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覺得,像第二次戰役九兵團圍攻美軍陸1師、第五次戰役三兵團打美3師,都是因為兵團指揮員指揮不當而未能達成作戰目標。似乎換了指揮員就能全殲美軍1個師,如何如何。
事實果真如此嗎?說這種話的,恐怕都對美軍1個師的兵力火力沒有準確的認知。
首先要搞清楚,美軍的1個師究竟有多少實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十軍征戰紀實》中,描寫第五次戰役時,曾對美軍1個師的兵力火力做出過概略描述:
美軍一個師作戰人數就達25000人,再加上火炮1400多門,坦克100多輛,還有飛機支援。別的不說,單就美軍一個師的火炮就比志愿軍一個軍的火炮還要多好幾倍。
從兵力上看,美軍一個師的人數,大約與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的整編師、解放軍的主力縱隊略相當。國軍整編74師實力約在3.2萬人,我軍東北野戰軍主力縱隊人數多一些,鼎盛時能達到4、5萬人(4個師),華野部隊普遍在2-3萬人。
所以說,美軍的師和我軍的師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志愿軍一個師才1萬多人。
還有一個延伸問題需要方家指教,國軍46年整編,師級單位編制數和美軍相近,這恐怕不是巧合,是不是參照美軍編制來的呢?筆者對此了解不深,請各位評論區留言指點一二。或者有相關資料說一下書名,鄙人將去深挖一下。如有幸能成一文供各位朋友享用,那就更好了。
第二個問題,志愿軍幾個師的火力相當于美軍一個師?
這要結合裝備實力看。
《六十軍征戰紀實》屬于稍帶文學化描述的資料,并不能真實細致地再現當時的火力對比。
我們再看看另一本,《雷霆千里—志愿軍炮兵七師抗美援朝戰爭回憶文集》。炮兵七師是1950年由山東軍區部隊發展出來的,共3個團入朝作戰,根據任務需要,以團或營為單位配屬各軍作戰。
原炮兵司令員宋承志在該書序言中有過這樣一段話:
當時美軍地面部隊每個師裝備有各種坦克149輛,裝甲車35輛,各種炮959門,包括榴彈炮72門,高射炮64門。而我軍每個軍僅編有火炮520余門,還沒有榴彈炮和高射炮,只相當于美軍一個師火炮裝備的54%,且型號雜、口徑小、射程近,彈藥不足,機動性差。而美軍榴彈炮的最小口徑為105毫米,最大口徑為203毫米,射程達2萬多米,可直接壓制我炮兵陣地……
這個數據,在六十七軍的抗美援朝戰史中得到一定印證。
六十七軍于1959年12月編寫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六十七軍抗美援朝戰爭史(草稿)》。該書記載,1951年初進行了整編加強,該軍當時各種火炮裝備如下:
60毫米迫擊炮241門,57毫米無后坐力炮81門,100毫米重型迫擊炮12門,107毫米重型迫擊炮12門,37毫米重型機關炮36門。總數382門。
這些炮用來近戰可以,比如打美軍工事、打坦克,都行,但遠距離就白給了。必須有大口徑、遠射程的榴彈炮才能和美軍比拼。
六十七軍戰史記載,當時志司給該軍配屬了一個炮兵41團,裝備有美式野炮、榴彈炮共36門。
即使是這樣,以六十七軍一個軍配屬一個炮兵團的火力,也只是美軍一個師的火力的一半。人家一個師就有榴彈炮72門,你怎么拼。
粗略地計算,志愿軍大約需要2個軍6個師配屬兩個炮團的火力,才能和美軍1個師火力大約持平。
當然,我們2個軍大約有9萬左右兵力,從人數上看相當于美軍3個師。這點占優。
第三個問題,志愿軍一個兵團能消滅美軍一個師嗎?
志愿軍每個兵團3個軍,一個兵團配屬一個炮兵師的炮兵。從人數上看約是美軍5-6倍,火力上略勝。
能不能消滅美軍一個師呢?
