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觀止——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故事!點擊標題下方藍字“大夢觀止”關注,我們將為你提供更多有溫度、有意思的內容。
詩國謫仙人的宿命
作者:大夢君
編輯:大夢君
今天我們要講李白,這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我們都知道他是“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大唐詩人,也是“斗酒詩百篇,市上酒家眠”的醉臥云端的神仙人物。
提起李白,總能讓我們心中產生一種莫名的情緒,這個世上怎么能有人讓人這么熱愛,對就是熱愛。
就作品而論,凡是認得幾個字的,都背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我們喜歡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天真率直,也喜歡他“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豪邁。
我時常在想,這樣的一個人,該是擁有怎樣的精彩人生。
01
李白,字太白。
關于他的出生地呢,有很多說法,一種是說出生在山東,一種是說出生在四川江油,還有一種是說出生于西域碎葉,至今也沒個準確的說法。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他在五歲到二十幾歲這十幾年的時光,是在四川度過的。
這個可不是我胡說,李白一生作詩無數,但凡寫川中景物的詩,基本上都是他少年時期的作品。
比如現存最早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戴天山現在叫吳家后山,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鎮。
還有《登錦城散花樓》中的散花樓,是由隋末蜀王楊秀所建,最初位于成都摩訶池南側。
宋末因戰亂損毀后,明代曾重修于成都東門迎暉門附近,但此樓最終仍湮沒于歷史。
其位置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四川科技館、后子門體育場一帶。
說他的故鄉是四川,我想是沒有問題的。
是在四川,他刻苦讀了書;
是在四川,他打下了日后寫作和從政抱負的基礎;
是在四川,他萌下了求仙學道的念頭;
是在四川,他獲得了富有創作性的風格源頭;
是在四川,度過了最無憂慮的少年時代;
還是四川,是他到死都沒能再回去過的“心安處”。
02
“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云游。”
公元725年,25歲的李白帶著他的理想,他的抱負離開了四川,卻不想自此開始他的漂零生活。
說道這里,就不得不說一下,李白整個生命周期的政治環境了。
在李白出生那一年(701年),唐朝是在武則天的統治下。
而到了他5歲的時候,武則天死了,然后延續唐朝皇權更替傳統,經過一些列的內部斗爭,到唐明皇掌權的時候,李白差不多13歲了。
當唐明皇傳位給唐肅宗李享的時候,李白55歲了。再過7年,李白就死了。
所以李白一生中有40多年,是在唐明皇的統治下。
而唐明皇統治前期還好,前期重用姚崇、宋璟等賢相,推行吏治改革,嚴明官員考核。
形成“開元盛世”的治理基礎,科舉制度逐漸成為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
而科舉更注重五言排律等應試技巧,而非李白的浪漫詩風,他想入仕,科舉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李白出川是帶著政治抱負的,科舉走不通,好在唐朝還有“隱逸奇才”舉薦入仕。
所謂“隱逸奇才”,那起碼你得有“遠名”,所以我個人覺得,李白出川的前期主要是在揚名。
李白雖有詩名,但這時實際操作中舉薦權多被門閥士族壟斷,李白又是個狂傲的性子,哪里能做到“折腰事權貴”。
所以這個時候的李白是痛苦的,矛盾的。
為了入仕,他曾寫有《與韓荊州書》,以毛遂自居,希望韓荊州舉薦他出來做官。
這個韓荊州就是韓朝宗,時任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出身官宦世家。
李白怎么給韓朝宗說的?
“倘急難有用,敢笑微軀”,
然而韓朝宗并沒有搭理他。
又有《上安州李長史書》:
“一忤容色,終身厚顏,敢昧負荊,請罪門下?”
