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合發布調整鋁材等產品“出口退稅”政策的公告:取消鋁材、銅材以及化學改性的動、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產品出口退稅;將部分成品油、光伏、電池、部分非金屬礦物制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至9%。
這個政策可能讓部分人意外。因為在目前國內投資、消費低迷,經濟主要通過出口拉動的情況下,減少出口退稅似乎對出口和整體經濟不利。
尤其是對這兩年中國出口的重要產品——光伏和電池的出口退稅大幅降低,勢必會影響到這些中國優勢產品的外部競爭力。
要知道,2023年中國制造的“新三樣”產品(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蓄電池)合計出口高達1.06萬億元,同比增長近30%。
但基于當下形勢和內外部環境的綜合考慮,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調整確實也是勢在必行。
甚至可以說,以此為開端,未來大幅降低甚至整體取消出口退稅,或許都是外貿領域的大勢所趨。
引導和加速淘汰依靠退稅生存的過剩產能
改革開放初期,為提高產品價格競爭力、盡快打開外部市場和積累外匯,中國在退稅政策方面給予出口企業極大的優惠。
這一方面有效拉動了中國產品出海,但另一方面確實滋生了不少本身缺乏競爭力和利潤空間,基本靠退稅生存的產業和企業。
比如光伏和電池領域,這些年產能嚴重過剩,無論內外市場都大打價格戰。部分企業的出口價格明顯是虧損的,無非是靠退稅生存。
這些自身缺乏足夠競爭力,完全靠政策套利吃飯的企業,基于市場經濟的視角和邏輯,是應該被淘汰的。
這次降低退稅,也正是在引導和加速這些產能與企業的出清。
加快市場化改革,應對歐美貿易戰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在外部。
這些年,歐美頻繁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其中一個重要說辭就是說中國政府對出口產品有大幅的補貼和退稅,違背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涉嫌“傾銷”,構成國際貿易中的“不正當競爭”。
此外,明年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對華貿易戰必然升級。
中國在此之前主動降低出口退稅,也是向歐美和世界表明中國遵循市場經濟原則、追求貿易平衡而無意刻意追求“貿易順差”的真誠態度。
這種開放、坦誠的作風,相信也有利于中美、中歐之間下一階段的關稅談判。
由此,從更大和更廣泛意義上來講,降低出口退稅也是有利于提升中國作為市場經濟國家的國際形象和外部合作關系,反而從長期看更能促進中國的出口和經濟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