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這個名詞是個晚近的發明。生活在這些商路上的人們并不使用這個詞。他們把這條路稱作撒馬爾罕道,有時稱之為(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道”或者“北道”。
1877年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造出“絲綢之路”這個詞。 他于1868年至1872年間在中國工作,調查煤礦和港口,并繪制了一套五卷本的地圖集,在其中第一次使用了“絲綢之路”這個名詞。
在他的地圖上,中國與羅馬時代的歐洲之間的道路被描繪成一條筆直的大道。李希霍芬讀過翻譯過來的漢文史料。他是第一位把漢文史書的信息繪入地圖的歐洲地理學者。
絲綢之路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接受是斯文·赫定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講述他在中亞探險的書,此書在 1938年被譯成英文出版,書名就是《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
1948年,《泰晤士報》的“爐邊家庭問答:常識測驗”欄目曾經刊載這樣的問題:“絲綢之路從哪兒到哪兒?”答案是:“從中國邊境到歐洲的諸多道路。”
這個名詞作為對橫跨歐亞大陸的陸路商貿和文化交流的指稱,已經基本固定下來了。
絲綢之路這個詞甫一出現就被看作一條商旅往來不斷的筆直大道,但實際上從來就不是這樣。一百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從來沒有發現過一條有明確標識的、橫跨歐亞的鋪就好的路。只有一系列變動不居的小路和無標識的足跡。
這些小路在綠洲城市中交會,而這些綠洲正是《從敦煌到撒馬爾罕》將要深入探索的。
本次特裝工藝
升級布面封面
三面刷邊書口
前后環襯彩圖
設計師說
#iggy
恰如修訂版的新標題:從長安到撒馬爾罕
如果把討論絲綢之路的視域投向世界,突破中原王朝的官方敘事并結合考古證據,看見民間在這條路線上的種種活動,我們會發現,絲綢之路在歷史中發揮的作用,遠不止貿易的意義,而且其連結與活躍程度,比想象中更為緊密,結實。
這個最初由李希霍芬以商貿之路提出的概念,在本書作者韓森教授的研究中,有了更多不同觀點切磋與細節展開。絲綢作為聞名天下的珍品,卻不算是這條東西往來路徑上最為重要的商品,并且也發揮著貨幣媒介的作用。為了維持這條龐大陸路網絡的運轉,其間各個地區的路政建設與文書資料,也是留給后世的巨大寶藏。甚至,韓森教授對漢武帝派遣張騫向西鑿空的目的,以及絲綢之路的商貿屬性,都發表了不同看法。
這條作為深刻文化符號存在的,偉大的【路】,從亞洲最為廣袤的中國一路延伸至地中海的中心,由東及西串聯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四個文明,并見證了文明的生長與纏繞。
從亞歷山大身后的希臘 ,到羅馬,波斯,漢唐
當中國的絲綢出現在大秦
當羅馬風格的壁畫現身樓蘭
當拜占庭的金幣出現在吐魯番
這些都不過是文明以一站又一站的接駁方式橫跨東西世界的紛呈一角。
當絲綢,瓷器,玉器,香料的商貿活動蜚聲歐亞之時;國家之間也進行著征戰或政治庇護等不同活動,政事活動帶來的變更,影響著疆域內外的疏與堵,讓絲綢之路呈現出動態的變化;宗教也因傳教人員兼任文化使者與翻譯的流動,帶來了觸動統治核心的文化變更,也帶來了新的社會思想變化……
作者以樓蘭,龜茲,高昌,撒馬爾罕,長安,敦煌,于闐七座綠洲重鎮的史料重現,串起絲綢之路的過往,并讓我們看見其遺世的物質與精神雙重寶藏。
#書口設計
作者的書寫章節,重點記錄了絲綢之路上作為交通中轉重鎮的七座綠洲,東起長安,西至撒馬爾罕。 依照作者觀點,當我們站在世界文明的角度,同時以絲綢之路沿途諸國的視域共同回望這段歷史,會發現其綿延不斷的生命力是多么叫人驚訝——即便受到戰爭干擾,局部阻斷,卻因網絡龐大而為 持續維系著整體的運轉。 因此,特意將書口圖案結構設計成一組從天口飄向地口的絲綢,染做 青綠,朱紅,赭石三色,讓這常見于西域諸國遺存壁畫的色彩,與輕盈的綢緞一同逸于絲路地圖之上。
