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鄭州大學生自發集體騎單車、夜奔開封,然后清晨坐其他交通設施回鄭州、導致開封地滿地雞毛,這事本是無關政治的小事,卻引發了政治高度的關注。
由于大量騎行導致的交通安全隱患,以及開封方面的單車管理苦不堪言,事件導致的負面后果已經顯現。而且由于管理部門的及時引導和干預,這種騎行行為估計不會再發生。
這個事件最先還是在互聯網上發酵,尤其是在年輕人中發酵,最開始是因為有鄭州4個女大學生想要去吃開封的灌湯包,結果四個人騎著單車從鄭州一路騎到了開封,然后這件事情就飛速地傳播。
鄭州到開封,這條線目前看是封住了,但是有的媒體爆料稱在合肥、南京也有大學生選擇一定的目的地開始夜里騎行。
由此可見,我們還是必須重視這種行為本身,它不僅僅是行為藝術,更是一種發泄和模仿,是一種出于某種群眾心理的本能爆發。
高科技加上年輕人的模仿心理,構成了現實的打卡行為藝術。
本來,騎行或集體騎行是學生的自由,但是當這種自由給交通安全和城市管理帶來挑戰的時候,是禁止還是疏導,就給城管和學校管理提出了挑戰。
如果事情是心理的本能爆發,那么我們就需要在疏導方面下點功夫了。這就好比是音樂會,大量年輕人去趕場子;馬拉松賽,很多成年人也去趕場子,不一定是爭個拿什么名次;國外還有一些嘉年華的活動,萬圣節扮鬼的活動;前幾年大學生的集體溜紙狗;最近上映的電影《勝券在握》里嚴肅的監事在生日聚會上參與創業團隊的生日聚會、被抹奶酪,西方常見的街頭政治,都可以看做是個體打破現實性格盔甲或堅冰的嘗試。
可以這么理解,人有一種參加群體性活動的本能,在這種群體活動中,釋放自我,稀釋個體責任,從某種意義上是心理的返老還童。
青春沒有售價,的的確確,也只有年輕人在下半夜有這個精力去體驗這種無目的的游戲,背后也有獲得身份認同的努力,仿佛不打卡,青春就不值一樣。
對這種選擇和釋放,有很多分析,比如烏合之眾的分析,比如現在Z時代年輕人的騷狂躺平、沉迷于手機、缺乏體力勞動鍛煉(筆者現在砍柴,稍微砍兩下,就覺得心跳加快,汗流浹背)等,其實都有道理。
宏大敘事和價值觀(“超我”)在Z時代的年輕人身上的的確確難以激起浪花,也許這些年輕人才真正活出了自我。
但是超我依然是懸掛在每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它不時降臨,對每個個我進行審判。
所以青春的售價于是變成學校允許你出門,或者說那張臨時出門證。
而明眼人都知道,管理部門釜底抽薪的一招是,多在城市內部或校園內部舉行一些集體出行、參與、享受的活動或提供這種機會。
(全文完)
了解變局,了解時代,關注我們
頁底留言功能已開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