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杜牧,便會憶起那首被山西汾酒運用至極的詩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據傳,全國眾多杏花村,皆在論證詩中“杏花村”所指即為當地。至于杜牧是否曾涉足山西汾州,實難知曉。一個地方既有杏林,又有稱作杏村的村落,且還有諸多酒坊者,唯有汾陽的杏花村了。然而,此問題并非本文之主題,還是來談談杜牧與茶。
鄭午昌 杜牧詩意圖
杜牧,乃今陜西西安人士,為唐代杰出之詩人、散文家,乃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其于家族中排行十三,依唐人之習,遂被稱作“杜十三”。杜牧才華卓異,以濟世之才自許。二十歲時,博通經史。二十三歲時,創作出聞名遐邇之《阿房宮賦》。二十五歲時,復寫下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二十六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然因其秉性剛直,遭人排擠,于江西等地充任十年幕僚,甚為不得志。三十六歲時內遷為京官。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再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享壽五十歲。
外放之際,興利除弊,關懷黎民。其詩歌以七言絕句稱著,內容多以詠史抒懷為主,英發俊爽,于晚唐成就頗高。相較李商隱,杜牧之詩歌鮮用生僻之字,多為常見或普通之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質樸之中卻又處處展露秀美俊雅,由此亦彰顯了杜牧于詩歌創作之上的才華。杜牧被人稱為“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杜牧個性甚強,為人清高且傲氣,故而吃虧頗多。其擔任監察御史之時,分管洛陽事務。彼時曾任檢校司空的李愿被罷官閑居家中,揮金若土,極度奢靡,時常召妓聽曲,洛陽之名士紛紛皆往李府趨奉。
一次,李愿邀請當地名流在家聚會。因為杜牧所擔任職務的原因,李愿不敢發出邀請。杜牧知道后,就托人轉達愿意赴約的意思。李愿不得已而邀請了杜牧。宴會廳里,杜牧一個人坐在位子上,睜眼注視著廳里的妓女。他飲過三杯之后,問李愿道:“聽說你這里有一位叫作紫云的姑娘,是哪一位啊?” 李愿指著一位漂亮的藝妓給他看。杜牧凝視良久說:“真是名不虛傳,值得一見。”李愿大笑,旁邊的藝妓也笑了。隨即,杜牧自飲三杯,起身吟詩日: “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 杜牧的氣意閑逸,旁若無人,使在座的人為之一嘆。
杜牧一向不拘小節,無論是在官還是隱居,從來都是我行我素。其留傳的佳句頗多,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如果不看杜牧的為官路線圖,還不知道他在陽羨(今江蘇宜興)做過貢茶督造使。為皇宮供茶把關,這是個不錯的職位。顧渚和陽羨都是貢茶產地, 而且距離很近,幾乎就屬于同一片茶山。在茶還是上流社會的貴重飲品的時代,皇室及貴族幾乎壟斷了最好的茶山。作為貢茶督造使,杜牧要確保貢茶的質量,除了責任心強、辦事認真外,至少需要懂一些茶道。我們不知道杜牧對茶有多少研究,但從他留下為數不多的茶詩看,他還真做了不少功課,
每逢采茶季節,選個春光明媚之日,杜牧邀請賓客聚會于宜興東南三+ 里的茶山。杜牧和賓客們坐在茶山下的草地上,喝著酒,看著條山上來茶的村姑。因為當時杜牧身體抱恙,不能飲灑,便作詩給大家盡興,詩中還表示只能以茶代酒。杜牧覺得這日子比在朝中做官強百倍--不用提心吊膽,不用裝模作樣。他的《茶山下作》說:
春風最窈窕,日曉柳村西。 嬌云光占岫,健水鳴分溪。 燎巖野花遠,戛瑟幽鳥啼。 把酒坐芳草,亦有佳人攜。
杜牧在宜興督造貢茶時,曾為茶山題五言長詩,其中有"山實東吳秀, 茶稱瑞草魁”“泉嫩黃金涌,牙香紫璧裁”“好是全家到,兼為奉詔來。樹蔭香作帳,花徑落成堆。景物殘三,登臨愴一杯。重游難自克,俯首入塵.埃”,說盡對茶山景色的留戀,對陽羨茶的贊美,對當時生活的感概。
《張好好詩》局部
杜牧連續擔任過四個州的刺史,后從湖州任上回到長安,拜中書舍人, 在汴河題詩一首,其中有句“自憐流落西歸疾,不見春風二月時”結果一語成讖。一到京城,杜牧即去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