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房征地,最近頻上熱搜。
先是10月16日,“成都天價拆遷”的各種傳聞高居熱榜前列。
一時間“350多平宅子賠了將近560萬元";“賠的安置房240平方米”;“豬圈、雞舍被拆補償高達5000萬元"......各種“一夜暴富”的故事見諸網端,但都被一一辟謠。
同時,“6萬元一畝回收農田”的傳聞也開始擴散。有網友甚至稱,家里有500畝土地,如果按照6萬元/畝計算,豈不是得賠3000萬!
一時間網友開始展開各種關于財富自由的想象。然而成都天價拆遷一類消息,雖然被辟謠是假的,但農田征收和宅基地回收的一些傳聞,卻并非空穴來風,其中一些“深水區”值得深究。
3000萬/戶征收農村土地?
專家:別對農村土地動手!
近日市場開始傳出“國家回收農田”的消息。有數位博主聲稱,國家即將以6萬元/畝的價格回收農村土地。同時流傳開來的還有“100多個地區將共同開展土地所有權流轉試點改革”。
甚至有網友感嘆,家里有500畝土地,如果按照6萬元/畝計算,那豈不得賠3000萬,“財富自由的機會來了啊”!
然而,鳳凰網風財訊查詢農業農村部等多個官方渠道,并未發現關于國家征收農村土地的補償條款。
所謂的“土地所有權流轉”似乎更是無從談起。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農村逐步開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彼時是將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開,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
在其后四十余年,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農村土地制度進行改革,承包經營權分開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制度直到現在。改革后,土地所有權依舊歸屬于集體,而非個人,不可以買賣。另外兩權則還是在農戶手中,可自己經營土地,也可以保留承包權,轉讓經營權。
即便在城鎮,相關部門出讓土地給企業,也只是土地使用權的有限轉移(住宅用地一般是70年),而非所有權。
對此傳聞,多位業內人士稱,并不太提倡農戶對土地承包權的轉手。
中國農業大學農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任大鵬曾表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2000多萬農民工返鄉。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國際經濟下行影響,一度有近3000萬農民工留鄉返鄉。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大局能夠保持穩定,沒有出什么亂子,關鍵是農民在老家還有塊地、有棟房,回去有地種、有飯吃、有事干,即使不回去心里也踏實。”
宅基地整合勢在必行?
以何對得起5億農民
高價征收農田,尚無官方條款出臺,不過關于農村土地的另一些消息卻已經有真有假。
鳳凰網風財訊注意到,近日,一些自媒體文章和視頻中稱,中央定調、一號文件、部委會議支持,2024年正式合村并鎮,全國農村將會“4合1、6合1、10合1”,統一收回土地補貼4600元。
合村并鎮,在某些地區也被稱為“合村并居”,這并非“新聞”了。
早在2014年,山東省德州市、濱州市等地區的部分轄縣就已經陸續開始合村并鎮。2020年,部分地區以強拆宅基地上房屋的方式推行合村并居,一度引發學術界的爭議。
彼時,據人民網,合村并居原本是為了解決“空心村”、土地浪費嚴重、公共服務水平低等問題,是部分地區鄉村振興、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更好地集約土地發展經濟的普遍做法。
今年以來,廣東省河源市下轄的龍川縣就規劃了通衢、佗城兩鎮農村集中建房。
通過規劃宅基地實現農村人口居住水平提升、土地集約化發展的,還有此前備受爭議的“農民進城買房”。
4月22日,據湖北省鄂州市住建局發文明確,本市農村居民自愿退出合法宅基地且拆除宅基地建筑,在“雙集中”區域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按退出宅基地面積給予購房補貼。
此后,江蘇南通市、安徽省鳳陽縣等多地也出臺了類似補貼政策。
在當地看來,這或許是土地流轉和惠及民生的“雙贏”政策。但彼時,市場對于“放棄宅基地、購房補貼、農民進城工作、土地復耕面積”等問題爭論不斷,這也成為了擺在各縣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道坎。
北京金訴律師事務所主任王玉臣認為,農戶退出宅基地生活要謹慎。“想要讓農民自愿放棄宅基地,想在城市里‘以房引人’‘以房留人’,首先必須考慮的就是如何充分保障農民的權益,給農民留足后路。"
的確,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87562人。
五億農民,占據全國總人口近三分之一。他們的存在,構成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底色。
盡管在精細化、規模化、智能化的新型農業沖擊之下,部分鄉村人口選擇進入城市工作,但迄今,家庭承包責任制仍是我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社會穩定的根本、五億人口生存的退路。而在各省市農村農戶第二輪土地承包逐漸到期的關鍵窗口,土地征收傳聞卻喧囂不止的現象,或值得深思。
(來源|鳳凰網風財訊 作者|陳文莉 編輯|王婷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