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黃梁山)近年來,隨著我縣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展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一批充滿朝氣與創造力的青年茶人嶄露頭角,他們在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上,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深深地喜愛上了茶,在摸爬滾打中不斷成長,歷經風雨的洗禮,從初出茅廬的新手逐漸成長為技藝嫻熟、理念先進的茶界新秀,成為推動我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力軍。85后“新茶人”陳金發便是其中之一。
學藝八年功成“三千魏”
“作為茶企的員工,最起碼要懂茶、會講茶。”2011年大學畢業后,陳金發入職福建安溪岐山魏蔭名茶有限公司。魏蔭名茶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魏月德所創辦,也是我縣知名茶企之一。本著工作責任心和對安溪鐵觀音的喜愛,2012年春茶期間,陳金發到“魏說”發源地的西坪鎮松巖村學習制茶。此后,他的生活與茶緊密聯系在一起。
學藝為了傳承,而傳承必須拜師,于是,陳金發拜入魏月德師門,潛心學習傳承制茶技藝。在魏月德的身邊,陳金發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深入茶園,了解茶樹的生長環境和特點;在制茶車間,認真學習每一個環節,從采摘、萎凋、殺青到揉捻、烘焙等,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從茶葉的品種識別到采摘時機的把握,從傳統工藝的傳承到創新技法的嘗試,無一不是他努力鉆研的領域。魏月德的嚴格要求和耐心指導,讓他在制茶的道路上日益精進。
(陳金發在搖青-鐵觀音制作工藝之一)
經過數年的刻苦學習,陳金發掌握了扎實的茶葉知識和精湛的制茶技藝。帶著師傅的祝福與期望,陳金發邁出創業第一步,2019年嘗試創辦茶企,打造自身的茶葉品牌。受前輩、師長影響,陳金發非常注重茶葉品質,堅持做生態茶的理念,通過個性化管理,與茶農們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確保茶葉原料的上乘。在制茶過程中,他嚴格遵循傳統工藝,同時結合現代創新理念,不斷嘗試和改進,力求為消費者帶來獨具特色的優質茶葉。
為了感謝師恩,也為了傳承師門技藝,陳金發把自己最傾心的一款產品命名為“三千魏”。“‘三千魏’一看就知道是傳承‘魏蔭’的手筆。”陳金發離開魏蔭名茶之后,仍然和前輩們保持著緊密聯系。他承包了魏蔭茶莊園所在地松巖村幾個茶農的茶園,并時常與前輩、師長交流行業動態、分享制茶心得,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同探索茶產業的未來發展之路。
(陳金發在茶葉制作基地帶學生研學授課)
反復嘗試焙出“香味活”
“茶葉首先是自己喝,然后才能分享給愛茶人和消費者。”對于茶園管理、茶葉初制直至終端銷售全過程,陳金發有自己的看法。他說,炒制茶葉首先要以“自己喝”為標準,只有過了這一關,把自身當成消費者去體驗、去品飲,達到自己的認定標準才上市,在不斷追求完美中,才是合格的產品。
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沉淀,陳金發不僅熟練掌握從采摘到炒制的全過程,更在烘焙濃香型鐵觀音這一關鍵環節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優勢。
“剛開始做烘焙,失敗了很多次。”陳金發深知,成功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不斷地嘗試和總結經驗,才能最終掌握烘焙的精髓。他仔細分析每一次失敗的原因,是溫度過高導致茶葉焦糊,還是時間過長使茶葉失去原本的香氣?是濕度控制不當影響茶葉的口感,還是操作過程中出現其他問題?他把每一個細節都記錄下來,反復思考和研究。
在烘焙技術的探索之路上,陳金發不斷調整自己的烘焙方法和參數,嘗試不同的溫度曲線,延長或縮短烘焙時間,調整濕度的控制范圍,還四處拜訪行業內的前輩和專家,虛心請教他們的經驗和建議。“要研究茶葉在烘焙過程中的化學變化,了解每一種成分的轉化規律。”幾年來,在各種不同的燃料不斷嘗試下,陳金發找到了最能烘托出茶葉本真風味的熱源,還根據茶葉不同特性,靈活選用最適宜的工具。
“鐵觀音的魅力在于‘活’,雖說七泡有余香,但每一泡的感覺和味道又不盡相同,這是‘活’的形式之一,也是安溪鐵觀音經歷‘生死’之后最有生命力的表現。”而做茶不靠死公式,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調整,陳金發終于逐漸找到適合不同茶葉的烘焙方法,能夠根據茶葉的品種、產地、采摘時間等因素,精準地控制烘焙的溫度、時間和濕度,使茶葉的色澤更加誘人,香氣更加濃郁,口感更加醇厚。
(傳統鐵觀音的魅力-紅芯鐵觀音-蜻蜓頭/青蛙腿/青蒂綠腹/紅鑲邊)
“做茶先做人,認認真真做茶,踏踏實實做人。”從對茶葉的一知半解到技藝嫻熟、理念先進的“茶匠”,這是陳金發在追夢過程中的理解和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