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額對于大多數法官助理而言,是心向往之的一個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需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實戰經驗和良好的應對心態。
首先,身為法學生,從學校習得的理論知識,是我們進入崗位前自帶的知識儲備。深入崗位后,在日復一日的案件參與幫辦過程中,翻閱書本、對比文獻所積累的認知,是后期查漏補缺的關鍵。
其次,擔任法官助理期間鍛煉了我們探索案件關竅的能力、接待當事人的溝通方式。無論你是i人或e人、t人或f人,需要克服的是羞于溝通、收斂天性的本我,還是平衡理性或感性的主導,都將化作初任后的職業人格,形成自己的審判風格。
再者,入額并非一朝一夕能夠達成,不能放任偷懶天性的同時,也不必過于苛求自己,畢竟路與他人各不同,不必聽風便動容。我們能否成為一位好法官,除了外界的審視和定義外,還有自我的判斷,是否有一顆手持法槌的敬畏心、造福于民的實干心和腳踏實地的平常心。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行遠自邇,篤行不怠。
注重日常積累是關鍵。員額法官考試考察內容豐富,備考時間緊張,故而除去自己較為熟悉的業務范圍以外,對于較為生疏的部門法,尤其是近年的法律修改、新增司法解釋以及熱點案例等,可以在平時利用碎片化時間注重積累,建議可以采取邊聽音頻邊做筆記的方式,鞏固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另外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多向自己的帶教法官和庭里的各位老師請教,多多記錄和學習前輩們的審理思路和實務知識,把每一個案件都作為考題,增加代入感。入額考試本身只是評估業務知識和司法技能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時刻做好成為一名員額法官的準備,不斷淬煉自己的專業能力。
保持心態平和是法寶。備考期間難免會緊張焦慮,這都是正常現象。既要把握復習節奏,穩扎穩打;又要注重調節情緒,勞逸結合,這樣才能以更好的狀態迎考。保持沉著冷靜,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要相信自己經過充分的準備,足以應對大部分的考察重點。然而,對于自己有把握的考察范圍,也要謹慎思考,識別有無“陷阱”“坑點”。遇到陌生的內容,更不要自亂陣腳,按照常規的法律思維和法理邏輯,言之有物地進行表達。
每一場的考試后學會復盤,此時要勇敢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即使出現了小失誤,那也是我們寶貴的經驗,吸取教訓、及時總結,在下一輪考試或者在實務操作中注意避免。
進入楊浦法院的九年時間似白駒過隙,這期間我經歷了工作生活的無限憧憬、迷茫、希冀,都敦促我一步步地堅定信念:成為一個好法官。
回想起幾個月前問我三歲大的女兒,你長大之后想做什么,她說想做法官啊,不由細想自己想要成為法官是在什么時候,不是在學生時期,也不是在初入法院,而是在這長達近十年的時間,越來越了解這份職業,從而越來越熱愛這份職業。
從一開始學習如何運用專業知識幫助當事人厘清法律關厘清系、查清事實,到學習審判技巧、調解方法,再到調研、發布白皮書時,我接觸到來自社會各界、不同人群的聲音,深感法官審理的不只是手上的案件,其定分止爭化解的是一類糾紛,所能帶來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責任是重大的。
我的師傅、身邊人,他們是我的引路人,都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讓我感受到優秀法官應當具備的品質:善良、公正、溫和、謙遜、富有同理心、責任心……每一份判決、每一次庭審、每一通電話都在潛移默化中讓我感受到自己在從事一份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我也想要把熱情和所學傾注于這份職業中。
成為法官的路上不可避免會遇到很多困難,案子的難、調研的難、考試的難等等,但是這些都是成長的一部分。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計較得失,耐心打磨、悉心雕琢,在不著急、不焦慮的狀態里,踏踏實實地往前走,所有的經歷都會成為積累和沉淀。
未來我會保持時刻自重自省、自律自持、心懷責任與理想,勇擔責、重實干,勤學篤行、行穩致遠。
星光不負趕路人,逐夢而行終如愿。感謝過往六年間良師益友的一路相伴,于青澀時予我經驗、于慌亂時予我授業、于疲倦時予我博見。如今終于實現了身份的轉變,倍感榮耀之余,內心卻忐忑不已,只因責任在肩,不敢懈怠。
有幸身著法袍,也要感謝來時辛苦走過的每一步。六年的房產辦案經驗讓我在擔當中歷練,在履職中成長。一次次庭審,一篇篇裁判文書,讓我深刻領悟與當事人的溝通技巧、案件事實的查明、法律的正確適用等司法實踐問題遠比書本上的法學理論知識復雜得多,聆聽世間悲歡,明辨是非曲直,經手辦理的每一起案件都教會了我成長。成為一名員額法官,還需要深挖案例“富礦”,辦案的同時注重審研融合,深思審判延伸,以案件為基礎,總結要點、深析難點,用信息反映案件背后的社會治理問題,用調研解決司法實踐中的疑難困境,實現案件價值最大化,服務社會發展大局。
擇一業,精一事,終一生。新的起點、新的環境,未來的征程充滿挑戰,我將常憶來時之路,常懷為民之心,常修個人之德,傳遞良法善治的司法溫度。
這句話是八年前我在入職法院培訓時,與我們同一批小伙伴一起選定的團隊宣言。入職八年后,我從法官助理成長為初任法官,對這句話包含的含義體會更深。回望這八年之路,有三個“不怕”與諸君分享。
一是“不怕問”。初學法律,我銘記著“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內心呼嘯著“揮法律之利劍,持正義之天平”;再遇法律,秉持著“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但當真正入職法院后,才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案件事實的復雜超過法條的限度,案件里情緒的沖擊越于任何劇本之上,才體會到教授們所說“法律是實踐的學科”背后的深意。法條需要實務才能發揮作用,但如何發揮是一個需要時間積累的事情。那么,經驗豐富的法官們,是我們自己思考后“取經”的對象以及連接理論和實踐最方便的“橋梁”。從入院至今,帶教過我的各位法官,無論是法條的適用,案件的情況整體把握,或是與當事人的溝通,都讓我受益頗深。勇敢去問,打破的是理論枷鎖。
