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鉆一行。” 這是鄭州京科保髖骨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主任醫師王振生對自己的總結,他認為骨科醫生,既是力氣活也是“繡花活”,骨外科手術就是給患者肢體“換零件”,很多操作都需要體力,但由于會涉及血管、韌帶、神經等細微操作,這又是個精細活,需要有耐心。
王振生有著50多年的臨床經驗,每年主持手術超千臺。他不僅是同事欽佩的“工作狂”,也是患者信賴的“王一刀”,憑借精湛的技術、良好的醫德,這些年,慕名求診的患者越來越多。他先后榮獲“鄭州市衛生系統先進個人”,鄭州市衛生先進個人”“優秀管理者”等諸多榮譽。
投筆從戎靠過硬醫技火遍全軍
王振生1950年2月21日出生在登封市宣華鎮五里廟村,貧苦的家庭條件差磨練了他的意志,高中畢業他就立志投筆從戎,到部隊大學去鍛煉自己。1969年,王振生通過體檢和政審,終于成為成都軍區獨立一師4團的一名武警戰士,他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苦練各種戰術動作,出色完成各種急難險重任務。由于他表現突出,經過層層篩選他被保送到華西醫科大學醫療系學習。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他十分珍惜,而這也意味著他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堅持求知的夢想。
1973年7月,王振生從華西醫科大學畢業又回到團衛生隊當了一位軍醫。他深知要成為一個棟梁之材,報效祖國,必須腳踏實地干好工作。團衛生隊人員醫生少,他就成了“全科醫生”,承擔了內外科婦兒各專業的診療工作,與此同時,他還要負責全團衛生防疫工作,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在做好這些工作的同時,他還要擠出時間學習,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學習、會議,打下扎實的基礎。盡管又忙又累,但他深知部隊的利益高于一切,個人要無條件服從組織。
他最大的收獲是參加成都體育學院骨科半年學習班,剛回到衛生隊就接診了一位病號,他是在執行任務中,不幸造成兩根肋骨骨折,在其他幾個地方也曾做過診治,就是都不見好轉。王振生經過診斷后,首先對其進行骨骼復位,然后貼敷了膏藥。貼敷兩張膏藥以后,這位戰士就覺得傷情有明顯的好轉,他就到上級醫院進行了復查。
其中有一家醫院通過儀器檢測,發現他的肋骨骨折發生了病變,就推測說,很有可能形成了骨瘤。這一下可把王振生嚇壞了,急忙讓他到總隊醫院再次進行檢查,結果,經過檢查給出了明顯的答復,肋骨已經長出了新的骨痂,很快就可以愈合。回到衛生隊后,戰士見到了王振生,連聲稱贊說,“你治療跌打損傷真厲害,總隊醫院的專家都知道你了!”。
更讓王振生火起來的是1986年在武警四川總隊舉行衛生干部大比武中,王振生過五關斬六將,內科、外科、心電圖,X光讀片成績遙遙領先第二名高出28分,獲得總分第一。在最后頒獎時,首長總結說:“王振生長期工作在基層,能考出如此好的成績,證明了他平時十分注重學習、實踐,基本功相當扎實!”。在慶功宴上,大家都紛紛向他表示祝賀,夸獎他為部隊爭了光,為衛生隊贏得了聲譽。他也因此成為同屆畢業生124位畢業生中唯一的正高級職稱。
把患者從死亡邊沿拽回來
1988年王振生從部隊轉業到鄭州市中心醫院,在得知他業務素質過硬,又擅長治療跌打損傷,就安排他到力量相對薄弱的骨科工作。王振生不負眾望,退役后始終保持著軍人本色,用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在退役人生的二次起航中退役不褪色,翻開了人生嶄新的篇章。,
剛工作不久,就接診了一位雙腿被火車壓傷的無主病人。病人是一位二十多歲小伙子,被人騙到去山西黑煤礦上打工,由于小伙子忍受不了黑老板的欺壓,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扒火車逃回鄭州,由于沒有買車票,火車快進站時他冒險跳車時雙腿被碾壓,被人發現后先后送了多家醫院沒人收治。
“小伙子很不幸,雙小腿被碾壓后不及時處理,可能會雙腿殘疾甚至危及生命。”王振生得知小伙子的情況,立即決定要收治。當病人抬來時經檢查發現小伙子的雙小腿全部斷裂,僅有部分軟組織相連,右踝以下碎裂,左小腿膝下斷裂,足較完整,余均屬毀滅性損傷。小伙子除了傷痛,因失血過多出現休克。
