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電動車新國標正式實施,這一舉措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討論。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的李稻葵教授在前夕也對此銳評:電動車新國標會帶來新的改裝風,別讓不騎車的專家“閉門造車”!
(視頻來源于李稻葵教授個人賬號)
李稻葵教授指出,當前電動車標準與市民實際使用需求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將導致大量市民自行改裝以滿足出行需求。
首先,限速 25km/h 的規定引發了諸多爭議。教授認為普通人日常騎行自行車的速度都能達到 15 - 25km/h,山地/公路車時速可達到35-40km/h,這是比自行車還慢的速度,并以自己為例,表示他自己都要騎35km/h以上。
其次,新國標中對塑料占比的限制也受到了關注。塑料質量占比在整車質量的5.5%以內,旨在限制非金屬材料的使用,實現防火阻燃。然而,這一規定也大大限制了用戶的車輛選擇空間。
另外,新國標修訂后要求強制安裝北斗導航的規定也引發了討論。這無疑會增加每臺電動車200元的成本,這對于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如果有用戶不需要這個功能,應進行選配,而不是一概而論地強制安裝。
李稻葵教授強調,違背市場需求的規章制度必然會帶來反彈,正常的需求會流向灰色地帶,必然會帶來一股新的改裝風。他還建議制定這些規則的人,自己親自去體驗一下電動自行車,真正了解一下老百姓的需求。
小編認為,李稻葵教授說出了老百姓的心聲,現在25km/h 的限速對于上班通勤者來說實在有些捉襟見肘,以前騎電動車上班還能快一點,現在可能需要早起好久,路上遇到一個陡坡或天橋沖不上去,稍微加速就停止電流供應,可能連人帶車直接從坡上滑下來,這一操作就更危險了。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自行車的速度在某些情況下都能接近這個數值,而對于需要依靠電動車提高出行效率的上班族、快遞員和外賣配送員等群體而言,這樣的速度限制極大地影響了工作效率,甚至可能導致因擔心遲到等問題而選擇改裝,反而增加了交通安全隱患。
總結:
電 動車新國標是為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升電動自行車的質量和性能而制定的,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地進行優化和完善。 李稻葵教授的發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讓我們更加關注標準與民生需求的契合度。 只有這樣,才能讓新國標更好地服務于廣大民眾,推動電動自行車行業的健康發展。
(以上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