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問:跟男朋友同居,但是他每天晚上回自己家吃完飯九點多再來找我跟我一起睡覺,這樣正常嗎?
咨詢師答:
同居是兩個人共同生活的一種方式,涉及到很多個人習慣、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相互融合。
每個人對于同居的期望和定義都可能不同。你提到的這種情況是否正常,實際上取決于你們兩個人的感受和溝通。
對于男友的這種習慣行為,你是否感到滿意和舒適呢?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安排讓你感到被忽視或者不舒服,那么這對你來說就不正常。
如果你對這種安排感到疑惑或者不舒服,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和男友進行坦誠的對話,表達你的感受和期望,并聽聽他的想法。
這里面自然會涉及到你在親密關系中的模式。
與一個人建立起親密的關系,常常會受到早年與父母關系聯結的影響,有時甚至是復制的過程。
你可以從過往的經歷中找到自己所習慣的情感互動模式,關注自己在每種關系中會是如何滿足與處理自己的情感需求;面對自己被對方忽略的情感需求時,你感受到怎樣的情感體驗?
面對自己糟糕的情感體驗時,你會采用怎樣的方式來幫助到自己呢?
壓抑、克制還是積極爭取呢?
當你采用一些方式應對后,會給予自己怎樣的評價呢?
當你說“他一直這樣”的時候,似乎也在傳遞著對他這種習慣方式的一種認同。
認同的背后常常隱藏有對自己真實情感需求的壓抑,同時也包含有自己的某種許可。
畢竟如果男友天天不去父母那里吃飯,而是回來與你共進晚餐,那將會涉及到更多家務活的處理。
同居生活中,家務活的分工與處理,會很快呈現出各自的生活習性,兩人的關系狀態很容易便在其中被推入到一種新的關系模式。
對于相互契合的兩個人會自然形成某種雙方都喜歡的默契方式,而對于并不契合的兩個人,則很可能會是各種沖突矛盾的開始。
可以說,將你儂我儂情感層面的戀愛關系推進到一種很寫實的日常生活中時,每個人自帶的人格特征、行為習慣,以及家庭背景因素都會因著每種具體生活事項的展開而帶來新的挑戰與沖突。
而能夠在其中建立并發展出具有強大合作性功能的關系模式,則是兩個人所共同面對與努力的方向。
這里面依然需要雙方擁有良好溝通的習慣,通過溝通,你們可以找到適合雙方的解決方案。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