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創意廣告的第3299期推送
加入社群請后臺回復“社群”二字
人類對《甄嬛傳》的開發程度不足1%,最近超火的“甄嬛傳小作坊”,各種0幀起手鬼畜整活,剪輯的劇情走向離離原上譜,連甄嬛十級專家看了都one愣one愣的。
瓜六要告發熹貴妃私通,鏡頭一轉甄嬛端起狙擊槍,照這么剪下去,下一秒應該是沙瑞金問“他一個公安廳廳長要狙擊槍干什么”。
胖橘第一次掌摑甄嬛,沒想到鈕鈷祿嬛嬛舉起沖鋒槍就是一頓狂掃。
問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皇上最后是怎么斷氣的?請看《絕密刪減片段之甄嬛屠龍》。連平臺都看不下去了,提示“AI創作,請謹慎甄別”。
甄嬛孩子沒了,躺在皇上懷里,嘴里唱的居然是:“六星街里還傳來巴揚琴聲嗎~”;“臣妾告退”后的妃子,化身飛車黨,華妃飆車炸街、彎道壓彎,這不得迷死胖橘;大胖橘薨了,后宮眾嬪妃集體蹦迪炸麥,婦仇者聯盟全員到場,安小鳥背后居然還跟著助她復活的斯內普……
不說了不說了,我要去帶手機看病了,一天天跟吃了菌子似的。
看過正史野史,狗屎還是第一次看到,這劇情連開超級VVVVVIP都沒法享受。不得不說,小作坊用AI下的料就是猛!各個都是致死量。
“甄嬛AI小作坊”主打一個“想看什么自己剪”。網友:看不完,根本看不完,陳建斌:告不完,根本告不完,有時候真想替《甄嬛傳》所有演員報警。
高端的大片特效,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操作,AI換臉、對口型,魔改版《甄嬛傳》成了國民電子榨菜,但不少廣告大片“AI一下”,卻秒變驚悚片,來看看用AI下料的廣告有多猛。
這支漢堡王的萬圣節廣告,就是用自帶整活技能的AI生成,據說視頻畫面是通過將“女人吃漢堡包”和“男人在漢堡王吃飯”等文本輸入生成的。變形的手、舌頭、多余或缺失的身體部位,看著像核廢水喝多了。萬圣節沒有鬼,但這支AI廣告卻詭異得瘆人。
這組萬圣節AI廣告的主題是“happy a.i.lloween”,漢堡王,你最好是在玩反諷。不過這邪門創意也讓AI廣告找到了最適合它的場景,西方萬圣節、中國中元節,“AI陰間風”,絕對能唬住小孩。
看完漢堡王的AI廣告,得去吃頓肯德基壓壓驚,但肯德基的AI海報,來了一場更臟的商戰。
淋漓的番茄醬、怪異的多指,這視覺沖擊力強得直反胃。但這組AI海報背后還是有點子創意邏輯在的。AI畫面經常在手指數量上出bug,肯德基正是利用這一槽點,與“吮指回味,自在滋味”的經典口號相結合,生成主題“好吃到吮指”(It's finger lickin good ),甚至廣告詞中的“finger”都變成了“fiiiiiinger”。
對于這一創意,肯德基還很自豪:將AI手指缺陷轉化為賣點,只有肯德基的吮指回味主題才能找到正確的破解方式。咱就是說,這創意,是完全不顧消費者死活啊,嚴重懷疑肯德基是不是被AI占領了智商高地。
畫風如此反人類的AI廣告,是麥當勞派臥底做的吧,但萬萬沒想到,麥當勞和肯德基這對CP,連翻車都帶組隊的。
日本麥當勞的這支AI廣告片,由數字創作者Kaku Drop使用Luma AI制作,畫面中不同風格的美女在不同場景下展示著麥當勞薯條。該視頻剛推出時,僅在X平臺(原Twitter)就有1200多萬的瀏覽量,連馬斯克也點贊稱“Cool”。
但是網友卻吐槽不斷,稱賽博“尸塊”、恐怖谷效應、一眼假、毫無食欲等等。
比麥當勞的廉價假臉廣告更讓網友diss的,是康師傅冰紅茶的這支AI廣告,宣傳預告NBA巨星艾弗森將登場,讓不少球迷激動不已。結果,看完廣告,球迷傻眼了。
在這支廣告中,艾弗森的臉和身形似乎都不太相符,怪異的違和感令人不適,不知道的還以為是B站個人鬼畜二創的惡搞小短片。不少網友猜測廣告是AI換臉制作而成,且技術特效處理得相當敷衍。
不管這支廣告是不是真的用了AI技術,從最終網友的討論走向來看,消費者的關注點已經被轉移到了對AI換臉拍廣告的質疑上,而非廣告本身的內容或產品的賣點。
你以為只有個別品牌在用AI廣告8G沖浪?其實只要出門逛一逛,就會發現,我們已被“偽人廣告”360°包圍,而且小作坊的AI廣告下料更猛!
這絕對是深夜下班無法直視的廣告畫面,吃面小男孩堪比電影里的“異形”,嘴和面條連接處的細節,不忍直視,嚇死寶寶了!
乍一看,多么幸福美好的畫面,再一看,這手指細節是什么陰間風?如果我有罪,請用法律制裁我,而不是讓我被AI視覺垃圾包圍。
三胎時代,一家七口其樂融融,但一張張假笑和過于完美的AI臉,恐怖谷效應拉滿。
當純真童顏遇上超現實AI特效,原本的可愛瞬間變調,直接升級成深夜驚魂秀,沒了眼白的眼珠,廣告畫風360°大轉彎,由溫馨甜美轉入陰郁詭譎。
獻血志愿者仿佛是從經典恐怖片跳出來的角色,看來以后半夜刷廣告也要做好心理準備,說不定下一秒就會進入驚悚頻道!
把深圳地鐵AI繪畫細節放大,就能在下班無聊的路上玩“我們來找茬”的游戲;而真人版AI更驚悚,透露著一股濃濃的詭異感。
網友的嘴也是淬了毒,一座城市因為AI海報而慘遭吐槽。
數字時代,AI成了創意產業中的新型創作工具,相較于傳統的人工創作方式,AI短短幾分鐘便可產出數十甚至數百幅海報。劣質AI圖對于銷量的影響很難立竿見影,但用AI省下來的大把成本卻是實打實看得見摸得著。高效率+低成本的創作模式,令不少品牌狂喜。
但這一過程卻忽略了審美的重要性,產生了一種令人不適的“假感”,甚至被貼上“怪異”“恐怖”的標簽。而且批量生產的AI海報往往缺乏個性與情感,機械化的重復不僅未能激發消費者的共鳴,反而引發公眾反感。
當塑料又廉價的AI圖充斥生活,我們仿佛提前進入了未知的賽博朋克時代,模特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由數據編織而成的影像,產品失去了原本的質感,變成了屏幕上的空洞符號。看似光鮮的宣傳,每一幀都是精心計算的結果,缺失了真實情感,最終宣傳了個寂寞。
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也直線下降,認為這是企業為了追求效率而犧牲品質的表現,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偽人廣告”忽視了情感鏈接,缺乏溝通誠意,當沒真心的機械化內容充斥市場,消費者感受到的是品牌的冷漠與敷衍。盡管AI技術可以精準地復制視覺美感,卻無法還原細膩入微的真實體驗,畢竟,人類大腦情感維度的復雜性遠超任何AI算法。
在數字化時代,“真情實感”相較于冰冷的技術堆砌,更珍貴。只有重視與消費者的情感鏈接,廣告才能獲得共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