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聞玉蟬,統分三類,晗蟬,佩蟬,冠蟬,晗蟬簡素而無孔,佩蟬頭部琢牛鼻孔而佩之,其中猶以冠蟬最為神秘,后漢書·輿服志記載,盡我蟬冠傳內命,任他虎節去專征。
后漢書·輿服志記載,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尊榮,古制,天子內臣,供奉之臣,及武臣大朝冠為網狀籠冠,冠左右系以組纓,系于項下,多見于皇太子及諸王所戴大朝冠之左右,其名遠游冠。
白話文簡單敘述,古代時期冠蟬明確規定,只能皇家內苑以及諸王大臣,或者是非常倚重的代天子出征武臣可以佩戴,一般外臣不可僭越,歷史古籍記載當中,關于冠蟬記載非常多,但是卻因為存世極其稀少,卻鮮為世人所見。
歷史記載,可查不再敘述,我所見之冠蟬,相別于晗蟬或是佩蟬的意像,冠蟬紋樣則是更加精細,可以說達到了寫生地步,孔道更是賦予通天,便于鑲嵌穿冠,用料更是金光奪璨。
古玉制作工藝,同學們都有所涉及,古人制作一件古代玉器,首先使用線切割或者竹片切割玉器大小尺寸,俗稱備料,接著使用畫筆,在玉器表面畫出紋樣,紋樣功成之后,玉司負責送進宮廷王室閱覽,王滿意允許之下,接著采用大砣捻砂慢慢碾磨,去掉玉料多余部分形成初胚,俗稱下料,最終采用小砣勾勒出紋飾,俗稱雛形。
勾勒形成雛形之后,再采用葫蘆絲或是皮革熟砂,慢慢抹去小砣碾磨痕跡,這個步驟俗稱修磨,修磨的步驟則使陰刻線更加流暢,線條棱角更加挺拔,修磨是古人制玉極其重要步驟,古代精品玉器,基本都是三分砣七分磨,磨擦才見審美真功夫,摩擦師傅俗稱掌鍋。
熟悉制作工藝流程,我們再來根據殘存痕跡,反推工具使用水平,所見冠蟬轉折處,殘存些許砣砂痕跡,更像古代玉匠在偷懶懈怠,因為縱觀整件器物,棱角部分推磨技巧嫻熟程度,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已經達到了見砂不見痕的地步。
但是棱角轉折處,卻還能見到殘存許多初砣痕跡,這說明當時的擦磨師傅,并非沒有這個能力,而是松散懈怠,對于工作并未盡全力,如各位看官,化身古代君王,觀瞻佩戴之物,見存瑕疵之處,當如何獎賞眾匠人。
方葉之
一線實戰收藏家
古玉收藏苦行僧
實戰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