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是全國第二個偏頭痛關愛月。近日,來自全國的偏頭痛專家齊聚南京,共話如何提高偏頭痛認知,提升學科建設水平。
偏頭痛:被低估的“隱形健康炸彈”
偏頭痛以單側中重度搏動性頭痛為典型表現,常伴隨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癥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學部主任醫師、國際頭痛學會理事于生元教授指出,偏頭痛是全球第二大常見神經系統失能性疾病,患者發病的時候嚴重影工作、學習和生活,還可能伴隨睡眠障礙、焦慮、抑郁等21種共病,是全球公共衛生的主要問題之一。
“偏頭痛的發病機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確,但目前被廣泛認可的理論是三叉神經血管理論。”山東省立醫院神經內科陳春富教授認為,“簡單來說,偏頭痛的‘源頭’在于三叉神經血管系統。當三叉神經節中的感覺神經元被激活時,會釋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質,其中關鍵的“幕后黑手”就是CGRP(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的釋放會導致血管舒張、血漿外滲,進而引發神經源性炎癥。疼痛信號沿著三叉神經血管系統一路傳遞,最終抵達大腦高級皮層的疼痛中樞,于是患者便感受到了劇烈的頭痛。”
偏頭痛并不是“一視同仁”的,女性是偏頭痛的“重災區”,成年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3~4倍。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激素變化。女性體內的CGRP水平本身就高于男性,而月經周期、妊娠期、圍絕經期等階段的激素波動,會進一步降低偏頭痛發作的“門檻”,使女性更容易發病。如果女性在月經前或月經期間頻繁頭痛,很可能是月經性偏頭痛在“作祟”。
偏頭痛傳統藥物的“硬傷”與CGRP技術的突破
偏頭痛患者如果每月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例如布洛芬等)止痛藥超15天或曲普坦類藥物超10天,可能陷入“越吃越痛”的惡性循環,約9.1%~12%的偏頭痛患者因用藥不規范,成為難治性頭痛,治療成本是普通偏頭痛3倍。同時指南推薦偏頭痛急性治療首選NSAIDs和對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藥,療效不佳者使用曲普坦等特異性治療藥物,但是有研究顯示,中國有36%的偏頭痛患者對曲坦療效不佳。針對這類患者既往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偏頭痛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是導致卒中的最重要的非傳統因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人群(三高等)偏頭痛共病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這種共病形成惡性循環:三高加速血管損傷,偏頭痛引發的血管異常反應進一步增加卒中風險。傳統偏頭痛治療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曲普坦類和麥角胺類藥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或存在禁忌。
“CGRP是近年來發現的偏頭痛治療新靶點,CGRP是引發偏頭痛的‘核心信使’,而 CGRP 受體拮抗劑就像‘剎車裝置’,能從源頭阻斷干壞事的血管炎癥和疼痛信號傳遞,能夠快速且持久地緩解偏頭痛及相關伴隨癥狀,而且按需服用可減少患者每月偏頭痛天數,不會產生MOH,為患者帶來了更多的治療選擇。”陳春富教授說。
中國偏頭痛防控:從“散兵游勇”到“精準布陣”
調查顯示只有52.9%的偏頭痛患者到醫院就診過,于生元教授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患者對偏頭痛認知度不高,靠忍、靠藥店買止痛藥治療;另外就是患者在醫院沒有得到明確的診斷和正確的治療,醫生就給開點止痛藥,導致患者轉為自我藥療解決問題。“為了提升各界對偏頭痛的關注度,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頭痛與感覺障礙專業委員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等社會各界力量聯合倡議發起了中國‘偏頭痛關愛月’;于每年的5月份集中開展‘偏頭痛關愛月’系列公眾科普以及患者關愛活動,并將5月27日作為‘偏頭痛關愛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系列的科普教育和義診活動。今年我們還特地發布了首部面向偏頭痛患者的實用指南——《偏頭痛答案書》。”
在偏頭痛學科建設方面,董釗教授分享:“為了提升醫療機構對偏頭痛的診療能力,我們從2022年8月就開啟了《中國頭痛防控基地及體系建設》項目,目前已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建成了600余家頭痛中心和頭痛門診,有效的提高了我國頭痛疾病規范化診療水平。初步建立了以點及面,覆蓋全國的中國頭痛防控基地網絡。隨著頭痛防控基地體系建設的提速,為了確保偏頭痛治療的同質化,我們也開始建立并推廣統一的《頭痛防控基地及體系質控標準》。另外,我們還在2023年成功申請到我國頭痛領域第一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偏頭痛專病隊列及質量控制體系建立研究》,其中一個課題就是:偏頭痛分級診療質量控制網絡體系的建立與推廣。通過質控巡查,幫助頭痛防控體系成員單位規范診療流程,提升頭痛中心和門診的診療質量和患者服務水平。未來,我們將繼續完善頭痛防控體系,推廣統一的質控標準,提升頭痛診療的同質化水平,最終實現90%頭痛患者在當地得到規范診療和疾病管理,助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
偏頭痛當前診療中存在的挑戰以及學科發展中存諸多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盧林教授就提出了《關于提升中國偏頭痛規范診治能力及加速醫藥創新的建議》,于生元教授認為盧林代表的建議充分反映了當前在偏頭痛防治方面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個大問題:診療能力不足與創新藥物可及性缺口,很有意義。一方面,盡管頭痛專病培訓已使診斷率突破20%,但仍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尤其欠缺專業醫師隊伍支撐。解決之道在于加速建設頭痛亞專科,以‘中國頭痛防控體系建設項目’為抓手,推動標準化診療能力下沉。另一方面,偏頭痛作為全球第二大神經失能性疾病,患者常誤認其為‘小毛病’而自行濫用傳統止痛藥,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還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適合長期使用傳統的止痛藥。因此也需要普及創新治療方案,加速創新藥物進入醫保,提升創新藥物的可及性及可支付性,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療方案,讓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使更多患者獲益。
最后,于生元教授提醒,偏頭痛患者若頻繁頭痛發作、止痛藥效果變差,別再 “硬扛” 或 “亂用藥”,直接在小程序上搜索“頭痛防控地圖”即可查詢到距離最近的頭痛門診,及時到正規醫院的頭痛門診就診,科學防治偏頭痛,從來都不算 “小題大做”。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劉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