除了計算炮的數量,還要看質量。炮兵質量看什么呢?以筆者的淺薄認知(主要是對炮兵作戰了解甚少,若有舛誤,敬請評論區批評指正):
第一,炮火威力。
第二,機動速度。
第三,步炮協同程度。
1951年4月第五次戰役,十二軍35師打加里山,就因為火力不足吃了血虧。
十二軍35師主攻加里山,軍長曾紹山把軍建制內配屬的炮兵全給了主攻部隊,但戰斗打響前炮兵只到了一個營(炮兵32團3營),只有三分之一。為啥炮兵主力沒趕上戰斗呢?因為該團的炮機動能力差,基本靠騾馬牽引,而非車輛牽引。
大口徑的炮沒上來,上來的只有日式38野炮,射程只有7000-8000米。而對面美軍的大炮射程都在10公里以上,人家打得著我們,我們打不著人家,重火力全面落了下風。所以雖然一個師打人家一個團,仍然遭受嚴重傷亡。
美軍不光火力強,炮兵機動也快,大炮全是車輛牽引或自行,速度很快,標準的摩托化行軍。同時美軍擁有制空權,發現志愿軍炮兵就炸,美軍炮兵則完全沒有空中之患,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搞多大的編隊就搞多大的編隊。
可見就算用同樣業數量的榴彈炮對轟,志愿軍也需要付出多出幾倍的努力和傷亡代價,才能達到和美軍對等的火力。
十二軍35師進攻加里山,炮兵為數甚少,20分鐘就打完了炮彈,對美軍構筑在山上的工事摧毀不多,步兵發起進攻遭敵嚴重殺傷。作為二野的頭等主力,十二軍為什么會犯步炮協同不好的失誤呢?有的著作說十二軍的指揮員們喜歡用突擊隊上,能用突擊、近戰解決的,不想用炮兵,作風比較粗蠻。
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我們要分兩面看待。
志愿軍打美軍的靈魂是快速機動,尤其是接敵行動必須又快又隱蔽。步兵戰斗可以利用夜暗條件和山間小路開進,但炮兵不行,嚴重依賴公路,行進速度遠遠慢于步兵奔襲。
這種情況下,十二軍指揮員舍炮兵而用擅長的輕步兵進攻,也是可以理解的。
根據這些因素回頭看第五次戰役之初的目標設定,三兵團在作戰會上說,一個兵團可以殲滅美軍一個師,確實不容易達成。即使指揮的再好也不行。
為什么呢?
第四個問題,為什么美軍建制越大,圍殲難度越大。
我軍在國內戰場打國軍的難度,并沒有因為國軍數量增多、建制級別增高而更難打。
孟良崮戰役打整編74師的難度,并不亞于淮海戰役圍殲黃百韜兵團。
消滅黃維一個兵團的難度,也不亞于打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
內在規律是什么呢?
國軍體制積弊極多,軍種兵種協同作戰水平低劣,建制部隊數量增加,只是數字上的簡單累加,建制內增加的不同軍種,比如步兵和炮兵、裝甲兵、空軍,磨合不好配合不好,達不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美軍則不然。
隨著其建制單位級別提高,不同作戰要素也不斷增多,綜合作戰效率會以幾何級數增長。
排級戰斗志愿軍一點也不怵美軍。比如陣地戰時期,志愿軍發起的零敲牛皮糖戰術打美軍班排固守的陣地,成功率很高。鄭維山的作戰筆記中記述過很多排級戰斗的簡況,敵我戰損比能達到三比一,我軍士兵單兵戰術水平比美軍優秀得多。
連級戰斗單位,美軍開始增加重火力裝備,但如果面對3倍人數以上志愿軍,美軍仍難逃被殲滅之厄運。
