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回到1997年,“消費不理性”的李信竟然與自己的老板變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天賜良機!李信誓要找到老板擁有財富的秘密——我在刷到這則短劇后很快被激發了好奇心,追劇欲望拉滿。
我的感受想必也代表了大部分受眾。“懸疑”、“穿越”、“上司變同事”、“財富密碼”……多重drama的buff疊加,很難不讓人上頭吧。
故事開頭,00后男主李信在為老板鐘總收拾東西的時候,意外穿越到二十幾年前。現實生活中的李信是一個典型的“月光族”,花錢大手大腳,毫無理財規劃;穿越后,李信遇到了年輕時白手起家的鐘總,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他就此展開了探尋“人生贏家”路徑之旅。
細看下去,才發現這是中信銀行最近推出的財富微短劇《財富魔法之拿鐵計劃》。我真是忍俊不禁,原來,我們本以為嚴肅莊重的銀行業,一旦投入短劇創作,是那么“會玩”——情節設計巧妙、表達方式時尚、內容還接地氣,直擊年輕人的“心趴”。
而再深究一步,銀行的這份用心,背后實則是金融服務的貼心和溫度。他們將原本生澀的理財知識嵌入活潑的劇情中,潤物細無聲地寓教于樂,以貼合消費者的傳播方式,打開一扇通向年輕一代心靈的窗口。
中信幸福財富的那一句“讓財富有溫度”,也在這里被具象化了。
一場“金融+娛樂”的跨界融合
移動互聯新時代,短視頻、短劇憑借“短平快”的節奏,已然成為當代人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認知、放松精神的新寵。
乘著短劇發展的東風,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改變了以往傳統的營銷模式,及時瞄準這一新興的傳播方向,開始一場跨界探索,這也為銀行與消費者的互動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中信銀行此次推出的微短劇便是這一趨勢的縮影。
從制作上看,銀行的短劇往往選擇與消費者生活緊密相關的題材,涵蓋懸疑、穿越、輕喜、親情、愛情等,劇情內容大多集中于個人投資理財、家庭財務規劃、日常消費陷阱、創業勵志故事等,在提高受眾共鳴感的同時,也提高“財商”認知。
在角色設定上,各家銀行通過分析受眾的興趣偏好與消費習慣,也做了精心設計,越來越注重塑造個性鮮明、并且能使受眾有代入感的角色,如剛畢業的大學生、職場萌新、小微企業主、初創企業家等,從而更好地傳播金融產品與服務信息。
以中信銀行的《財富魔法之拿鐵計劃》為例,故事中,隨著李信對老板的持續觀察與交流,他一步步獲得了極具可操作性的財富規劃方案,比如其中,很多年輕人在觀看短劇前或許不以為然的——“只要每天省下一杯咖啡錢”,定投穩健的金融產品,便能在未來收獲一筆不小的財富。
劇情延展至此,中信銀行“拿鐵計劃”理財定投產品便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財富魔法之拿鐵計劃》中,每集短短兩分鐘的呈現,不僅凝結著不同時代的畫面質感,濃縮了時間的故事,也圍繞“時間”這條線索金句頻出:
- 當真相揭曉,時間給出答案;
- 真正的財富,是時間的饋贈;
- 財富是投資自己的收獲;
- 人生無需重啟,機會就在當下。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中信銀行以充滿人生智慧的短劇劇情,在向受眾傳遞財富價值主張的同時,也科普了金融常識,鞏固了品牌形象。
一位網友的留言就是最好的印證:“兩個月前,在對比了不同銀行后,選擇了中信的產品,短短一個月,感受到了穩穩的幸福。希望這一次的‘投資自己’,能夠有滿意的回報。”
一次“鏈接”年輕人的創新嘗試
更進一步來看,銀行發力微短劇的背后,是向年輕一代的主動靠攏。
