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三年后,李子柒終于回來了。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多少網紅主播更新換代,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誰永遠是頭部頂流。然而李子柒就是一個例外,她離開,江湖一直都有她的傳說,她回來,整座江湖依然都是她的。
她在巔峰時刻隱去,選擇暫避鋒芒,韜光養晦;她也沒有偷懶,而是蟄伏起來,拜訪更多非遺傳人,虛心向老師傅學習更多傳統手藝與制造工藝。
如今,她回歸公眾視線,打開她的視頻,我們熟悉的那個長發女孩回來了,繁花似錦的花院子,寧靜致遠的鄉村,一人一狗的和諧畫面,就連奶奶也依然安好建在。
11月2日,李子柒全網發布兩條視頻,瞬間引爆互聯網。
一條視頻為觀眾帶來全新視角的中國漆器之美,她為奶奶親手制作的漆器衣柜,其上繪有金色麒麟圖案,寓意“紫氣東來”、吉祥長壽,更融入了她個人的情感寄托。
另一條是打造森林衣帽間的視頻,從設計構造到劈柴砍竹,一磚一瓦,小小的身軀竟然蓋起一座“房子”,讓人不得不感嘆李子柒超強的執行力與蓬勃的生命力。
路sir的電子榨菜回歸啦!每次看她的視頻,我總會想起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那句話:人類充滿勞績,但還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李子柒把生活過成一首詩。她傳遞一種從前慢的生活態度,展示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歸真模式。
哪怕你在現實生活忙得焦頭爛額,但在觀看她的視頻時,你總能享受到幾分鐘的歲月靜好,體驗了一把“詩意棲居”。
更難得的是,在這個15秒就能成名的時代,李子柒的視頻拍攝時間有些長達1至2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在追逐流量與紅利的時代,又有多少內容生產者能沉淀浮躁,精心打磨內容?還有多少人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心境呢?
正如她視頻制作的慢,視頻拍攝的主題也是鄉村的田園生活。
在爬滿玫瑰花的涼亭下吃飯,采路邊的野花來插花瓶,養幾條蹦蹦跳跳的小狗來撒歡,建一個秋千來玩耍,用自家種的菜做飯炒菜,和淳樸的奶奶過著簡單美好的生活。
李子柒釀酒、做醬油、編籃子、納布鞋、蓋涼棚……吃自己種的米,穿自己做的衣服,連蓋的棉被里的棉花都是自己彈的!
在這個物質世界空前繁榮的時代,李子柒卻選擇用雙手去創造自己的生活,過上自給自足、自供自用的原始生活。
這種田園牧歌式生活,是多少都市打工人向往的生活?這種極簡質樸的生存方式,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夢?為什么我們那么喜歡看這類農村生活視頻?
正好,路sir最近翻看一本書《自然沉思錄》,作者愛默生。這本書幫助路sir找到了答案,讓我深入思考了“回歸自然”作為人的本真生存方式的可能性。
1.返璞歸真,我們是自然之子
說起自然,我們知道,我們人,曾經和飛禽走獸一樣,是自然之子,一直到今天,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但和絕大多數動物植物不一樣的是,人,又是自然的征服者。回顧一下人類的發展史,我們會看到,經過漫長的歲月,人靠著智慧和辛勤的勞動在地球上一步一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園。
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技術的力量讓城市化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人類給自己建造了一個龐大的鋼筋混凝土的世界:城市中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公路交織縱橫。
這些都展示出了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然而,仔細回想一下,你可曾想過,為什么明明人類已經走出深山老林幾萬年了,一回到大自然就感到身心舒爽?
為什么在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人們要在街道旁種滿各種花花草草?
為何物質富足的城市里的中產階級,一到周末就要驅車去郊外親近山水?
就連靠租房度日收入微薄的小白領,也要在擁擠逼仄的出租屋內擺上幾盤廉價花草?
