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或許沒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名,但是論雜交水稻研究推廣成就,他足以與袁隆平比肩,他就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
朱英國遺體告別儀式挽聯中有這么一段話,“英才翹楚首創紅蓮播四海,國士擎天長留教澤伴人間”。
朱英國在武漢因病逝世后,6位常委表示哀悼,中央和省、市級相關部門領導也以不同的方式對其表示哀悼。
據公開資料顯示,朱英國1939年11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植物遺傳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7年8月9日2時51分,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朱英國將其畢生的精力主要投入到了植物發育遺傳、植物雄性不育與雜種優勢的研究領域。在植物發育遺傳方面,他深入探索了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基因調控機制,通過大量的實驗和觀測,揭示了許多隱藏在植物發育背后的神秘遺傳密碼。
例如,他對某種特定植物的細胞分裂和分化過程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發現了一系列影響植物形態建成的關鍵基因。
而在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中,朱英國不辭辛勞,開展了無數次的田間試驗和實驗室分析。他細致入微地觀察植物雄性器官的發育異?,F象,致力于找出導致雄性不育的根本原因。
其研究成果為農業生產中的雜交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比如,他成功鑒定出了多個與雄性不育相關的基因位點,為培育優良的雜交品種開辟了新的途徑。
在國際公認的三系雜交水稻類型中,主要有袁隆平的“野敗型”、朱英國的“紅蓮型”、日本的“包臺型”,但只有中國人培育的“野敗型”和“紅蓮型”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種植。
朱英國發表研究論文16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和自然科學三等獎等多項獎勵,曾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獲得國家“973”計劃先進個人和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1939年11月1日,羅田縣河鋪鎮的一個貧寒農家迎來了新生命,一家人既欣喜又憂傷,貧苦的家庭條件養活一個孩子很是吃力。
在朱英國的少年記憶中,忍饑挨餓是常有的事情,他也曾目睹過因為糧食引發的悲劇,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默默許下了誓言,讓天下蒼生不再挨餓。
學習成績優異的朱英國在填寫高考志愿的時候,他沒有絲毫猶豫的選擇了“武大生物系”,被武大錄取后,朱英國選擇的專業是植物遺傳。
大學畢業后,朱英國選擇留校,專注于水稻科研工作,1964年,他參加了汪向明教授領導的水稻生育期遺傳教育部重點科研組,開始水稻遺傳研究。
汪向明,湖南醴陵人,畢業于武漢大學生物系。1956年獲蘇聯莫斯科大學生物學副博士學位。歷任武漢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生物系副主任,湖北省遺傳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
汪向明長期從事植物發育和遺傳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在水稻播種密度、光照長度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稻屬遺偉資源、紅蓮型水稻雄性不育等方面的研究獲得成果。
撰有論文《試論遺傳學的基本理論》、《我國植物遺傳學的歷史淵源》。
為了培育出穩定、成熟且能大面積推廣種植的水稻新品種,朱英國和同事們先是前往海南,而后又奔赴海南,等到稻谷收割后,一行人又將其帶回湖北轉育,秋后又繼續轉戰廣西南寧。
面對這樣的周波勞頓,朱英國也調侃自己是“水稻候鳥”,一年過三個春天。
2015年,朱院士被診斷出骨髓異常增生綜合癥,他仍堅持工作。直到2017年8月10日與世長辭,才結束了“水稻候鳥”的生活。
1973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協作組,朱英國被任命為組長,不到40歲的朱英國,成為湖北省雜交水稻育種研究的領軍人物。
面對沒有電燈、沒有煤氣、住在草棚的艱苦環境,朱英國帶領大家上山砍柴做飯;20世紀末90年代初,經費緊張請不起插秧工人,朱英國親自操控機械整田、插秧。
“紅蓮型”雜交稻種子出口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多個國家,還在非洲育種,不僅惠及5億中國農民,還走出國門,香飄天下。
在菲律賓,“紅蓮型”種子占該國雜交稻種子進口總量的70%,早在2020年,全球“紅蓮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已超過2667萬公頃,累計出口種子30萬噸以上。
“馬協型”雜交稻的突出特點是米質優,目前在全國推廣面積已超過2000萬畝。
談到為什么癡迷于水稻科研工作,朱英國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深知農村生產力的落后以及農民生產與生活的疾苦,我要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盡到自己的力量?!?/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