見此情形,王振生采用了在部隊學過的野戰外科救護知識,立即給予補液和輸血,糾正休克。止血,包埋左小腿殘端。待后期裝假肢。左足較完好,右小腿尚有長度,經仔細琢磨,傷者還年輕,為以后生活著想,大膽的將左足移植到右踝部。
手術開始,在助手協助下,徹底清創,沖洗,處理需端端吻合的殘端。兩斷端復位、骨園針固定骨骼,顯微鏡下行動、靜脈血管、神經、肌腱等端端吻合,試血管再通良好,石膏外固定殘肢于功能位。手術歷行6小時余成功。術后經相應觀察,治療,遠期見移植足血運良好,皮溫正常。后期行功能練習,雙拐行走。這個特殊病例刊登在《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有位三十多歲女士,患腰椎間盤突出疼得受不了,去多家醫院診斷都是需要做手術治療否則后果很嚴重,但做手術要上鋼板或者上釘子,需要花費很多錢,病人慕名找到王振生求醫,他經過檢查后只給她做了個單純的椎間盤摘除僅花費了幾千元。幾十年過去了,病人一切正常,做家務干活都不受影響。
長期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一線工作,王振生除了在關節、創傷、脊柱、運動醫學等方面造詣頗深外,還處處為病人著想,尤其對貧困患者,他在盡可能為患者精打細算,想方設法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憑借精湛的技術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成功實施了一例例高難度手術,讓上萬名患者免于癱瘓之苦。
不管是在部隊做軍醫,還是到醫院做骨科醫生,王振生堅持認真對待每一名患者,認真分析、精準治療、言語安撫、回訪問詢……用實際行動詮釋醫者仁心的真諦。
要對得起患者生命的托付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從醫之路是一場艱苦的修行,需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工作以來,王振生從未放下書本,不斷豐富閱歷,總結經驗,用一雙手為他們解除病痛同時,也成就了“王主任”的尊稱,作為河南省骨科專家組20多年,處治過很多疑難雜癥。
醫乃仁術,善德為本。解除病痛的不只是高超的醫療技術,更要有溫暖人心的關愛。王振生主任曾偶遇過一個六歲前臂雙骨折的小孩,小孩鎖骨骨折到多家醫院讓手術治療,術前家長找到王主任看是否有必要手術,孩子來了以后,他看片子是個骨折,他一拉一堆孩子的骨折部位,復位后給孩子打了個夾板。三個月后,孩子來復查拍X光片,檢查后顯示骨折部位愈合了。
還有個55歲三踝骨折踝的患者,他到某家醫院檢查好后讓準備十萬塊錢住院手術,患者的家人打電話給王振生主任想請他給哪個建議,他見到病人X光片骨折部位稍微錯位一點認為沒必要手術,就決定手法復位試一試,只見他一拉一對一捏,病人立即感覺舒服,又進行X光片檢查,發現復位良好,最后打了石膏固定康復。現在他每天到公園踢毽子,提起此事時,他說自己骨折花了不到五百塊錢,王振生主任讓他省了一大筆錢。
近日,鄭州京科保髖骨科醫院收治了一位來自潁陽的交通事故傷病人。入院時,病人因大腿骨折需要及時手術。但是,交通事故發生后,司機逃逸,周邊監控缺失,一時難以找到肇事者。病人家庭情況更是特殊,其父早逝,母親體弱多病,家庭經濟困難。再加上事故造成的醫療費不能報銷,傷者醫藥費找不到出處。如何讓病人順利完成手術?成為擺在科室醫護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了解到傷者家庭情況后,王振生積極動員大家開展一場內部募捐活動,幫病人渡過難關。同時,為了盡快完成手術,王振生還提前制定了詳盡的手術方案。如今,病人已康復出院。
“患者把生命托付給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與支持,我們要盡量優化治療方案,以較低的費用治好病,才不辜負他們的信任。” 王振生說,針對特殊困難患者的募捐,在他這里已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都說醫者仁心,關鍵時刻能幫就幫一把!”
2024年,已經退休的王振生應聘到鄭州京科保髖骨科醫院工作,盡管70多歲他還要求自己有上進心,加強學習、敢于創新、敢于超越,快速成長。提及未來,王振生說,要帶領年輕的骨科醫生共同進步成長,繼續用自己的光和熱,去照亮廣大患者的康復之路。 (閆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