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求孩子前,先要求自己
真正的聽話,是讓孩子學會從“他律到自律”。
譬如,有家長習慣叮囑孩子“少看電視多讀書”,但親子共處一室時,自己卻手機不離身,與孩子寫作業的畫面形成劇烈反差。
對這樣一句話印象深刻: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會。
一味說教沒效果,父母不妨先做好表率,孩子觀察到的正面引導多了,自然會受到影響。
2.允許孩子犯錯,而不是規避錯誤
聽過一個故事。
馬戲團里有頭小象,為了馴服它,工作人員把它的一只腳用鐵鏈鎖在木樁上。
為了獲得自由,它多次掙脫,最后都被鐵鏈磨得皮開肉綻。
周而復始,不能如愿。
即便成年后,它有足夠的力氣掙脫木樁,也失去了幼時反抗的勇氣。
因為試錯的懲罰,早已刻在腦海:
“無論我再怎么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
家庭教育,亦是如此。
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的態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這被稱作是“限制性信念”。
就像那些“被動變乖”的孩子,長大后步入職場,依舊會有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凡事不會拒絕,與人相處也常常小心翼翼。
因此,如果孩子做錯事,先別急著打罵,可以給他們一個機會重新來過,或是彌補過錯。
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的態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這被稱作是“限制性信念”。
就像那些“被動變乖”的孩子,長大后步入職場,依舊會有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凡事不會拒絕,與人相處也常常小心翼翼。
因此,如果孩子做錯事,先別急著打罵,可以給他們一個機會重新來過,或是彌補過錯。
3.大人越放松,孩子越合作
前段時間,我家兒子看同學大多買了電話手表,便要我也給他買個,還要最貴、功能最多的那款。
我覺得還是學生,能通話就好,就沒答應。但這孩子犟得和我冷戰,最后還是他爸想了個主意。
直接給孩子下達“任務”:做份調研報告,統計一下班上同學的電話手表款式、價位、功能,再一起商量。
這小子,正是處在青春期喜歡挑戰的階段,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事成后,他不僅拿著統計結果來和我“談判”,還在具體的對比下,選擇了一款性價比相對不錯的手表。
我覺得還是學生,能通話就好,就沒答應。但這孩子犟得和我冷戰,最后還是他爸想了個主意。
直接給孩子下達“任務”:做份調研報告,統計一下班上同學的電話手表款式、價位、功能,再一起商量。
這小子,正是處在青春期喜歡挑戰的階段,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事成后,他不僅拿著統計結果來和我“談判”,還在具體的對比下,選擇了一款性價比相對不錯的手表。
著實讓我這老母親“刮目相看”,讓人逐漸意識到: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變得貪玩,學會頂嘴,和大人“討價還價”……這不一定就是壞事,也是從掌控自我到掌控外物的一種成長。
在此階段,他們更需要選項,而不是答案。
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