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
是一種介于
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
楷書為端正楷模,
草書為草率潦草。
那行書的行,
是啥意思呢?
行書通常認為
形成于漢代末期。
行書中,
接近楷書的,稱為行楷,
接近草書的,稱為行草。
唐代學者張懷瓘,guàn
在其書法理論著作
《書斷》中提到:
“行書……正書之小訛。
務從簡易,相間流行,
故謂之行書”
正書,楷書的別稱。
訛,就是變化。
《書斷》中的這句
對行書的描述,
如果不太好理解的話。
可以看張懷瓘在他的
另一著作《六體書論》中,
提到的這樣一句話:
“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
真書,也是楷書的別稱。
楷書像人站立,
行書像人行走,
草書像人奔跑。
走,在古代有跑的含義。
因此行書的行,
一般認為是行走的意思,
更多是相對于
楷書的靜立而言。
其實行書,
還有一個別稱,叫行押書。
南朝書法家羊欣的著作
《采古來能書人名》中有載:
“鐘有三體:
一曰銘石之書……
二曰章程書……
三曰行押書……”
鐘,是三國時期書法家鐘繇,yáo。
押,就是簽字或畫記號,比如畫押。
行押書中的押,
被認為是簽名/署名的意思。
行押書中的行,一般理解為執行。
行押書,
也即做署名這件事,用到的書體。
注:草書,
一般也認為形成于漢代,
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起初是潦草的隸書。
從漢代到唐代,先后出現了
章草、今草和狂草。
關于章草的得名,
自古說法不一,比如
有說因漢代史游寫的《急就章》,
“章草……史游所作也”
有說因漢章帝得名,
“章草……因章帝所好,名焉”
有說因奏章用字得名,
“章草……乃章奏之'章'”
漢代之后,
當時的人們為把新字體,
和之前的章草區分,就稱為今草。
至于狂草,
我們可能就比較熟悉了,
因風格狂放得名,
唐代張旭和懷素和尚,
就以狂草著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