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點睡,5點起,閻王夸我好身體。”
“生活枯燥無味,早5欲哭無淚,打工身心疲憊,只為掙點窩囊費。”
“早起雖然掙不了幾個錢,卻比別人享有優先受苦權。”
“垂死夢中驚坐起,牛馬竟是我自己,人生得意須盡歡,我扒開兩眼就搬磚。”
“你們記錄美好生活,我記錄沒有一天好生活。”
太洗腦了,有沒有?
你能想象這一連串的梗,都來自一位51歲的廣西婆婆嗎?
她叫英姐。
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二兒子和小女兒也已經成家,可她每天除了起早貪黑地忙著農活和家務,還要打兩份工,一份保潔,一份廚娘。
你說,這日子過得該有多累啊?
但英姐卻挺樂呵,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
“不要因為窮不開心,不然你就會又窮又不開心。”
01
養兒防老
英姐51歲,嚴格來說算不得老年人。
但是農村嘛,兒女成家都比較早,都是做婆婆的人了,自然就成了「老人家」。
按理說,孩子大了,該享點福了,至少不用把自己弄得太辛苦。
可英姐每天忙得跟個陀螺似的:
早上5點起來就要去工廠做保潔;
9點多鐘忙完,又要趕回家操持家務;
一通收拾,10點半又要趕到工廠做廚娘;
做完飯洗完鍋碗瓢盆,回到家已經是下午12點半;
休息一個小時,又到了去廠里做保潔的時間;
每天5點下班,可打工雖然結束,家里還有一堆活等著她呢:
“先給雞鴨喂飯,再去地里找點活干”,還有掃地擦桌打掃衛生……“這活只要你想干,就會有干不完的活”。
很多網友都為英姐抱不平,說:“要是兒女有出息,她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可英姐的一番話,說得太通透了:
“要是兒女有出息我就不用那么辛苦了,要是我有出息的話兒女也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這個社會別說有出息了,他們有氣息,我已經覺得很棒了。以前的思想觀念太古板,只想著把娃養大就行了……
養兒不是為了防老,生育也不是恩德,所以不要用養育之恩去綁架孩子,否則只會讓其痛苦一生。
生孩子不是使命,而是責任的開始。如果盡最大的努力改變不了現狀的時候,我們就改變自己的心態,只要大家都為這個家努力,生活總會慢慢變好起來的。”
我老家也在農村,身邊有太多英姐這樣的父母。
年近70的姑婆,還得去城里給人當保姆。
60多歲的舅舅舅媽,每天都要早起擺攤賣菜。
姨父59了,還在工地上干苦力……
你說他們的孩子都不孝嗎?
不然。
爹媽辛苦了一輩子,他們也心疼,可心疼又有什么辦法?
他們自己不也是萬千打工人里的一員嗎?
不過,努力總是有用的。
至少和我年紀一般大的老表們,即便沒考上大學,也都有了一門養活自己的手藝。
更別說我的那些晚輩,和上一代相比,生活已經是一個天一個地。
前段時間回老家,聽姑婆說,她這些年已經存了一些錢,干完今年,也要退休了。
舅舅也說,滿了六十,不用買票就可以去哪里玩的趣事,因為很多地方老年人免票。
英姐的視頻里有一句話,說得特別扎心:
“有些人出生在羅馬,而我把他們生成了牛馬,父母不努力,我們辛苦,我們不努力孩子辛苦,一個家族的興旺至少要三代人的努力。”
誰都想有個順心如意的晚年,誰也都想做個孝子賢孫。
可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不是么?
02
婆媳矛盾
英姐的快樂里,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和兒媳打成一片。
下班了,看到好吃的,總惦記著給兒媳婦帶一份;兒媳婦有空閑,也愿意帶著家里的長輩去KTV唱唱歌;就連吃袋辣條,兩人也像孩子一樣,你一根來我一根……
雖說英姐年紀不算太大,可畢竟是兩代人,她和兒媳的關系為啥這么融洽?
在她的視頻里有幾句很出圈的話:
“不能沒有兒媳全家急,有了兒媳全家欺。”
“只有把兒媳當個寶,兒子的生活才會好。我不是給你洗腦,你不妨換位思考。”
“多干活少說話,這樣婆媳才融洽。不干活就掏RMB,不然說啥都是脫褲子放屁。”
婆媳婆媳,先有婆后有媳,除了遇人不淑,只要你是個好婆婆,自然會遇到好兒媳。
當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能不操心就別操心。
我曾在文章中,提過一段蛻變的婆媳關系。
兩年前,表弟結婚生子,小姨笑著去兒子家,然后哭著回了老家。
小姨說得很嚴重:“孩子不要她了。”
事實上,很簡單:“家長式說教,管得太多。”
兒媳婦坐月子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你給點建議也就算了,連小孩子尿床,該不該換被子也要嘮叨個半天,更別說兒子這么大了,內褲還要搶著去洗……
兒媳婦也不是個受氣包的性子,就和她聊了幾句。
這不,婆媳關系一下子就僵住了。
沒辦法,表弟只能將母親哄回老家。
那陣子,明顯感覺老太太憔悴了許多。
但是來年春節,當我在老家見到我姨和她兒媳婦的時候,竟然發現她倆坐在一起,悄悄話說個沒完。
我姨的臉上,更是神采飛揚。
后來我才從母親口中得知,他們婆媳關系的蛻變,是從我姨“憶苦思甜”開始的。
那段時間,她和身邊人聊了不少自己當兒媳婦時的酸甜苦辣。
之后再去兒子家,她便沒有了耳提面命,想要盡點奶奶的心意,也是直接發個紅包給兒媳,想買啥讓她自己去買。
當然,每次見面,兒媳也是盡心盡力地照顧她,不是帶著她去商場買東西,就是領著她逛景點散心。
婆婆兒媳的那點隔閡早就煙消云散了。
都說婆媳是天敵,但現在的婆婆,曾經不也是兒媳嗎?
