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鐵路+文旅”模式的迅速崛起,中國鐵路行業正以其獨特的優勢,為旅游業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承擔著服務社會發展和民生經濟的重要使命。在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的進程中,鐵路不僅作為交通工具,更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載體。今年1到4月,全國鐵路日均開行旅客列車10483列,同比增長13.8%,這一增長標志著“鐵路+文旅”模式的迅速崛起。
各地文旅市場各顯神通,特色旅游列車如“菏澤牡丹號”“曲阜尼山號”“臺兒莊古城號”等,都是順應鐵旅融合趨勢開行的精品路線,讓游客在旅途中就能體驗到濃濃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圍。這些特色旅游列車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旅行體驗,也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鐵路+文旅”模式為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新引擎。鐵路部門與各地文旅部門的緊密合作,不僅使得優惠政策得以充分利用,更實現了旅游資源的整合和共享。這種模式的成功實踐,為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此前,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增開銀發旅游專列,對車廂進行適老化、舒適化改造,豐富旅游線路和服務供給。”對此,鐵路部門積極開發“銀發游”特色專列等適老化產品,助力銀發經濟發展。
眼下,全國大部分地區秋高氣爽、氣候宜人。在“齊魯之星”援疆旅游列車上,年齡超過60歲的旅客超八成;“絲路號”旅游列車一路向北,滿載老年旅客享受秋日賞胡楊林之旅;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列車開發了康養線路……列車聚焦老年客群,提供醫療保健、行李搬運等列車服務,出行節奏更慢,行程舒適度更高,更好地貼合銀發群體需求。
火車向著旅游資源開、旅游需求開、旅游體驗開。旅游專列在服務人們高質量出行的同時,也以其優勢有力驅動各地旅游經濟活力。專家表示,當前旅游專列的盛行,是中國不斷推進“交通+旅游”融合發展的體現,也是豐富旅游市場供給的舉措。如今,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仍在不斷延伸,為促進文旅產業繁榮與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多貢獻。(文/吳邯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