據說是李白在安州(今湖北省安陸縣)因醉酒未及時回避李京之的車駕,觸犯官威,遭到訓責而道歉寫的。
這個李京之就是當時的安州長史,也是有舉薦人才的權利的。
還有《上安州裴長史書》:
“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逐之長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
李白也曾向安州裴長史上書自薦(《上安州裴長史書》),但未獲接納。
裴長史可能因李白的狂傲性格或出身問題(商人后代無法科舉)對其不滿,最終“赫然作威”,將其驅逐。
李白因此被迫離開安陸,西行長安謀求發展。
03
李白在湖北客居了10余年,雖然沒有獲得舉薦,但是已經取得了不錯的詩名,同時也認識了不少人物,其中就有道教宗師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對其極有好感,稱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
這司馬承禎可以說是李白入仕的關鍵人物。
他是唐代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被譽為“帝王之師”“道門北斗”,同時他還是唐明皇胞妹玉貞公主和李白好友丹丘生的道學老師。
李白也正是通過丹丘生,結識玉貞公主,然后推薦給唐明皇的,這算是李白入仕的“敲門磚”。
而李白入仕的另一位關鍵人物是賀知章。
賀知章是什么人,當時的文壇領袖。
李白在長安紫極宮偶遇賀知章,賀讀其《蜀道難》后驚嘆為“謫仙人”,當場解金龜換酒,隨后直接向玄宗力薦李白。
這一舉薦迅速促成玄宗召見李白。
正是玉貞公主和賀知章的極力推薦,李白漫長的出仕努力,終于取得了成果。寫下:
出門妻子強牽衣,
問我:“西行幾日歸?
歸時儻配黃金印,
莫見蘇秦不下機!
得意洋洋的往長安而去,這時李白42歲了。
公元742年,李白終于如愿出仕,但并沒有受到重用。
這時的唐明皇是個沉溺于酒色的糊涂皇帝,招李白進宮不過是慕名詩才與宮廷娛樂需求罷了。
唐明皇對李白的詩賦早有耳聞,尤其是通過其妹玉真公主和文壇領袖賀知章的極力推薦。
本人也酷愛文學藝術,召李白入宮的不過是利用其敏捷詩才為宮廷宴會、游獵等活動賦詩紀實,增添風雅情趣罷了。
名傳千古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便是為楊貴妃賞牡丹而作。
李白被授予“翰林待詔”一職,名義上為皇帝近臣,實則僅為文學侍從,負責撰寫應制詩文(如《宮中行樂詞》),無參政議政之權。
玄宗雖對其詩才贊賞,卻從未將其納入決策層,甚至直言:“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
李白逐漸意識到自己不過是“籠中金絲雀”,淪為點綴升平的工具。
加上他狂放不羈的性格與宮廷規則格格不入。最著名的事件是醉酒后命高力士脫靴,此舉被視為對宦官權威的挑釁。
高力士借《清平調》中“可憐飛燕倚新妝”一句誣指李白暗諷楊貴妃(趙飛燕以媚惑君主聞名),導致楊貴妃對其心生芥蒂。
同時李白又常醉酒,唐明皇怕他耍酒瘋,泄露宮廷禁忌,便逐漸疏遠。
此外,李林甫等權臣對李白的受寵嫉恨不已,進一步加劇其孤立。
李白曾懷抱“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政治抱負,但入宮后僅能寫些歌功頌德的詩文。
他深感壓抑,寫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天寶三年(744年),李白上疏請辭,玄宗順水推舟“賜金放還”。
離宮時寫下“鳳饑不啄粟,所食唯瑯玕”,暗諷宮廷虛偽。此后他漂泊江湖,再未重返權力中心。
04
李白一生有兩大追求,一是“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另外一個就是“尋仙問道”。
第一次漂泊是為出仕,為此在湖北蹉跎十年,最終落得“賜金放還”的下場。
第二次漂泊是為求道,為此“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
這里的梁園不是廣東佛山那邊的清代嶺南園林“梁園”。
而位于現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地處豫、魯、蘇、皖四省交界處。
在當時,這里是交通的要道。李白是閑不著的人,是一個很喜歡到處浪的人。
他要到山東學道,要去河北,山西,陜西等地方懷古尋友,同時梁園在唐代又是文人追慕的文化符號。
李白、杜甫、高適等詩人多次游歷商丘梁園故地。所以他經常會在梁園停留。
