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能吃到肉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為此,當時的人還特意用“肉食者”這三個字來代指身居高位的人。
這里舉個例子,春秋時期,齊國要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要應戰。曹劌面見魯莊公時,就說了一句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身居高位的人往往目光短淺,不能長遠地謀劃一件事。”
由此可見,在很長一段時期里,能經常吃到肉的都是權貴階級的上位者。
而普通的老百姓,就只能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吃一頓肉。一年到頭,也不過吃上兩回肉而已。
孟子說得更夸張:“七十可以食肉矣”。就是說,他那時候的普通人,只有到了70歲這種高壽的年紀才可以吃肉。
自從改革開放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可以說已經是吃喝不愁。只要能正常上班,即便頓頓吃點豬肉,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我們的友好鄰國,朝鮮老百姓每天能吃到多少肉呢?
我們在朝鮮旅游期間,曾經和朝鮮導游金姬順女士暢談人生,其中就談到了朝鮮人民的吃肉問題。
按照金導游的說法,朝鮮當前還是實行的配給制,老百姓們日常所需的物資都是要靠分配的。
大米需要糧票,衣服需要布票,食用油需要油票,買肉也需要肉票。
通常而言,朝鮮城市居民食物配給額度如下:大米每天700克,食用油每天2兩,豬肉一個月3斤。
這3斤豬肉平均到一個月的話,一天也就分到一兩肉。
因此,朝鮮普通老百姓平日的伙食還是比較素的,以炒青菜、泡菜、大米飯為最常見的日常飯菜。
這樣的清淡的伙食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肥胖癥很少,大家基本都沒有三高,身體很健康。
而且,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是,朝鮮老百姓其實最喜歡吃肥肉。因為他們認為肥肉可以讓肚子里有油水,吃一頓肥肉能解饞好幾天。
更重要的是,肥肉還可以煉制成雪白的豬肉。這樣的話,每次炒青菜都可以加上一勺豬油,菜里也算有葷腥了,更能下飯!
不過,朝鮮人民雖然豬肉吃的比較少,但還是有其他肉類來源作為補充的。
第一:就是海鮮。朝鮮兩面環海,一面靠江,境內還有多條大河穿城而過。
因此,朝鮮的海鮮和河鮮資源特別的豐富,像魚類、螃蟹之類的產量很大,售價也相對較為便宜,基本上大多數人都能吃得起。
而且,魚類的蛋白質也很豐富,很適合朝鮮人民日常食用。
但由于缺少足夠的電力和冷藏設備,朝鮮人通常會用鹽來腌制魚,畢竟咸魚能存放很久。
因而在很多時候,朝鮮人也會通過吃咸魚來改善伙食。
第二,就是狗肉。
朝鮮位于高緯度地區,且境內多山地,海拔較高,冬季比較寒冷漫長。
而在朝鮮人的傳統認知中,吃狗肉可以滋陰補腎、強身健體,更能抗住冬日的嚴寒。
因此,朝鮮的很多地方每年都會舉辦狗肉節。每到節日來臨,每個朝鮮人都能分到一碗狗肉吃,也算是解饞了。
第三,就是野豬、野兔子之類的肉。
在朝鮮的農村地區,由于工業污染和人類開發的比較少,生態環境很好,野豬、野兔之類的小動物也有很多。
為此,很多朝鮮農民在農閑的時候,就會結伴去山上打獵。運氣好的話,就能捉到一兩只野兔、野豬等小動物。
這樣的話,聰明勤勞的朝鮮人民就又可以大快朵頤、一飽口福了。
而在前段時間,金正恩同志在視察工廠的工作時,還特別關注了人民的吃肉狀況。
他許下了宏愿:“要在十年內,讓所有的朝鮮老百姓都能頓頓吃肉湯配大米飯!”
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希望朝鮮人民能早日過上吃肉自由、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