選擇絲綢作為書口紋樣的中心元素,也是為了呈現作者的研究結果:絲綢作為聞名古代世界的昂貴商品,卻并非絲路上最貴重或最矚目的商品,其更大的價值常常是作為貿易貨幣媒介而體現的。同時,三邊書口都結合了紙質文書的元素,選用的文書材料為敦煌藏經洞中唯一的希伯來語文獻。紙卷文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承載著與絲路相關的國家,民族,語言,信仰等重要信息,甚至因為文書的整理與翻譯工作而重新發現了早已被遺落在時間里的宗教習俗與人群。
天口
天口圖案始于一枚何家村遺址出土的,鏨于鎏金銀器面的團花,這朵現于魚子紋地之上的六瓣葵形團花紋飾始于盛唐,并經由絲綢之路流向西邊與北邊,是盛唐文明對粟特等外邦產生影響印記的本土紋飾。同時,何家村遺址位于西安,距離古都長安的皇城區域極近,該遺址的發掘是對中國唐代及近代絲綢之路研究課題上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新材料來源。
與何家村遺址紋飾搭配的圖案,出自一組記載了張騫西行的壁畫。漢武帝派張騫一路向西,在中國歷史上被生動地形容為“鑿空”,意喻了古代中國對西方世界空白的破壁啟航。同時還有一副斑駁的于闐宗教壁畫,象征著從西方流入的佛學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原王朝的統治,也改變了中原百姓的生死觀念,代表了絲綢之路所發揮的精神力量。
切口&地口
從切口到地口,是一組由西域諸國通往地中海的地圖,駱駝商隊徐徐前行,并以撒馬爾罕地區極具特色的釉面幾何磚花,體現當年絲路綠洲的絢爛與綻放。
切口的地圖上,開著六朵小花,從右往左依次為敦煌-樓蘭-高昌-龜茲-于闐-撒馬爾罕。特意將這幾個地方標注出來,一是因為呼應作者的地點書寫,二是因為這幾個地方在古代歷史和現代習慣中都有不同的名稱,若對絲路歷史還不熟悉,可能無法第一時間把于闐與和田,高昌與吐魯番,龜茲與庫車瞬間聯系起來。于是在書口畫里標記出這幾座古城的位置,希望可以增加一絲解密時光地圖的趣味。
環襯
從敦煌到撒馬爾罕
著名漢學家芮樂偉·韓森名作《絲綢之路新史》的全新增補版本,新附原書所涉簡帛文獻原文,另增與元朝中外交通史相關的章節。引入草原絲綢之路的概念,豐富了絲綢之路的內涵;在時間維度上,將對絲綢之路的討論下溯至14世紀;在地域范圍上,將絲綢之路的起點向東拓展至北京。
在世界歷史上,絲綢之路是一個著名符號。那它實際上是什么樣子的?人們對它的想象一般是這樣一幅朦朧景象: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穿行于塵土飛揚的沙漠中,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絡繹不絕。但本書將要為你揭曉: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徑庭,而且比這幅景象有趣得多。
作者利用大量最新的考古發現,綜合中、英、法、德、日、俄六種語言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在上一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十種第一手文獻材料。這些文獻材料涉及多種古代語言,有古代中國僧人和現代探險家的回憶錄、古代女性寫的信件、法律契約、宗教贊美詩等。《從敦煌到撒馬爾罕》有更高的學術價值、更膾炙人口的故事,也讓讀者更貼近古代絲路的方方面面,親身感知絲綢之路的真實面貌。
著者簡介
芮樂偉·韓森,耶魯大學歷史教授,著名漢學家。著有《開放的帝國:1800年之前的中國》、《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等漢學專著。
譯者簡介
張湛,現任牛津大學東方學院博士后研究員。2016年于哈佛大學近東語言與文明系取得博士學位,2017—2018年在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做訪問學者。伊朗學小學生,對伊朗及整個古代世界有通盤了解,主攻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胡語世俗文書。人文歷史類播客《天書廣播》的創辦人及主播,古代文明在線教育平臺“阿達希爾空間站”的創辦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