同向學員們講述了竹編的歷史、現(xiàn)狀,以及制作所需要的流程和注意事項,讓殘疾學員們對竹編有了初步的認識。
竹編的第一節(jié)課就是竹編扇,這個制作過程有趣且富有創(chuàng)意。運用壓二挑二編法,用尺子挑起豎向竹蔑,放入橫向竹篾中,在編好的竹篾上根據(jù)圖樣描畫出形狀,最后用剪刀剪出扇子的形狀就大功告成了。
緊接著下午又做了竹編胸針蝴蝶、竹編發(fā)夾。雖然學習才剛剛開始,在劉羅琳老師的指導下,接下來的4天培訓依然充實。工藝制作不僅是一種學習,更是對竹編文化的浸潤,最實在的是讓老百姓靠手藝掙錢,用竹編產業(yè)擴展就業(yè)。
本次培訓不僅讓東部新區(qū)的殘健人群掌握了竹編技能,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推動了互助和諧的友好氛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