這是因為,雖然現代人的物質世界已經空前繁榮,卻并不能解決人的一切問題,身為自然之子的人,始終在渴望回歸一種本真的生存方式,而要獲得這種詩意棲居的生活,我們必須回到自然當中,去尋找我們久已失去了的生存的本真意義。
2. 到自然中尋找詩意的人生
千百年來,人類憑借著自己的大腦和雙手,充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逐步創建了自己的家園——城市。
因為人們習慣了蝸居在高樓大廈的格子空間里,身心疲憊、焦慮而麻木,早已喪失了對大自然的敏銳捕捉能力。
打個比方,假如空氣中有無數的電波,可要是收音機出現了問題,自然是聽不到什么聲音的。
這個收音機就好比是我們的五官和身體,它們其實都是自然賦予我們的感覺器官。
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對于智力和理性認識能力的著重和強調,我們的大腦越來越聰慧敏捷,越來越能夠處理大量的信息,可惜的是,我們的感官卻越來越退化了。
這種感官退化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我們越來越依賴通過手機屏幕來接觸和了解周圍的世界,一張精修出來的花卉圖片甚至比路邊的真實花朵更讓我們歡喜;
我們的鼻子被各種香水籠罩,而不是用來聞到灌木和花朵的混合香氣,或是新開墾的土地的味道;我們的耳朵充斥著話語和音樂,卻聽不到世界本有的寧靜之音。
由此看來,在過度文明的社會,在人工痕跡日益嚴重的矯揉造作的生活中,讓我們常常會忘記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
我們用大腦思考和生活,但卻忽略了感官與自然的匯通,結果是生活里充滿了狹隘的恐懼,受挫的雄心壯志和許許多多的不快樂。
只有當人們從充滿是非的辦公室和商店中解脫出來走進自然,看到了天空和樹林,才能重新成為一個全面的、真正的人。
所以說,我們不妨在生活中多多留心,喚醒自己的多種感官去感知自然事物。
不管是在公園里,還是在田野和樹林中,去摸一摸嬌艷的花朵、聞一聞清冽的空氣、聽一聽寧靜的午夜、看一看密云籠罩的天空,這些都可以成為你真正遇見自然的方式。
3.享受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簡單地從城市中逃離出來看看風景、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放松放松緊張的心情,這樣的行為還遠遠不是一種人與自然的詩性和諧,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像一個詩人那樣去運用心靈去觀看自然和理解事物,他們是這一方面的行家。
為什么這樣說呢?這是因為,面對自然,詩人能夠透過敏感的心靈將我們通常對于自然的一般感覺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這個層次包含著更深度的美和更廣闊的空間。
換句話說,詩人能夠從心靈對自然的觀看中解讀出尋常事物身上那些通常被忽視了的意義。
這就有點像光和火的區別。
人的目光只能觸及物質事物的表面,而用精神去觀看自然就像用火去燃燒事物一樣,能與事物一同融化和升華,可以體會到隱藏在物質事物背后的那種隱秘的、動態的生命力。
可是,怎樣才能用精神去觀看自然,體察事物背后隱秘的生命力呢?在這方面,詩人同樣也是最好的發言人。
比如,對待一根白發,你看到的,可能就是一根營養不足的白發,而在詩人那里,它是白色的花朵;
同樣一顆流星,在詩人那里卻變成了未成熟的果子的墜落;你看到晝夜交替,它在詩人那里卻被表述為太陽熄滅了星星。
用精神去觀看自然,就是對自然事物做出創造性的重新組合,使原本單純的和被動的感受,變成了人的精神的創造活動。用這種方式,人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深層次交談,創造出了一個對我們來說更富有魅力的精神化了的自然世界。
強調人與自然的詩性和諧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這種超越功利之外的、純精神的享受,不僅僅只是詩人的需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認,除了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層次的需求之外,我們還有追求美與藝術的需求。
這就需要我們不僅僅要到自然中去用肉眼觀看自然,更要運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自然,與自然進行交談。
只要能意識到,物質性的自然無法涵蓋自然的全部意義,進而去思考那些美妙的自然意象,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夠發現一個嶄新的自然世界,享受到人與自然之間的詩性和諧。
作為有自己意愿的生命個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自己要去經歷的生老病死,而這些過程和結果,我們只能自己去體會和承擔,任何其他人都無法代替。
這就是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自然和命運。
認識到這一點,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我們才能深切地去體驗自己的生命,不辜負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真正“自然”的自己,實現詩意棲居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