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1年,闊別祖國已久的張學良重新回到大陸,拜訪了之前沒來得及告別的親朋好友,面對曾經在自己被監禁后投奔周總理的部下呂正操,張學良玩笑一般喊他一句“地老鼠”,又詢問到他當時為何會找到周恩來?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面對昔日上司的質問,呂正操又是如何回應的?
志氣長存的東北軍
呂正操與張學良的緣分在他還未擔上少帥后就開始了,出生在奉天貧寒小山村的呂正操從小便比其他人更痛恨日本人,因為貧寒和偏僻,日本人總會悄無聲息的對他們進行摧殘和打壓,可面對那些長槍大炮,年幼的他無可奈何,便下定決心長大后要加入奉軍保家衛國,不受列強的侵略。
在他十八歲這年,他被張學良選中加入到了他的衛隊旅中,也得到了能在講武堂學習的機會,這可把他高興壞了,學知識對他來說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情,而在講武堂中他也深得張學良的喜愛,畢業后就成為了張的副官。
作為張學良的副官兼職秘書,呂正操的軍旅生涯不再是當初一股腦只憤恨侵略者心境,這些年里的學習和見世面讓他更明白了中國的現局勢,也并不是能多殺幾個侵略者可以實現的,時常也為國家未來的發展頭痛。而在對戰日軍偶然的一次戰場上,他接觸到了共產黨所信奉的馬克思主義和抗日主張,也是此時,一種不同于老蔣和軍閥的利己思想種子播種在了他的心里。
在日軍對東北同胞大肆殘害,愛國學生們看不過去紛紛上街抗議游行之時,呂正操不但沒有對這些學生隊伍實行打壓和摧毀,反而很是敬佩,還讓自己的部隊幫助這些學生們順利進城,學生游行的一路都在為他們保駕護航。其實同為東北人民,保護他們何嘗不是在保護自己的兄弟姐妹,同為中國人,保護他們何嘗不是在保護革命的種子。
也正是因為如此,不管是在軍中還是在民眾心中,呂正操都是深受愛戴的好軍官。而面對老蔣的反革命政權,他的愛國信仰從未削減半分,在張學良和楊虎城決定一心抗日之時,作為副將,也作為一個愛國人士,呂正操義不容辭肩負起共商大計的職責。
在這期間,他配合張、楊二人的命令多次和我黨展開配合和商議,曾經接觸到的共產主義在他心中逐漸發光發熱,在接觸到了主席和總理后更是認識到了,民族統一刻不容緩的重要性。
之后的事情我們也都不得而知,西安事變完全是背離了老蔣的個人主義,可無奈大勢所趨,老蔣只能將所有的怨氣都發泄在了張學良的身上,背叛了所有東北軍對他的信任。而張在離開之前早已做好了“身后事”的打算,將東北軍的領導人全部安排妥當,踏上護送老蔣去往南京的飛機結束了自己輝煌“少帥”的一生。
他的離開也仿佛是抽走了東北軍最重要的那根骨頭,東北軍的分散也讓曾經作為他身邊副官的呂正操十分迷茫。不少人紛紛加入了老蔣的政權或是成為了共產黨的一員,呂是東北軍的一大要員,之后卻因為不是老蔣的嫡系部隊頻頻遭到排擠和壓迫,在這之后他在面對兩黨拋出的橄欖枝,毅然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接受了軍隊的改編成為了共產黨的一員大將。
帶著抗日的決心和其改編后的八路軍部隊,呂正操在戰場上用真刀真槍殺出了一片宏偉功績。建國以后被主席親自授予了上將軍銜,可想起當年自己亦師亦友的上司張學良,心中不免總會生出悲戚之感。
時隔五十余年老友重逢
而此時一個能夠見到自己曾經上司的機會悄然來到,隨著張學良的囚禁生涯結束,他帶著夫人趙小姐也去往了美國定居,沒了蔣家的桎梏丈自然可以和那些許久未見的好友會面,而他其實一直都與呂正操有著書信往來,這一次重獲自由借著給夫人趙一荻慶祝壽辰的由頭自然也邀請了不少好友相會,其中就有呂正操。
時隔五十四年兩個人再相見,雙方都格外重視,還帶著一絲緊張,張學良將自己打扮得西裝革履十分妥當,而呂正操也精心在國內準備好了禮物,跨越千里送到張學良的手中。看著好友送來的京劇著作和家鄉好茶,這是張學良在他后半生再沒接觸過的,兩個人也就此打開了話匣子。
兩個垂暮老人回到了當年在奉天的日子,回憶起當年讓人十分激動,曾經共事的伙伴們一部分已經在戰爭中犧牲,張學良也十分好奇在自己離開后東北軍和奉天的故事,而當呂正操為他敘述完后張一時間張也感傷了起來,沒想到自己一走竟讓東北軍落得如此下場,死的死逃的逃,讓他心痛不已。
隨即他好奇到,為何當初呂選擇找到總理加入了共產黨,而看著好友陷入沉思,轉而張學良也開著他的玩笑:“我可聽說了,你算是平原上的地老鼠!”
