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日子,我們回望、守望和展望
過去:關鍵改革舉措定基調
在過去,十八屆三中全會著重平衡好六對關系,可謂影響深遠。
- 政府與市場方面,推行簡政放權,旨在更好地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激發市場活力。
- 城市與農村聚焦土地制度,為城鄉協同發展奠定基礎。
- 中央與地方圍繞財政改革,調整財權事權關系。
- 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探索混合所有制,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 實體經濟與非實體經濟推進金融市場改革,助力實體經濟健康成長。
- 政府與社會著眼公共治理,并且積極改善民生,推動從生產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
現狀:多面承壓問題待解
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我國經濟呈現出多方面狀況。
- 價格方面:連續 6 個月下降,cpi、ccpi 時常為負,ppi、ppirm 降幅一度倒掛。居民消費傾向低,受市場供給質量、觀念以及財富分化等因素影響,財富性收入也呈下降態勢,各類收入均承壓;企業則面臨利潤下降,民營企業收縮,就業和投資雙受壓的難題。
- 融資成本:雖有降息舉措,但真實利率可能高于美國,因為真實利率由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當前為負值)得出,所以我國融資成本實際并不低。
- 供給側:產業結構存在改善空間。第一產業受有效需求、生產率等因素限制;房地產在自建房計算、附加增值及房屋租賃接納程度等方面有問題;工業質量不均衡、產能過剩;服務業規模大卻質量不高。
- 需求側:有效需求不足,國內循環弱且疫情后波動性大,消費、投資下降,雖出口近期有拉動作用但存在糾紛風險,外資撤出增多,而提升生產率是中長期目標,提振有效需求是中短期關鍵。
- 收入側:產出分配里居民收入偏低,影響消費,且收入不平等現象凸顯,居民收入占 GDP 比例低且呈止穩趨勢,基尼系數偏高,財富不平等還放大了收入不平等,共同富裕的實現需多方面舉措協同。
- 財政政策: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中央財政收支有變化且財政赤字率上升,地方公共債務高企,限制財政支出空間及應對沖擊能力。
- 貨幣政策:雖是寬松貨幣政策,但流動性不強、政策傳導不通暢,貨幣供應量增加但相關增長少,負債率高、壞賬風險高,不過也存在沖抵債務壓力的積極因素,融資方面存在諸多不暢問題。
- 統一大市場:受到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地方保護主義阻礙,雖能降低配置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但易造成資本過度集中于發達地區,降低交易費用促進均衡發展很重要。
前景:新質生產力引領方向
- 原因層面:從發展目標看,要完成 2050 年目標需較高增長率,同時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并且應對世界之變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如經濟危機、疫情、中美博弈、經濟格局變化等情況。
- 經濟增長邏輯:新古典增長強調技術進步與要素增長,內生增長注重做大規模、積累利潤后投資技術與人的資本以提高效率、開辟新空間形成循環,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潛在動能。
- 趨勢表現:未來人口結構變化、經濟增速放緩但質量提高,數字技術推廣、城鄉差距縮小、統一大市場構建、消費升級、民營經濟發展等將成為新的比較優勢,還有面向“南方國家”的高水平開放等趨勢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