營級戰斗單位,開始有了坦克,美軍戰斗力開始成倍提高。在運動戰時期,志愿軍首選戰術是破路、埋雷,遲滯其機動,沒有十足把握直接擊毀坦克,因為缺反坦克武器。即使有武器了,也要依靠十分純熟的打坦克戰術水平。我們雖然不能簡單把一輛坦克的戰斗力折合成志愿軍一個排或者一個連,但至少這玩意兒的殺傷力是碾壓級的存在。
到了團級戰斗單位更恐怖,坦克數量更多,還可以召喚空軍救援,其機動力更不容忽視,跑得非常快。第五次戰役志愿軍部署得并沒有太大失誤,兵力也足夠多,為啥沒有抓住美軍任何一個團級戰斗單位,原因就在于此。
團級戰斗單位如果配屬營級坦克部隊,其實力就更可怕了。
據《美軍裝備編制與戰術》(軍事學院1952年8月編撰)記載,美軍一個陸軍步兵師包括包括3個步兵團,1個重坦克營,5個炮兵營(內含高射炮一營),1個戰斗工兵營,1個偵察連。其中野戰炮兵共有105毫米榴彈炮54門,155毫米榴彈炮18門。
人家不光炮多,坦克火力也相當強,一個師的重坦克營有各種類型坦克71輛(包括2輛M24、63輛M26、6輛M45坦克)。一旦坦克出動,志愿軍就不得不把所有近程炮火集中過來,很難再有余力對其他車輛或行軍部隊制造殺傷。
志愿軍總結美軍團級戰斗單位坦克分隊的戰術,列出過六條:
1.坦克以火力壓制或摧毀阻止步兵前進的敵自動武器;
2.坦克破壞敵鐵絲網或其他障礙物,為步兵沖鋒開辟通路;
3.坦克以縱深進攻,保持對敵軍抵抗的壓制,等待步兵到達攻擊;
4.坦克以火力壓制或摧毀敵預備隊和炮兵;
5.摧毀敵指揮、通信、補給等設施;
6.擊退敵軍的反沖鋒。
這些戰術,無一不是克制志愿軍輕步兵沖鋒的針對性招法。
如果到了師級單位作戰,就更不得了了,空軍的加成,直接改變了志愿軍的打法。以往在國內可以晝夜兼程,幾個大縱隊十幾萬人行進,也不怕蔣軍飛機來炸。美軍則不然,美軍有專門的陸空聯合作戰指揮機構,這個機構由陸軍的集團軍司令部、戰術空軍的集團軍司令部共同派出人員組成,稱作聯合作戰中樞,可以同時溝通聯系地面部隊和空軍。
陸軍師的參謀處有專門的空軍股,負責向指揮官建議如何請求空軍支援。比如你到底需要偵察還是轟炸,需要多少架次,需要多少彈量,需要打擊什么目標(指揮要地、交通樞紐、工事、行軍縱隊還是后勤補給點等等),使指揮官提出報送的協同作戰需求精準而量化,空軍好理解、好執行、好溝通,拿過去稍微一改就是空軍出動的戰斗命令,反應非常敏捷。
協同需求的轉達是扁平化的,不需要經過師、軍、集團軍層層上報,直接報陸空聯合作戰中樞即可。所以美軍師級單位作戰,空軍支援非常迅速,志愿軍神鬼莫測的快速穿插之所以失去在國內戰場無往不利的效力,很大程度就是被美軍空地協同破壞掉的。
多說一句,這種先進的作戰理念和戰斗體制,直到上世紀末,東大能不能做到都很難說。敵人強的東西,我們必須虛心學習,掌握了才能擊敗他。
美軍的軍級單位約相當于志愿軍的兵團級,戰力猶有過之。所以志愿軍從未提出過瞄準人家一個軍的作戰計劃。
回到題頭的問題,換掉某個兵團的司令員,能不能打掉美軍1個整師?我的答案是,太難了,基本不可能。
即使美軍,有把握全殲志愿軍一個軍嗎?答案是一樣的。
說這些不是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對這些敵之優勢、我之劣勢掌握的越準確,越能明白志愿軍的厲害之處。即使面對優勢這么大的敵人,我英勇的志愿軍仍能尋找到敵人的弱點,充分發揮我們在戰略設計和步兵戰術端的優勢,把美軍從鴨綠江邊趕回三八線,這不正說明我們也有美軍學不來、不會用的獨到之秘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