只要將心比心,以我心換你心,哪來那么多婆媳矛盾呢?
03
沒苦硬吃
英姐的“老母親快樂”里,還主打一個“不掃興”。
無論孩子們帶她去吃好吃的,還是給她買穿的用的,她來者不拒。
“你心疼他掙錢辛苦,他也心疼你那么辛苦還不舍得吃不舍得穿。
他對你好,你不要拒絕他的好意,不然以后他不止不給你買東西,什么事都不跟你說了。”
“我們是窮怕了,所以想多存點錢,可賺錢的意義不就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好嗎?”
說真的,英姐活得太明白了。
還記得去年春節那條讓全網窒息的“帶父母游三亞住五萬別墅”的熱搜嗎?
網友@狼先生(卷兒哥)春節帶父母去三亞度假,租了一棟月租5萬的別墅,本想著會討父母開心。
沒想到“爸爸聽了一連就抽了半盒煙,媽媽直接進屋躺著了,上火了”。
你瞧,開開心心的旅行計劃還沒實施,就被父母澆了盆涼水。
好說歹說,把父母哄到三亞。
更糟心的事情來了:景點只去不要門票的,海鮮不能點貴的……
回去更是一波三折:
花卷回鍋蒸了16次,敲起來已經梆梆響,老人家不舍得扔,還要把掃把和簸箕都帶走。
床單空調被、用了一半的牙膏、剩一半的火鍋底料、沒吃完的飯菜、沒用完的各種調料……統統打包帶回老家。
包裹多達十七個,飛機沒趕上,一家人只好從海口坐火車回東北。
這哪里是旅游,明明是找罪受好吧。
不是說節儉不好,而是說咱有條件,有些苦就不必硬吃了。
有些錢,該花就花,否則兒女就是想讓你安度晚年,你也沒有福氣去享受。
04
老了,怎么活?
問,老了,怎么活?
如果你也想像英姐這般“窮開心”,建議你再品一品她的三句話。
第一,“所謂幸不幸福,就看你知不知足。”
同事不穿的衣服,給英姐,英姐會很開心穿著顯擺。
女兒辭職回家休養身體,她說的也是“不要因為一份工作消耗自己,不然身體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自嘲“你看生兩個兒子的老年生活有多爽,51歲的年紀還在闖”。
可最后都會歸到那句:“高興也是一天,不高興也是一天。”
想起多年前,北大博士“毆打”岳母的那則熱帖。
齊齊哈爾的張老太控訴女兒女婿將他們騙到北京,利用他們帶完外孫后,將老兩口打出門。
后來,這事鬧上了媒體和法庭,大家才知道真相:哪里有什么惡毒女婿,只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罷了。
張老太看女兒女婿日子好了,就想逼著女兒女婿在北京買大房子給她養老,不同意就讓人在網上造謠生事。
結果呢?
張老太幻想的晚年生活沒得到,還把女兒逼到抑郁,當眾發誓“死不見母”。
第二,“做父母盡力就好,剩下的交給報應。”
老話說得好:“不聾不啞,不做家翁。”
沒有人喜歡自己的生活被別人干涉,哪怕是父母。
對三個兒女,英姐只有一個態度,能幫襯的就幫襯,其他的一概不問。
你說兒女要是不懂感恩咋辦?一句話,交給報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易。
父母給孩子的幫助,是有限的,盡力而為,不過度干涉,如是而已。
第三,“生命在于運動,生兒子可以長壽。”
英姐有句調侃很有意思:
“每天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所以說生命在于運動,生兒子可以長壽。”
這當然是句玩笑,可說笑間英姐已完成了鍛煉。
她還強調:“父母健康,是孩子最大的財富。”
我永遠忘不掉年少時的一段記憶。
外祖父重病入院,著急做手術。
大舅賣掉了還沒出欄的大肥豬,父母跑遍了親朋好友家低三下四地借錢,小舅騎三輪幫人拉貨,在風雨中蹬了很久很久……
那時候家里很窮,為了外祖父的醫療費,好長時間才喘上一口氣。
所以,還是那句話說得好,路寬不如心地寬,命好不如身體好。
在漸漸老去的路上,沒有什么比無病無災更大的福氣了。
和大家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