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睿智的靈魂
01
擁有無數“丈母娘”的大網紅董宇輝,這回是真的翻車了。以往他疑似翻車,還說和公司利益、商業運作那些破事有關,不一定是他本人的問題,但這次翻車,是實打實的虛假宣傳,還被打假人揭露“助農”名目為假,實際上直播間換個名目,原地賺10倍差價,網紅界清流的人設,這回有點岌岌可危,以后可能就沒有“清流“,只剩“網紅”了。
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事情始末,也不復雜,就是前不久董宇輝在直播間里推薦一款土豆,介紹如下圖,標價為29.9元5斤,即使算上各種優惠,也要4塊多一斤。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物價差異也大,我不知道在座各位買土豆一般都多少錢一斤,但4塊多一斤的價格,絕對超過全國99%的土豆了,有網友說超市才賣一塊多一斤,而且這還是零售價,如果是大規模向農戶收購,價格能壓到4、5毛錢一斤。
所以董宇輝直播間的土豆為什么能賣那么貴?
人們第一反應是貴有貴的原因,董宇輝在介紹這款土豆時的表現,也挺耐人尋味,沒發散太多,就跟大家說了一句:“這個貴一點的土豆在種植的時候,你打開鏈接下面有詳細的介紹”。
那如果我們按他說的,打開鏈接,會看到什么呢?
原來商家在詳情頁里貼了一份在同一個產地的土豆有機認證證書,按照正常人的思維去想,肯定就覺得這證書證明鏈接里賣的土豆,是有機土豆了。
有機食品向來比普通食品貴,4塊多一斤算是正常價,再加上董宇輝的形象和影響力,很多粉絲毫不猶豫就下單了,那款土豆一晚上賣了6萬多單。
本來大家也沒覺得啥,直到第二天,知名打假人王海公開發視頻,提出質疑:商家的有機土豆證書里,寫明該產地的有機土豆產量一年只有30多噸,但董宇輝的直播間,一晚上賣了6萬多單土豆,折合重量150噸,所以問題來了:商家哪來的那么多有機土豆可以賣?120噸的缺口,都是從哪里補過來的?
王海的問題雖然簡單,但有理有據,著實讓人難以反駁,于是人們再回頭看董宇輝直播間里賣的那款土豆,終于琢磨出貓膩:雖然商家在詳情頁里貼了有機證書,但產品的標題、品名都沒有提“有機”兩個字,更沒有明確的各種認證標志。
消費者終于有種自己被騙了的感覺,去查證土豆是否有機的問題,結果從市監那邊得到的回復是:土豆非有機土豆,只是“有機轉換”土豆。
02
有機和有機轉換有啥區別?
簡單來說,有機轉換,是有機的前置步驟,因為一塊土地,不能隨便成為有機土地,土里總有以前種植留下來的農殘、化肥什么的,所以要在土里種點什么,把農殘給代謝掉,這個時期,就叫轉換期。
有機轉換期產出來的土豆,從各種意義上都不能稱為有機食品,也不代表農殘化肥就一定比普通土豆低。所以現在事實就很清晰,商家同時賣有機和非有機兩種土豆,但在非有機土豆的詳情頁里,貼了有機證書來迷惑消費者的視線,掛上高價錢,還聯系上董宇輝直播間去賣。
就沖著董宇輝本人在介紹土豆時的反應,他對商家的行為顯然知情,否則不會只叫大家看鏈接。所以現在網友們都在站隊,支持董宇輝的,說他從未親口說過土豆是有機土豆,不算犯錯誤;但更多人覺得他就是在誤導消費者。
個人覺得在這個事情中,董宇輝肯定有責任的,不然要怎么樣解釋,一個平平無奇的土豆能賣4塊多一斤,貴的理由是什么,而且全國哪個市場沒有土豆賣,消費者為什么非得去董宇輝的直播間買,要不是董宇輝的影響力在,誰會多看那土豆一眼?
事情到這里,我覺得董宇輝倒沒有犯什么太大的錯誤,至少和其他網紅相比,不值一提,問題在于他的清高知識分子的人設,就是在一次次“小失誤”中不斷崩壞的,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丈母娘會義無反顧地買單,但更多正常的路人觀眾,的確是對他越來越失望了。
03
董宇輝的問題就說到這里,其實這件事情背后還反映一個問題,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為什么賣農產品總是那么容易翻車?
背后原因還真的不難猜,其實就是因為農產品本身,的確就沒那么大區別,至少很難有用科學的可量化的方法,去證明這些區別。
如果是工業品,這飯碗是鐵做的就是鐵做的,是不銹鋼的就是不銹鋼的,就算肉眼一下子看不出來,也能用很多方法檢測。
但農產品,就以有機產品為例,你說這土豆,是在怎么樣的地里長出來的,有農殘還是沒農殘,那要怎么證明?看也看不出來,吃也吃不出來,如果送去實驗室,大概能檢測出來,但檢測費能買多少斤土豆?誰會干這個事情?
有難以查證這個根本特性在,造假的空間自然就廣闊如星辰大海。
同理可用在各種地域性的農產品上,前不久我們才討論過東北雨姐的事情,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紅薯粉之外,她還曾賣過所謂的“盤錦稻田蟹”,利用自己本身是東北人的優勢,忽悠消費者買單,但蟹最后被扒出不是正宗的盤錦稻田蟹,而是從別處養的蟹,運過來放到盤錦的田里走個過場的“洗澡蟹”。
“洗澡蟹”這玩意兒被曝光了也不是一兩次了,但還是大行其道,本質就是因為蟹和蟹之間,區別真沒你想象的那么大。
雨姐還說造假造得不走心,用南方蟹冒充盤錦蟹,被本地人看出來了,但如果造假再走心一點呢?
你說這蟹是在盤錦的田地里土生土長出來的,還是從離盤錦10多公里的地方養到快成年,然后送去盤錦“留學”的,就算你是本地人,把蟹送到你眼前,你真的有把握能分辨出來嗎?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道理是對的,但到了現代這個各區域隔閡幾乎已經不存在的時代,這種差異已經被縮得無限小,同理可用于所有網紅農產品,比如五常米、陽澄湖大閘蟹、西湖龍井、新會陳皮。
別的我沒有發言權,新會陳皮我是真知道,我好些親戚從90年代起就是賣新會陳皮的,所以我從小就知道,“五年皮”就是一年皮+風干機,“十年皮”就是三年皮+風干機,反正顧客也不會拿去測個碳十四,就算測也測不準,買完樂呵就完了唄。而且這還是九十年代,現在網紅化之后,套路就更多了。
說這個不是為了黑什么,而是單純告訴大家,農產品本身,真的很難定論正宗不正宗,包括很多原產地自己也在造假。
所謂的正宗,大概率只是舊時代地理隔閡帶來的一點品種、水土之間的微弱區別,但在一切流水線化的現代,真正沒有替代性的東西,注定走不出本地,而能成為網紅并呈現在你面前的,早就已經被復制粘貼過無數遍了。
不想當冤大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別為農產品付太大的溢價。農產品的意義就是拿來吃的,吃得舒心就完事了,別弄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花里胡哨的農產品不一定傷身,但一定傷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