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海口5月27日電 題:《哪吒2》為道教文化傳播帶來哪些啟示?
——專訪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道教協會會長陸文榮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全球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創下多項影史紀錄。影片中,太乙真人的拂塵、哪吒的混天綾和乾坤圈等道教文化元素隨處可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更是與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不謀而合。
這部將傳統神話故事與現代動畫技術融合的影片,為道教文化傳播帶來哪些啟示?道教文化如何與其他文化更好對話交流?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道教協會會長陸文榮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哪吒2》演繹了怎樣的道教生命哲學?
陸文榮:這部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動畫電影,不僅在視覺呈現上融合豐富的道教文化元素,還在敘事中深刻探討“命運”“自我認知”等主題,多層次契合道教思想。
《哪吒2》通過哪吒的成長敘事,將道家生命哲學的核心理念融入劇情結構與角色塑造中,形成了“性命雙修、濟世利人、修道成真”的三維哲學。
在陰陽五行與自然觀方面,電影中的哪吒魔丸屬火、陽,敖丙靈珠屬水、陰,二者對立統一,體現了道教本體論哲學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思想。太乙真人施法遵循“水克火”“金生水”等五行規律,天元鼎的煉制隱含五行相克關系,展現道教對自然規律的哲學化闡釋,也是中國文化陰陽五行觀念的體現。
影片中道教符號與文物意象也十分突出。哪吒與敖丙以蓮藕重塑肉身,契合道家虛境哲學中“無中生有”理念。結界獸、天元鼎、七色寶蓮的設計,分別借鑒了三星堆青銅面具、商周青銅器、西漢錯金銅博山爐等文物元素,暗含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從主題上看,“我命由我不由天”這一“命運”主題核心臺詞,直接呼應早期道教經典《西升經》中“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的思想,是道教文化獨有的生命哲學觀。影片中,哪吒作為魔丸卻心懷蒼生,打破善惡二元對立,體現道教“有容乃大”的價值觀念。
當地時間2025年3月8日,《哪吒2》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首映式。圖為當地民眾扮成影片中人物,吸引觀眾合影。中新社記者 陳悅 攝
中新社記者:《哪吒2》為道教文化傳播帶來哪些啟示?
陸文榮:通過道教文化元素的現代化轉化,《哪吒2》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敘事的銜接。這種處理既保留了東方美學的獨特性(如玉虛宮場景致敬宋徽宗《瑞鶴圖》),又以普世情感跨越文化邊界,使道教文化具有更普遍的世界意義。
影片借助動畫技術,將“陰陽五行”“水火煉度”“仙道貴生”等道教核心思想具象化。這種傳統文化元素的現代化呈現,降低了文化理解門檻,使觀眾在娛樂中自然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海外觀眾對影片中“哪吒逆天改命”的普遍認同,是道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普世性和現代性的證明。
影片還融入三星堆青銅面具、戰國銅敦等大量文物彩蛋,結合道教仙境與神話場景,展現中國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蘊;通過動畫的國際化語言(如IMAX技術),使道教文化從學術圈層走向大眾視野,讓全球觀眾更好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哪吒2》的成功證明,傳統文化通過現代科技與創新表達,不僅能煥發新生,更能成為全球文明對話的橋梁,通過道教文化元素的符號化呈現與哲學內核的深度挖掘,重構傳統神話的現代意義,為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提供創新范例。
利用現代科技和傳播手段來展現道教文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弘揚提供重要啟迪。道教文化的傳播需以“內容為本、技術為翼、跨界為徑”,在堅守核心價值的同時,擁抱多元化的傳播形態。
影視創作方面,可以借鑒《哪吒2》經驗,挖掘道教經典和中國的傳奇故事,結合現代敘事手法創新題材,開發系列動畫或影視劇。
在此基礎之上,發揮數字化傳播優勢,在社交媒體平臺推出文化短劇,發布動畫短片解讀《道德經》名句,以社交媒體互動和游戲化體驗吸引年輕群體。
跨領域合作與國際化路徑的傳播方式也可以得到有力展現。例如,與高校合作開設相關課程,邀請專家學者解讀經典,翻譯為多語言版本;舉辦“道教與可持續發展”主題論壇,弘揚“道法自然”生態理念,與國際環保議題接軌。
此外,道教文化符號還可以進行產業化延伸,如將桃木劍、八卦鏡等道教法器和青龍、朱雀等神獸符號轉化為文創產品,結合潮玩設計理念,打造全球性文化品牌;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復刻道教名山虛擬景區,推出線上線下聯動的旅游項目,吸引海外游客。
圖為海南文筆峰玉蟾宮。(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道教文化如何與其他文化對話和交流,促進相互理解和融合?
陸文榮:道教文化的海外傳播,主要有移民、宗教交流、文化輸出等途徑,既有傳統道觀在海外落地生根,也有現代影視、游戲等媒介傳播的案例。
道教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影響較為顯著,與當地文化深度融合,催生出“融合型”宗教形態。而在西方國家,道教更多以哲學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形式被接納,如《道德經》的多種譯本以及道家養生文化受到推崇。
近年來,道教傳播呈現國際交流活動增多、科技賦能、本土化融合的新趨勢。促進道教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對話與交融,可從共通價值切入、構建對話基礎,創新傳播載體與形式,深化跨宗教與跨領域合作,培養跨文化傳播人才,尊重本土化與差異化傳播等多方面發力。
圖為海南文筆峰玉蟾宮的影壁。(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道教文化為人類應對環境危機、社會矛盾等帶來怎樣的東方智慧?
陸文榮:將哲學思想轉化為現代人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實踐,是道教文化傳播的核心挑戰。從理論到現實,道教文化需通過國際交流、本土化實踐、科技創新與倫理平衡等方式融入現代文明建設。
“道法自然”的生態觀,可為現代環境治理提供啟示。“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玄同”理念、“和而不同”的思想,可為多元社會治理提供價值觀和方法論支持。道教文化的包容性與超越性,也可為全球文明交流提供框架。
通過對道教文化的“返本開新”,可將傳統智慧轉化為應對現代問題的方案,以“道”的超越性和平等性,引導人們在差異中求共識、沖突中尋和解。這一路徑既根植于中華文化傳統,又為人類應對共同挑戰提供了東方智慧。(完)
受訪者簡介:
陸文榮。受訪者供圖
陸文榮,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道教協會會長,海南省南天情慈善基金會理事長,海南玉蟾宮住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