二是“不怕錯”。我始終記得剛入職時內心的慌亂,第一次電話、第一次開庭、第一次校對文書……法院的工作紛繁細致,緊張有序,又關乎著每一個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不能犯錯是最基礎的要求。但成長無法一蹴而就,惶恐中我有著內耗。有位法官看出了我的窘迫,安慰我剛開始有疏漏是正常的,因此需要向自己的帶教法官、其他法官助理學習請教,他們也會幫助把關,成長或許就是在小錯誤后發生的,審慎、細致做好每一步,責任在心、輕裝上陣,才能做好每一件工作。勇敢去做,打破的是預想的限制。
三是“不怕沖突”。八年來我先后協助辦理了行政案件和執行異議案件,由于案件類型和程序特殊,各方主體之間的矛盾相較于其他案件也更為激烈。今年在辦理一起變更執行人案件時,從判決到執行始終沒有出現的被執行人時隔多年突然出現,申請執行人情緒激烈變化,詢問得知,當時他們是關系密切的鄰居,但是這一次案涉借款讓兩人間的信任土崩瓦解,被執行人也因為愧疚久久沒出現在申請執行人面前,但這次他想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我讓雙方面對面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后,原本緊張的氣氛反而緩和下來,雙方的情緒也得到了紓解,最后被執行人主動履行完畢自己的所有債務,該案順利辦結。勇敢面對,打破的是當事人內心筑起的壁壘。
法律本身是冰冷的,他彰顯著人類的理性;而法律又是溫暖的,理性背后是人性的閃耀,對永恒公平、正義價值的追求。而站在新的起點的我,也將勇敢無懼,始終向前。
2016年我從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畢業,拍畢業照的時候,江平校長手書的“法治天下”石碑是必打卡景點。當時的我想,到法院工作,成為一名法官,應該就是離“法治天下”信仰最近的職業。
后來我如愿來到二中院刑庭,成為了一名法官助理。八年的時間里,一份份裁判文書,讓我逐漸明白法律不僅僅是冰冷的條文,還有背后的精神和價值。一次次開庭中的悲歡離合,讓我逐漸了解法官在審判工作之外,還承擔著將法律精神和價值彰顯到案件中的重擔。
慢慢地我學著像“老法師”那樣,在判決后給被告人釋法明理,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耐心解答當事人的疑問,在繁雜的財產執行工作中認真研讀案外人的執行異議,在電話那頭的感謝中回答道“不用謝,這是我的工作”。工作的點點滴滴,讓曾經的信仰也越來越具象,“法治天下”最好的注腳,就是我們每個法院人每天都能看到的“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我非常榮幸來到楊浦法院,作為一名法官開始職業生涯新的篇章,這里是法官助理圓夢的終點,也是我法官生涯新的起點。法治天下,任重道遠,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期待在楊浦法院的大家庭,與大家一起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刑事老法官們總自嘲說自己辦的案子越多,時間越長,心就越“硬”。剛當書記員的時候,我看到被告人在法庭上痛哭流涕,我總在想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但是,后來隨著時光的流逝,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案件之后,我總覺得是不是少了一些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明白了。
那天,我接到一個律師打來的電話,他說,“被告人的家屬現在已經到了,從廣東趕過來的,承辦人能不能見一下他?他保證,不談論案情。”當時,我第一個反應是拒絕。但是,后來我跟承辦人匯報這件事情的時候,她告訴我,“被告人的家屬已經千里迢迢趕到了法院,我們還是要見一下的。”
那天接待室里的場景讓我印象很深刻。這是一個年輕的、長相姣好的女人,見面的時候就從包里拿出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一個兩三歲的小男孩,和一個老人一起坐在一張長凳上,微笑著對視著。孩子是一臉的天真,而老人則是滿頭的白發。女人和我們說,孩子不知道爸爸被抓了,而老人則是知道以后短短幾天白了頭發。女人不善言辭,磕磕絆絆地訴說著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被告人被抓后家里發生的種種變化,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她的緊張和無措。承辦人和我只是靜靜地聽著,沒有打斷她,因為我們知道,傾聽也是化解痛苦的一種方式。
那天,我“不爭氣”地流淚了。從此以后,我的心變“軟”了,我更愿意從被告人及其家屬的角度去審視每個案子背后的故事。我發現我身上多了一樣東西,那就是“同理心”。
我的審判長跟我說過,我們辦案時輕輕重重,不是一味地輕,也不是一味地重,而是當輕則輕,當重則重。但無論輕重,我們辦案的時候總是要問問自己的心,有沒有違背法官的良知,因為良知是我們的底線。
如今,我也將走上法官的崗位,這不僅是角色和崗位的轉變,更多是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我將不忘初心,多換位思考,多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上看問題,認真對待每一起案件,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公平正義。
供稿 |政治部
文字|2024年初任法官
攝影|沈建峰、丁心昀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