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石文譚
何謂禪石?泛指那些具有美好思想的石頭。
禪字,在華夏文明中起源于秦朝時期的小篆文字,而非佛教中的譯文字。
其禪字有三種文化釋義:
一是先民用于敬畏與祭祀之義讀shàn,從小篆字形從示單聲看,示部表示與祭祀和鬼神有關;單聲則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表示狩獵的武器與戰同義。
二是本義指古代帝王辟基祭地讀作shàn。引申指帝王讓位給他姓。如“禪讓”、“禪位”。又泛指繼承。在五帝時期有堯帝禪位神話故事。
三是后期佛學禪宗思想傳入華夏后用禪字譯佛教語。梵語“禪那”之略。原指靜坐默念 [deep meditation]。如:禪法(佛法);禪坐(指僧侶端坐靜修)。
這三種禪字文化構成禪石,不是單一指佛學禪宗思想,是集華夏先民創世立字與儒、道、佛學思想為一體。
三種禪字文化要義:
從古代先民的祭祀,向天地祈求和平;
到帝王祭祀禪讓,堯帝禪位的大統仁德;
以及,最終的佛學禪宗思想的引用,三者文化無一不詮釋禪義的美好,就像那禪石一樣,即為美好的石頭。
禪字是先民創造寓意古老而又美好,后經佛教譯文引用,禪義從而代表寓意美好的象征。
而禪石更是一個廣泛性的禪義文化代名詞,寓意一種代表著美好象征的觀賞石范圍。
禪意賞石是文化思想的帶入,用禪意思想觀賞感悟石頭的美好文化主題。
古人云:“石中有乾坤,石尤近于禪”,這是一種品石悟道的賞石境界。
禪意賞石即是:通過石之主題美引入到禪境的感悟過程,激發進一步的禪石一體的思想境界。
這種禪石思想境界,因禪石主題而異,如似禪字的三種文化屬性,即代表:道、儒、佛的三種思想境界。
禪石之境–道
先民祭祀天地;尊以天道,實為人道,這是道家思想,道家核心概念是“道”,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道”被視為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本質規律,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應遵循自然的法則,不過多干預。
道家認為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應尊重和順應這些規律,追求一種自然、平和的生活狀態。
禪石之境–儒
帝王祭祀禪讓,堯帝禪位的大統仁德;無不彰顯儒家思想,儒家核心思想為“仁”,倡導仁愛、禮義等道德規范。
強調個人的修身養性以及在社會中的責任與擔當,以維護社會的和諧秩序。
其哲學基礎是對人性本善的認知,認為通過教育和自我修養,人可以達到道德的完善。
禪石之境–佛
禪宗思想傳入華夏以來,達摩祖師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核心思想是強調通過直接的體驗和洞察,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和佛性。
認為每個人內心都具有佛性,只要能夠覺悟,就能當下成佛。
禪宗的修形方法核心是“頓悟成佛”,主張在一瞬間實現對佛法的深刻領悟,達到解脫和成佛的境界,而不是通過長期的漸修。
禪石是一種境界,品石悟道,從不同的禪石中感悟思想之美,也可謂是一種思想境界的修行美。
點擊頭像關注我,分享更多奇石精彩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