根據第54次《國家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微短劇用戶占網民整體的52.4%,而短視頻用戶更是高達95.5%。足可見,短視頻、短劇已成為對話年輕群體不可忽視的流量陣地。在“得Z世代者得天下”的背景下,銀行業通過微短劇的形式擁抱Z世代,實現年輕化突圍,也是對自身產品營銷的一種創新嘗試。
在《財富魔法之拿鐵計劃》微短劇中,中信銀行將目光聚焦在了年輕群體身上,主角定位于職場新人李信,這一定位也是萬千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代表。他們或許如同李信一般,都希冀著自己今天的汗水能夠換來多年后優渥的人生,也如同李信一樣真誠好學,想要在初入社會的起步階段,就掌握一些正確的財富認知。
換句話說,中信銀行財富管理正以為短劇為實踐載體,對年輕一代的全新審美取向、需求及痛點進行了深入洞察,才能用年輕人的思維和語言與他們對話;對年輕客群的經營,完成了“重視——理解——共鳴”的步步遞進。
《財富魔法之拿鐵計劃》的背后,是大寫的“用戶思維”。
一份更有溫度的財富規劃
中信銀行“讓財富有溫度”的價值導向愈發凸顯,不僅表現在更貼合用戶的傳播形式,更表現在專業內涵。
就如劇中提到的“拿鐵計劃”,這是中信銀行專門針對“Z世代”的財富管理需求,打造的一個新型攢錢場景,與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十分貼切。
據悉,“拿鐵計劃”得名于美國金融作家大衛?巴赫(DavidL.Bach)的著作《拿鐵因素:不必富裕就能過富裕生活》,在書中作者以每天消費一杯拿鐵咖啡舉例,用“拿鐵因素”這個概念指代生活中非必要且積少成多后能產生影響的支出。
“拿鐵計劃,如果咱們每天都能省下一杯拿鐵的錢,一年后將獲得多少錢?”我的小編正是“Z世代”的一員,她告訴我,短劇中的這句臺詞帶給了她莫大的觸動,她甚至以看短劇這一事件作為個人理財的“分水嶺”,之后開啟新的理財規劃。
“回想起來,我的攢錢計劃確實經常會被很多‘拿鐵因素’影響,只是我的‘拿鐵’是每天來上一杯奶茶,長胖了又想著趕緊健身去充了會員,結果充完健身卡又不能堅持運動,類似的沖動消費還包括看直播一時興起地刷禮物,等等。”看完短劇的小編感慨良多。
而中信銀行的“拿鐵計劃”理財定投服務,正是有著以上消費習慣的年輕朋友們的及時雨。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從收獲流量的短劇,到定投服務,串起來更像是一套組合拳。其意義已不止于金融產品本身,而是協助年輕用戶們養成良好的消費及投資習慣——
這是受用一生的。
而中信的用心還不止于此,從客戶視角出發,跟進時代語境,中信銀行還在業內創新提出“三分四步”資產配置法,致力于做客戶全生命周期的財富“金管家”。
具體來說,“三分法”是指要根據人生的三個重要階段來做相應的財務規劃,例如:
- 對于18~35歲的青年群體,首要目標是合理規劃開支,攢下人生“第一桶金”;
- 對于35~60歲的“中生代”群體,要建立“一本科學的養老賬本”,實現財富的穩健增值;
- 對于60歲以上的“銀發代”群體,則要打造“幸福的晚年生活”,享受與生命等長的現金流。
“四步法”則是解決方案,是指“平衡收支、預防風險、養老規劃、長錢投資”這“四步走”,以此建立貫穿一生的財務規劃。
在“三分四步法”的概念框架下,中信銀行將市場投研、趨勢洞察、產品精選等優勢專業能力系統地引入金融服務中,并以數據能力、AI算法能力作為底層支撐,使這一黃金理念對客戶而言有了強操作性。
亦即,中信銀行已經為客戶準備好了人生財務規劃路徑圖。用戶按圖索驥,便能體驗到專業的財富管理服務和豐盛的財富人生。
文末,再追問什么是“讓財富有溫度”?中信銀行以其實踐給出答案——他們不止于鉆研產品,更將心比心地洞察客戶;他們從財富管理的源頭理念抓起,從年輕人影響起,從資產配置模式入手,讓原本專業、復雜、晦澀的財富管理變得親和、普惠、便捷,將有溫度的服務傳遞給千家萬戶。
我的“心趴”被擊中了。你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