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長
“雙11”激戰正酣,各大電商平臺陸續推出“先用后付”支付功能,一旦開通后,將0元直接下單,等到商品收貨后再付款。不過這一功能卻遭到了不少消費者的不滿,比如不小心一鍵開通后卻難以找到關閉渠道,免密支付增加誤購風險等。(上觀新聞 10月31號)
先用后付是一種新型的支付方式,也被稱為先享后付或Buy Now Pay Later(BNPL),即消費者購物時,無需付款即可下單,商品確認收貨后再付款,目前多個電商平臺均有該項服務,允許消費者在一定還款周期內免息購買,緩解立刻支付的消費壓力。看上去似乎是給消費者提供了便利,但其實暗藏玄機。
由于很低的門檻,使得先用后付基本可以覆蓋每個平臺使用者。“先用后付”的開通按鈕普遍設置得顯眼又自然,消費者很容易就夠開通。現在電商平臺的算法往往依托微信支付分、螞蟻芝麻信用等信用評分數據,為用戶設置“先用后付”的進入門檻,但根據現在平臺的使用用戶來看,基本都可以達到。
便利的支付看來方便了消費者,但對于消費者而言,不全是好事。它確實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支付靈活性,尤其對于那些暫時資金緊張但又急需商品的消費者來說,無疑是行了方便。但這種支付方式也容易導致沖動消費,面對平臺的促銷和優惠,尤其是這個雙十一的關口,面對很多看似優惠的商品,很多消費者就會認為反正也是先用后付,用完不合適再退,這樣的心理作用下無形中購買一些不必要的商品。除此之外,一旦消費者忘記或無法按時支付,還可能面臨利息或罰款,增加額外經濟負擔。
而且上船容易下船難。有多名用戶反映,開通起來很容易,但要想關閉此項功能,就要花不少功夫,關閉按鈕非常隱蔽、難找,且程序相當繁瑣。由于下單時間和付款時間存在一定時間差,一些商家還會利用付款時間差漲價。它的使用在實際支付中也有不少貓膩,下單的時候有商家促銷活動,價格有優惠,到自動扣款時活動結束,就會多扣錢,如此一來更是得不償失。
今年7月1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式實施。條例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先用后付”開通的便捷和取消的繁瑣,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與現行條例相相悖。而且很多額度也很大,一旦消費嚴重超出自身能力,無法償還“先用后付”的訂單,還會嚴重影響個人的信用登記,甚至會引發賠償和法律糾紛。如此一看,先用后付著實需要謹慎。
技術的初衷應該是服務人,而不是控制人。無論什么消費場景中,互聯網帶給人的都應當是便捷方便,而不是煩惱困擾。不論是“先用后付”,還是其它支付,平臺都應該多方面考慮到不同人群的消費風險,充分尊重消費者的自主選擇和需求,而不是在邊緣試探,給人下套,讓人掉坑。
【流程編輯:劉佳佳 07554】
本文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