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希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對孩子提出各種嚴苛的要求。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愛會很豐沛,表現不好時,愛就被撤回,變成嘲諷和批評。家長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你滿足了我的要求,我就會愛你。
雖然這并不是家長的本意,但是當大人過于強調外在的標準,慢慢地,愛就變成以成就為條件了。其結果是孩子們缺少真正的愛,找不到歸屬感,他們努力地追求完美,卻無法掩蓋內心的空虛,做不到完美時,又會引發強烈的羞愧感和絕望感。
有一種愛的模式,對孩子幫助更大,父母也更容易給,就是“溫和而堅定的愛”。簡單來說就是可以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情緒,但不能無條件接受孩子的言行。
人首先是感性的,其次才是理性的,所以在孩子不開心、有情緒的時候,把孩子這個“人”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孩子快不快樂,輕不輕松,難不難受等等,我們要把這些放在第一位。
比如,孩子要新手機,父母不想買,就溫和地對孩子表明態度:“我能理解你特別想要新手機,但現在不是買新手機的時候。你可以哭,可以怪我,我都接受,但我不能給你買。”
這種愛的表達式,給予了孩子被愛的體驗,也給予了孩子自己的態度。“溫和而堅定的愛”重點在于堅定,父母也有情緒,難免有不溫和的時候,“不溫和的堅定”同樣能教孩子一些東西。
比如,孩子發脾氣,父母表達清楚:“發脾氣可以,但不能打人,我的態度是不打孩子,但也不允許孩子打別人。”或者,孩子提要求但父母達不成,說清態度:“我能理解你想要的心情,但我現在不能滿足你。我知道你肯定很難過,如果你想要點別的什么,我能力范圍內可以滿足的,我會盡量滿足你。”
再者,孩子和父母心情都不好:“我現在很生氣,我需要你保持安靜,如果你想讓我為你做點什么,等我消氣了再說。”
很多父母理想中無條件的愛,是母慈子孝、歲月靜好;但現實中無條件的愛,更多是小吵小鬧、感情不散。因為現實中愛孩子的父母,都是無條件但有態度的:能愛孩子,能接納孩子,不接納時,也能拿出堅定態度。
當孩子在關系中覺得自己被重視、被關注、被在乎的時候,他就會找到自我認同感、價值感和存在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