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持續百日的戰役,卻同時擊垮三大帝國,傷亡人數達兩百三十萬
說到死傷很嚴重的戰役,你會想到什么呢?死亡人數超過10萬,20萬?然而今天所要說的這場戰役,它的死傷人數遠遠超過了20萬,一百天共損失了兩三十五萬人。換句話來說,就是每天死傷兩萬多人,連續不間斷一百天,相當于一個小城市里面的人全部戰死。想想都是十分恐怖的。
具體事情是這樣的:世界大戰(一戰)的時候,俄國士兵在東線的戰場上表現并不理想,這讓他們在西線的朋友英法等協約國非常失望。等到一九一六年時,俄軍在作戰中卻異常的英勇,擊垮了敵對國最脆弱的部分(奧匈帝國),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戰果,這就是著名的布魯西洛夫攻勢(閃電戰1.0版本)。這場戰役可謂相當激烈,雖然把自己國家以及國家制度全部摧毀(蘇維埃政權因此誕生),但敵國也被的七七八八,就連他們的帝國和皇帝制度也給打沒了,所以說這個代價也是非常值得的。因為大勝,俄陸軍上將布魯西洛夫在世界上的名氣一時無二。
關于''布魯西洛夫'',我們真要說說。他出生于一八五三年,逝于一九二六年,軍人世家。他的爺爺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曾經參加過沙俄抗擊拿破侖戰爭。他也承襲了家族世代為軍的傳統,在很小的時候就加入軍隊,相繼畢業于貴胄和騎兵兩座軍官學校,還當過騎兵軍校的校長,一九一二年被授予騎兵上將軍銜。
值得一提的是,布魯西洛夫曾是沙俄統治者座下一個非常能打的馬上英雄。當時的沙俄皇帝可是一個瘋狂的騎兵粉絲。一戰時期,俄就是騎兵人數最多的國家,英法德三國的騎兵加起來可能都沒有它多,保守估計大概約有三十六個師將近二十萬人。不過非常令人搞笑的是,科技如此發達,打仗的時候大家都用飛機大炮了,誰還用騎兵啊。這正是因為如此,俄的騎兵逐漸被時代淘汰。
這場戰役的具體情況是這樣的:在世界大戰(一戰)的前期,俄軍隊的情勢并不理想,就沒順利過,也沒有一個名氣大的將軍。這跟他們的前身蘇聯簡直沒有可比性。打仗無論輸贏,損失是必然的。在一九一六年的時候,俄的損失可謂是十分慘重,幸好他們的人口和土地都是非常豐富的,要不然可就玩完了。俄的敵對國看俄如此狼狽,就決定先放他們一馬,以后再來收拾他們。作為同盟國的老大德國,就對俄的老兄弟法國發起了進攻,這就是我們所了解的凡爾登戰爭,不出所料,法也戰敗了。
茍延殘喘的法祈求老弟俄能夠幫他們一把,希望俄能主動去打德,這樣自己就能獲得一點喘息機會。鑒于法老兄一直給俄提供軍火和錢財,當時俄皇尼古拉二世就同意了,但遭到俄將領強烈反對,因為俄先前的損失實在太嚴重了,現在再出兵,無疑是以卵擊石。
可是俄皇不聽勸,毅然派兵幫忙,其后主角布魯就走上歷史舞臺。他被任命為總參謀長和總司令。順便提一句這時候的布魯已經都六十多歲了,可是年齡卻絲毫不影響他作戰能力。在他的指揮下,俄君只用了短短的三個月,就重創德奧,可以說是相當的出人意料,但損失也十分巨大(俄德奧損失士兵分別是五十萬、三十五萬、一百五十萬,其中奧軍有近四十萬被俘)。
戰役帶來的結果是:德的參謀長被罷免了,德皇的權利也被下面的人給架空了,隨后被威廉二世取締。奧皇因為太過傷心,沒多久就見上帝去了,原元帥也被新皇罷免??吹降聤W戰敗,一些中立的小國就像墻頭草一樣紛紛倒向了協約國,希望能趁機撈一筆,其中就包括羅馬尼亞。
按理說,德奧戰敗,法意雖然高興,但最高興的應該是俄。其實卻不然,既然是戰爭,損失也是必然,俄的損失也非常慘重,君主制已無法維持。一九一七年時,革命爆發,俄君主制也逐漸走向破滅。
三個帝國的君主制都遭到嚴重破壞,這也告誡世人,''和平''才是世界應該追逐的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