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40年,這種甲龍終于被命名啦!
甲龍家族是恐龍中的防御大師,以得到加強的骨骼、背上的骨片以及尾巴上的骨錘而聞名。中國許多省份及地區都發現過甲龍的化石,而江西省直到今年才有了被科學描述命名的甲龍類,其實早在差不多40年前江西省就已經發現甲龍類的化石啦。
華夏胄龍的化石早在1986年就發現了,發現地點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甘竹鎮龍溪村。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廣昌縣博物館與上海自然博物館共同對化石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找到化石103件。化石編號為JPM-N000,包括有背椎、尾椎、肩胛骨、四肢以及皮內成骨等,但是缺乏頭骨。盡管化石在發現之后就已經得到了報道,在位于南昌的江西省博物館還是以“廣昌甲龍”名字展出,化石也的確保存在該館,但是針對于該化石的研究和描述都沒有展開。
圖注:以廣昌甲龍為名展出的骨架,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發現的化石(白色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發現的部分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2024年11月,古生物學家在《歷史生物學》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南部江西省上白堊統一新甲龍類》的論文,正式命名為華夏胄龍。華夏胄龍的屬名“Huaxiazhoulong”,來自于漢語拼音的“華夏”+“胄”+“龍”,意為來自“來自華夏具有裝甲的恐龍”,其模式種名為獸紋華夏胄龍(Huaxiazhoulong shouwen),種名來自于中國傳統的獸紋。
盡管華夏胄龍在11月才被命名,但是它的名字早已經確定,因為江西省博物館在2024年6月舉辦的“甲龍駕到!”特展中就已經出現了華夏胄龍的名字。
圖注:甲龍駕到的海報,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甲龍駕到中出現的甲龍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華夏胄龍是一種大型的甲龍類,其體長可達6米,體重越2噸。像我們熟悉的甲龍類一樣,華夏胄龍的腦袋應該是短而寬,頭骨得到加強,而且還有嵴狀突保護眼睛。華夏胄龍的視力不算太好,但是它的嗅覺非常不錯,復雜的鼻腔還有幫助大腦降溫的作用。華夏胄龍的脖子較短,之后是寬大的身體,在其背部和身體兩側有成排的皮內成骨提升了防御力。華夏胄龍的尾巴較長,尾巴末端有骨質的尾錘,這是反擊掠食者以及同類間戰斗的武器。華夏胄龍靠著短而粗壯的四肢緩慢行走,這也是沉重身體帶來的負擔。
圖注:華夏胄龍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華夏胄龍的尾椎及尾錘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華夏胄龍的化石發現于塘邊組(TangbianFormation)地層,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約7000多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時期。華夏胄龍是江西省命名的第二種甲龍類恐龍,江西省的第一種甲龍類也是在2024年命名,它就是英良達泰龍(Datai yingliangis),不過生存年代不同。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華夏胄龍位于甲龍類的基底位置,與發現于山西省的縉云甲龍(Jinyunpelta)有著很近的親緣關系。
圖注:達泰龍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系統發育學中華夏胄龍的位置,圖片來自網絡
華夏胄龍的命名不僅讓發現近40年的恐龍終于得到了科學研究,也增加了中國南部甲龍類的多樣性,看來今年中國新命名的恐龍數量又是世界第一啦。
參考資料:
1.Zhu, Ziheng; Wu, Jie; You, Yue; Jia, Yingli; Chen, Chujiao; Yao, Xi; Zheng, Wenjie; Xu, Xing (2024-11-08). "A new ankyl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Jiangxi Province, southern China". Historical Biology: 1–17. doi:10.1080/08912963.2024.2417208. ISSN 0891-2963.
2.Xing, Lida; Niu, Kecheng; Mallon, Jordan; Miyashita, Tetsuto (2023). "A new armored dinosaur with double cheek horns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of southeastern China". Vertebrate Anatomy Morphology Palaeontology. 11. doi:10.18435/vamp29396. ISSN 2292-1389.
3.Zheng, Wenjie; Jin, Xingsheng; Azuma, Yoichi; Wang, Qiongying; Miyata, Kazunori; Xu, Xing (2018). "The most basal ankylosaurine dinosaur from the Albian–Cenomanian of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tail club". Scientific Reports. 8 (1): Article number 3711. Bibcode:2018NatSR...8.3711Z. doi:10.1038/s41598-018-21924-7. PMC 5829254. PMID 29487376.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