聽此綽號的呂正操非但沒有掛臉生氣,反而哈哈大笑了起來。當年他帶著東北軍改編后的部隊奉命在冀中地區堅守,而也正因為此處地勢遼闊一馬平川,在有限的武器和人數兩方限制下,很難與敵人面對面的較量,于是呂正操則發現了當地村民的家中會有菜窖和爐灶,日本人前來掃蕩之時便會在里面進行躲藏。
這讓他大受啟發,便趁著夜色的掩護帶著部下在地里打地道,可謂是“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硬生生在平原之下找到了掩護體。他之后又創造了地雷戰、蘑菇戰等等戰術,神出鬼沒把敵人打的不知東西,也正是因此才得了這么個外號。
聽到張學良說這話呂回答道:“那也是人民創造出來的!”張學良見其沒有回答上一個問題,也就作罷并未再追問。畢竟與老友以后的日子還有很多,不急于這一時。
一次有“目的”的會見
沒想到第二次見面的機會很快就來到,而此次呂正操可是帶著目的和“任務”來的,當中央得知張學良境遇后則表示要慰問,更是想要邀請他回到祖國定居或是小住一段時間,為此周總理的夫人鄧穎超特地書信一封以表達其真誠邀請。
這次的會面二人則不像之前那樣大張旗鼓,呂將書信交由張學良親啟,看著張學良看完后的神情有些哀傷,便詢問道:“當時你不是問我為什么選擇找周總理加入共產黨?其實在你走了東北軍被搞得烏煙瘴氣,誰心里看了不難受啊!可沒有辦法,我也不能干那種把槍口對準自己人的事兒,此后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打走日本人,讓中國別再那么分裂。”
聽罷這話張學良也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并非是他不想回到故土,如若貿然回去,必然會給祖國的和平帶來軒然大波,在國際上也會有所影響,面對信中周夫人的邀請,他拿來紙和筆寫下了回信,表明了自己的處境,并表示有機會一定會回到祖國看看。
“你不要想得太多,你當時做的事情也正是我想做的,總理這個人我接觸過,他是個很好的人!”張學良寬慰道他。
“或許你可以到我那里小敘一番。”呂正操提出這樣的想法,一則是因為確實局勢所逼不能讓張回到大陸,呂當時屬于外交階段,如若張學良去往他所居住的中國大使館,不也是同樣表達了一種對中國的態度嗎?
聽到這個建議張學良也心領神會,幾天后在大使館兩人又約見,相談甚歡。
而張學良雖然在有生之年都沒有回到故鄉看看,但其實他的內心還是十分渴望的,只不過形勢所迫,無法完成自己的心愿罷了。
張學良去世后,呂正操十分懷念他,他們之間亦師亦友,或是上司與部下,又或是兩個戰友,只不過命運有時將兩個人殘忍的分開,時隔多年后再看他們二人這三次會面,里面飽含了許多的老友重逢之喜和家國之情懷。
結語
而呂正操這一生也正如張學良所說的,一生都在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貢獻,他于國家危難之際深入敵后戰場抗日,出生入死智勇雙全,多次創造革命戰爭歷史上的奇跡,晚年采訪中記者問到他對自己最滿意的功績,呂老笑著說:“我最得意的就是把猖狂的日本人打跑了!”
而呂老也是開國上將中最長壽的將軍,離世這年106歲,新中國成立后他為我國的鐵路事業也殫精竭慮,他曾說過他這一生中最懷念的就是自己的軍旅生涯,頻頻與自己的子女后代講述當年抗日戰爭的故事,并告知他們,珍惜和平擔當盡責是中華民族的神圣使命! 向為中國革命貢獻力量的英雄烈士們致敬! 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