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法王”楊永信的事曾經被不少網友拿來玩梗,當時這個梗在網上一開始流傳的時候,很多人可能覺得就是大人嚇唬小孩的,就跟以前說“狼來了”差不多。
但對有些孩子來說,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而是真有這么回事。
玩游戲玩得停不下來,跟爸媽頂兩句嘴,或者早戀什么的,這些在青春期的小打小鬧,在咱們看來都很正常。
可就因為這些,有的孩子就被扣上了“問題少年”的帽子,被自己的爸媽送進了所謂的“改造學?!?。
大家以為的學校,其實是讓無比人發指的地方,性侵、電擊、毆打甚至致死,把孩子送進這種學校,如同送入緬北園區!
那么高墻之內,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罪惡?
一、煉獄的建造者
戒網癮這個看似充滿救贖意味的詞語,背后卻隱藏著一條巨大的利益鏈條,這可不是什么公益事業,而是一門一本萬利的生意。
豫章書院這個臭名昭著的“改造學?!?,在2013年5月由吳軍豹創立。
2017年10月,豫章書院存在非法拘禁學生現象被網絡曝光,此后學校停辦。四年時間里就斂財超過400億元。
但這筆巨款換來的卻根本不是優質教育,而是暗無天日的折磨。
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家長,會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進這樣的“火坑”?說到底,還是恐懼和焦慮在作祟。
網絡時代,孩子沉迷游戲、手機,成了很多家長的心頭大患。
“網癮”這個詞,就像一個可怕的標簽,貼在了無數孩子身上,家長們害怕孩子“學壞”,害怕他們“毀掉前途”。
病急亂投醫之下,戒網癮學校就成了他們最后的救命稻草。
豫章書院的宣傳更是抓住了家長們的痛點,“國學教育”“修身養性”“問題少年福音”,一套組合拳下來,不明真相的家長們紛紛掏空腰包,把孩子送進了這座“人間煉獄”。
當然社會對“網癮”的污名化也難辭其咎,一些媒體的夸大報道,把“網癮少年”描繪成洪水猛獸,妖魔化了網絡和游戲。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家長們對“網癮”的恐懼被無限放大,戒網癮學校的存在似乎也變得理所當然。
豫章書院這幫人都是演技派,表面上裝得人模人樣,說什么傳承國學,搞“修身教育”,把家長們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他們對外展示的教尺,說是高科技竹炭纖維做的,聽著還挺高級,實際上,背地里用的卻是手指粗的實心鋼筋。
這哪是什么教尺,分明就是施暴的兇器。
冰冷的鋼筋落在孩子稚嫩的肌膚上,留下的是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傷痕,更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深處刻下難以磨滅的陰影。
精心的偽裝,冠冕堂皇的招牌,背后隱藏的卻是如此丑陋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
學生們被關進暗無天日的小黑屋,吃著發霉的饅頭,稍有不從就會遭到毒打。
2017年豫章書院的惡行被曝光后,人們才發現所謂的“森田療法”,其實就是變相的禁閉和虐待。
更可怕的是豫章書院還建立了一套森嚴的等級制度和懲罰機制。
學生們被安排互相監督、互相舉報,就像監獄里的犯人一樣,生活在猜忌和恐懼之中。
這種精神控制,比肉體上的折磨更加摧殘人心,讓孩子們徹底喪失了反抗的勇氣。
2023年4月28日,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人民法院對被告人吳軍豹、任偉強、張順、屈文寬、陳賓非法拘禁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進行了一審公開宣判。
但又能彌補多少孩子破碎的心靈?
二、被吞噬的青春
豫章書院的存在不過是冰山一角,家長和社會對“網癮”的恐慌,最終把無數孩子推向了深淵。
2009年16歲的鄧森山,就因為沉迷網絡游戲,被父母送進了廣西南寧的一家名叫“起航拯救訓練營”的組織。
僅僅12個小時后,他的父母就接到了噩耗。
鄧森山在學校搶救無效死亡,學校的說辭是輕描淡寫的意外,但真相卻令人毛骨悚然。
據目擊者稱,鄧森山被關進小黑屋后滴水未進,粒米未沾,晚上教官強迫他繞操場跑100圈。
喪心病狂的教官還抄起板凳,狠狠地砸向了他,雖然鄧森山下意識用胳膊擋了一下,但依然沒能逃脫厄運。
惱羞成怒的教官對他拳打腳踢,直到他奄奄一息。
當晚鄧森山被抬回宿舍時,已經口吐白沫。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有的孩子被逼迫吃變質的食物,有的被罰跪在碎玻璃上,甚至還有孩子遭受了性侵,這些讓人發指的罪行,都發生在所謂的“改造學?!崩?。
這些機構,就像披著羊皮的狼,把無數孩子吞噬,他們摧毀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身體,更是他們對人性的基本信任。
面對戒網癮機構的重重黑幕,我們不能坐視不管,近年來,國家對這類機構的打擊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2021教育部等部門更是聯合發文,明確禁止舉辦或變相舉辦任何形式的“戒網癮”機構。
這無疑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國家絕不容忍這類披著教育外衣的虐待行為。
三、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成長?
現在孩子沉迷上網的問題真的挺讓人頭疼的,不過對于孩子的管教,家長也得負起責任。
別一看到孩子上網就覺得是“網癮”,覺得孩子學壞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迷上網絡是因為學習壓力大、缺人陪、跟爸媽溝通不暢。
與其把孩子送去那些可怕的“改造”機構,不如想想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咱們做家長的,得多聽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在想什么,感受怎么樣,跟孩子建立信任,別老批評指責。
多陪陪孩子,一起運動、看書、玩游戲,比給錢買東西強多了。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別老想著控制他們。
如果孩子喜歡玩游戲,可以一起商量個上網時間表,規定好時間,大家都要遵守。
也可以引導孩子利用網絡學習新知識,開闊眼界,別光顧著玩游戲。網絡安全也很重要,得教孩子怎么識別騙子,怎么保護自己。
有的孩子上網是為了釋放壓力,所以咱們也別給孩子太大壓力,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培養學習興趣。
如果孩子壓力太大,出現什么問題,可以找心理咨詢師或者教育專家幫忙。
不想讓孩子沉迷游戲,還可以鼓勵他們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給他們提供學習資源和平臺,發展他們的愛好。
咱們也得學習點兒童心理學,了解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多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引導和支持。
總之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家長付出耐心和愛心。
與其簡單粗暴地將孩子送去“改造”,不如用心陪伴,理解孩子,引導他們健康上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方式,最終幫助他們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
同時全社會也需要共同努力,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打擊非法戒網癮機構,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結語
這些戒網癮機構摧殘的不僅僅是孩子們的身體,更是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很多家長自以為把孩子送進去就能解決問題,實際上卻是親手把他們推向了更深的深淵。
鄧森山等這些名字,不該僅僅成為新聞標題上的幾個字,其應該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警示牌。
別再讓“改造”的幌子掩蓋了罪惡的本質,讓無知和恐慌吞噬了孩子們的青春。
加強監管、完善法律、改變觀念,這條路還很長,但我們必須走下去,因為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