十年客梁園期間,他在河南做出過青史留名的《將進酒》,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豪氣不減當年。
豪氣歸豪氣,但是由于長期漂泊,沒有固定的住所,沒有固定的職業以及產業,他生活得也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瀟灑。
“歸來無產業,生事如轉蓬”就是他自己的感受。
北方既然不如意,他就南下了。
李白在南方漂泊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
這一路漂泊,看到功名富貴背后的骯臟,認識到了統治者的兇殘面目以及統治集團的丑態,這是狂傲的他不能接受的。
他寧愿繼續漂泊也不愿自己也成為這樣的人。
這一年李白55歲了,當他漂泊到宣城(安徽南部)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
安史之亂爆發的始末緣由,這里我們不過多去探討。
唐朝的政治在這時已經爛透了,堂堂大唐王朝的皇帝居然采取不抵抗政策,于是長安丟了,皇帝跑了。
而我們的李白既憤恨當權者的不抵抗,又同情百姓的困難,于是他加入了永王的陣營。
當時永王璘率軍南下,保衛東南。但是永王南下是他老子唐明皇的意思,而唐肅宗卻怕他一旦在江南立足,就可能和自己爭天下。
于是讓永王璘去四川侍奉唐明皇,永王不從。
而這些對外軟弱,對內強硬的統治者們,馬上派兵剿了他。結果就是永王生死,李白入獄。
盡管很多人認為李白這次是為了政治投機而選擇加入永王陣營,但我始終覺得這時的李白是為了愛國。
一個詩人,一介白衣,哪有多余的選擇,他想報國,想驅除外賊,他不選擇率軍南下的永王,難得去找不抵抗的皇帝?
至少比當了賊官的王維來的要好一些吧,只是他沒有一個當大官的弟弟。
后來,唐肅宗用土地,金銀布帛,壯丁婦女借兵回紇,收復了長安,獲得了統治權。
重新掌權的肅宗哪里會放過“從逆”的李白,幸得多方營救,李白保住了性命,最終被發配夜郎(貴州遵義一代)。
這一年,李白57歲。
李白在流放途中已歷15個月,身心俱疲。759年,因關中大旱,唐肅宗頒布大赦令。
赦免消息傳來時,他正行至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當即調轉船頭東歸江陵,并寫下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曾懷抱“為君談笑靜胡沙”的報國壯志,卻因政治幼稚卷入權力斗爭。
赦免后,他雖未完全放棄政治理想(如晚年仍試圖投軍李光弼),但心境已轉向超脫。
詩中“萬重山”既是地理障礙的跨越,也象征人生苦難的翻篇。
流放經歷讓李白更珍惜自由,也看透了一切,入仕和求道是他人生的兩大追求,最后都失敗了。“福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長歌行》)。
他一生的壯志都沒得施展,總是在漂泊,流浪,飄蕩。
最終當他流浪到安徽的當涂(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住在族叔李陽冰的時候,病到了。
他一向喜歡以大鵬自比,也以大鵬自居,于是寫下了最后的《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一年,是762年,李白62歲,病逝于當涂。
而這首《臨終歌》凝聚了他一生的追求與遺憾,被視作李白的“精神墓志銘”。
05
我們回顧李白的一生,恍若仰望天穹中劃過的流星——璀璨奪目卻轉瞬即逝,熾烈燃燒卻注定漂泊。
他從蜀地青蔥少年的恣意揮墨,
到長安翰林待詔的金階踉蹌;
從仗劍江湖的豪氣干云;
到流放夜郎的暮年孤影。
始終在入世的熱望與出世的超然間輾轉騰挪。
他用詩句丈量山河,以醉眼睥睨權貴,卻終未能掙脫時代的枷鎖,成為廟堂之上"談笑靜胡沙"的宰輔之臣。
政治抱負的湮滅,求仙問道的虛妄,最終凝成《臨終歌》中那只"中天摧兮力不濟"的大鵬。振翅八裔的雄心猶在,卻難抵天命傾頹的悲涼。
然而,正是這半生零落、一世蹉跎,成就了詩國最耀眼的謫仙人。
我們之所以如此喜愛李白,我想:
不在于他是否攀上權力的丹墀,而在于他以詩為劍,劈開了世俗的藩籬.
讓后世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吶喊中,永遠銘記一個詩人最本真的模樣——不馴、不屈、不朽。
我是大夢,點個關注,下期見!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
識別二維碼,關注大夢
重要提示
微信公眾號最新改版,如沒有星標的賬號,很容易錯過公眾號的推送。兩步加星標的方法如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