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吵架沖突型家庭土壤
在家庭的舞臺上,當談及吵架,往往夫妻之間的爭吵最為常見。許多夫妻甚至毫不避諱孩子,就在孩子面前激烈爭吵。除此之外,與老人的爭吵也時有發生,諸如婆媳大戰,或者與自己父母的矛盾沖突,甚至采取冷暴力手段來處理家庭關系。
案例:全職媽媽麗莎的童年便是在這樣充滿硝煙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的。她的母親常常伴隨著哭泣、悲憤,對父親的責罵聲不絕于耳。原來,麗莎的爸爸生長在一個奶奶強勢、爺爺弱勢的家庭,媽媽自嫁入這個家后就飽受奶奶的無端欺負,而爸爸卻選擇沉默以對,不敢言語。
這使得媽媽極度憤怒,一度鬧到要離婚的地步。當看到兩歲的麗莎時,媽媽出于不忍孩子失去母親才勉強留下來,而這卻成為了日后她憤怒的根源。
每當回憶起被奶奶欺負時爸爸的軟弱,媽媽對爸爸的抱怨、指責和謾罵便如潮水般涌來。爸爸大多時候選擇不理會,實在忍無可忍時才會回幾句難聽的話。媽媽無法接受,愈發覺得委屈,又無人傾訴,便拉著年幼的麗莎哭訴:“你知不知道我都是為了你,才繼續留在這個討厭的家。” 一邊哭泣一邊咒罵,情緒完全失控。
可憐的麗莎,年幼的她既不知如何安撫媽媽,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唯一能做的就是陪著媽媽一起哭。那充滿無力感的畫面,至今仍深深印刻在她的腦海中。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麗莎逐漸養成了一些特殊的性格特質。她開始體諒媽媽的辛苦,努力讓自己變得乖巧懂事。為了不讓媽媽操心,她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需求,無論是對親密還是依戀的渴望。從小到大,她對媽媽總是報喜不報憂。她深知媽媽為了自己留在這個家中受盡委屈,所以一定要努力爭氣,讓媽媽覺得留下是值得的。
她做事總是力求完美,盡力做好每一件事以讓媽媽放心。為了與媽媽站在同一陣線,她還會有意無意地疏遠爸爸。
然而,這些童年養成的習慣在她成年后,卻在工作與婚姻中給她帶來了諸多困擾。在工作方面,兒時通過對媽媽察言觀色而養成的 “要懂事” 的習慣,致使她成年后在工作中難以拒絕他人,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生氣與憤怒。
兒時追求乖巧、懂事、凡事做到最好的心態,讓她成年后在工作中事事追求完美,做不到完美寧可不做,做事畏首畏尾,害怕失敗,害怕他人鄙視的眼神和負面評價,在很多機會面前不敢主動承擔,除非被逼無奈。
在戀愛婚姻上,麗莎也曾深受父母吵架的影響。她一度認為婚姻充滿不幸,甚至拒絕談戀愛,覺得戀愛是浪費時間。后來雖陰差陽錯遇到現在的愛人,但在婚姻中,她的拘謹與自我束縛依然明顯。
她時常無法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日子久了,委屈和壓抑的情緒便如影隨形。每當兩人發生爭執,她除了沉默便是逃離,因為她缺乏處理矛盾沖突的能力。童年沒有從父母那里習得處理沖突的模式,長大后面對沖突依然無助。
在婚姻的前十年,愛人因工作需要經常喝酒,且喝醉后常胡言亂語,勸說無效的她只能選擇拿上鑰匙出門躲避。直到進入母親大學學習后她才明白,這其實是自己掩飾無力感的一種方式。
神奇的是,當她在講師班通過郝老師的解析,開始理解并接納愛人喝酒這件事后,愛人喝酒的次數和量反而逐漸減少。經過三年多的學習,父母帶給她童年的那些執念才慢慢松動,讓她多年被束縛的心靈逐漸感受到自由與綻放。
那么,吵架型的父母會留意孩子的尊嚴與感受嗎?顯然不會,若他們留意,便不會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其本質是根本沒有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來尊重。而在這樣吵架沖突型的家庭土壤中成長的孩子,又會 呈現出哪些特性呢?
其一,孩子身體感知不靈敏,情感麻木,對一切漠不關心。長期處于沖突環境中的孩子,會用麻木來代替痛覺,正如常言所說 “痛輕麻重”,當陷入情感麻木狀態時,問題已相當嚴重。
其二,會以爭吵沖突的方式與他人相處。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難以學會求同存異,一旦他人與自己觀點不一致,便習慣性地采用爭吵沖突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其三,缺少關注他人及自我關注的能力。家庭的爭吵讓孩子無暇顧及他人的感受,同時也忽視了自身內心的需求。
其四,安全感缺失。家庭的動蕩不安使孩子內心缺乏穩定的安全感,如同在風雨中飄搖的小船。
其五,成年后無法處在爭執的狀態里,不自信,寧愿妥協、逃避,都不愿意跟別人沖突,害怕沖突,極易產生無力感,面對權威時不自在,取得成功時無法坦然接受他人的肯定與贊美。
孩子為了適應父母的爭吵,不得不讓自己變得情感麻木、無所謂和冷漠,對沖突和矛盾充滿恐懼。這種家庭土壤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整個生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那么,如何從這種困境中解脫呢?
無論是忙碌冷漠型還是吵架沖突型家庭,都會讓孩子內心孤獨,渴望被愛卻又害怕接納,渴望改變卻又無從下手。
首先,一個人要有全局眼光,追本溯源,回顧過去發生的一切,客觀認知。要明白自己也曾是孩子,也曾在那樣的環境中成長,當時的自己無從選擇。
此外,要學會釋懷。成年后的種種表現,如早戀、孤獨、害怕、自卑等,并非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而是為了適應當時父母構建的家庭環境。不必自責,要理解自己當時的麻木、冷漠以及向外尋找能量來自我完滿的行為。
意識到此的父母又該如何自救呢?要原諒自己,感謝當時自己的一些應對方式,比如逃跑,雖可能難以爭取到自身權益,但也保護了自己,讓自己不至于太過辛苦。明白這種特性后,便可增加自身的選擇性,拓展更多可能性。
除了原諒自己、努力學習成長外,最為關鍵的是要接納自己的父母,原諒他們曾經的忙碌與爭吵。給予自己和父母化解矛盾、彼此靠近的機會,這樣會發現自身能量緩緩流通,內心更有力量,也不再害怕。因為那是自己來時的路,雖無法改變過去,
但在未來的時光里,我們可以選擇為自己編寫幸福的劇本,為當下的孩子構建健康的家庭土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