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原圖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轉載!
上海郊區龍華區南張鄉的農村保健員正在河邊進行釘螺螄的調查工作 趙立群攝
上海市計劃在1956年第一季度要在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鄉村中,基本上消滅釘螺螄,管好糞便和水源,并治好一部分患血吸蟲病的病人。
1956年 許碧華攝
在太湖畔上,1953年國家建立了一座血吸蟲病專科醫院,為人民治療流行嚴重的血吸蟲病,已有數千個血吸蟲病患者在這里恢復了健康。
1956年 湯慶森攝
廣西桂西僮族自治州宜山專區正在積極訓練防治血吸蟲病的專門人才。已經訓練出的有175人。
洪湖縣血吸蟲病防治站工作人員在檢驗糞便中含有血吸蟲卵的情形 1956 劉心寧攝
湖北省衛生部門幾年來在長江、漢水一帶的廣大湖沼地區建立了許多血吸蟲病防治站和工作組,給患血吸蟲病者進行治療。經治愈恢復健康的已有17000多人。
1956年 曉莊攝
江蘇鎮江市積極開展防治血吸蟲病的工作。這是防治血吸蟲病的醫務人員在市郊永東鄉三村為農民進行皮內試驗,調查研究農民患這種病的情況,以便進行治療。
海濱人民公社社員們正在用火燒溝邊的釘螺 1959年 蘇聯農攝
四川西昌專區衛生工作者和廣大群眾在一起,結合積肥、造肥、興修水利,展開消滅釘螺的工作。這個專區的西昌縣是四川省南部的滅螺重點區之一。
查螺滅螺青年突擊隊在土埋大小水溝里的釘螺螄 1958年 章耕辛攝
全村按小隊為單位分片集中遮蔭和加蓋糞坑
紹興縣解放鄉任家坂是血吸蟲病嚴重流行地區,全村有病人450人,占總人口三分之一,大大削弱了這個村的勞力,影響了生產。1958年1月,由浙江省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酈余慶醫生帶領的五個醫務人員組成的血防小組來到任家坂,和農業社合辦了一個臨時醫院。住院病人自帶被子、飯菜等用具,除了繳二元二角藥費外,每個病人每天只向醫院交兩斤燒開水用的柴草。
水利滅螺大軍在開荒坡填埋沼澤,使釘螺無地孳生 1959年 何國正攝
滅螺鑒定小組正在檢查滅螺地段
廣西賓陽血吸蟲病防治站在大搞水利滅螺的群眾運動,訓練了五百多個滅螺業余技術員,擴大了防治隊伍。
1959年
早在1951年湖北醫學院等單位在湖北黃陂縣千波鄉進行血吸蟲病調查時,拍了這張晚期血吸蟲病人的照片。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經過積極治療,全部恢復了健康。
社員們結合翻地、開溝,土埋釘螺 1960年 吳元柳攝
浙江衢州花園人民公社,解放前80%以上的農民患了血吸蟲病。解放后,當地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改良土壤,開展防治運動,1萬多血吸蟲患者恢復了健康。
盧鳴攝
全國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常務委員擴大會議1960年7月11日到20日在上海舉行。
1964年
故事片《枯木逢春》描寫的是一個血吸蟲病患者和她的一家在解放前后悲歡離合的故事。它反映了人民政府大力開展防治血吸蟲病的工作所獲得的成就。
化工部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合成藥物研究室研究人員,正在上海天平藥廠蹲點 1965年 夏道陵攝
我國獨創的、治療日本型血吸蟲病急性感染的新藥“呋喃丙胺”,由化工部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部門試制成功,已在上海大眾制藥廣和上海天平藥廠大量生產。
過去,治療急性感染血吸蟲病的藥物是銻劑,但副作用較大,只能在靜脈注射,病人要經過20多天才能降低體溫,使用不方便。而“呋喃丙胺”是口服藥片,絕大多數病人服用后7、8天,體溫即可恢復正常,副作用也較小。
1966年文
以主席詩篇《送瘟神》命名的大型彩色科教影片,已經和觀眾見面了。這部影片形象地介紹我國南方廣大農民和科學工作者同血吸蟲病作斗爭的主要經驗和成就,以鮮明的對比手法,展示解放前后血吸蟲病流行地區兩種完全不同的遭遇。
血吸蟲病防治人員用圖片向社員宣傳血吸蟲病的危害和預防方法 1966年 金勖琪攝
四川綿竹縣遵道公社已治愈了三千余名血吸蟲病人,基本上滅除了釘螺。公社各級組織都建立了專人負責的“血防”組織,還新打和改打水井一百六十三口,解決了全公社百分之七十以上群眾的飲水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