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13點22分,臺灣知名作家瓊瑤在家自殺了,享年86歲。
秘書發現后立即通知急救,可惜救護人員抵達時,瓊瑤已無呼吸心跳。
她寫下遺囑:“不要哭,不要傷心,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飄然的去了。”
瓊瑤說自己喜歡“飄然”這個詞,因為代表著自主、自在、自由的飛翔。
她把自己比喻成“火花”,已經盡力燃燒過,還錄下了最后的視頻“當雪花飄落”。
或許是亡夫的去世對她打擊太大,瓊瑤感慨上蒼對生命的過程設計的不好。
當人老了,要經歷衰弱、退化、生病、出入醫院、治療、不治,最后還可能成為插管為生的臥床老人。
五年前,瓊瑤丈夫平鑫濤去世,他就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有多痛苦她比誰都懂。
她提出讓丈夫“尊嚴死”,反對為丈夫插管,也因為這一提議與繼子女們發生矛盾。
瓊瑤成了眾矢之的,于是她宣布關閉臉書,“這次是‘珍重再見,后會無期’了”。
不能決定丈夫的 “尊嚴死”,瓊瑤的“尊嚴死”總該由她自己說了算吧?于是她走了。
大多數人對瓊瑤的印象還停留在愛恨糾葛和家庭人倫的“瓊瑤劇”中。
未曾想到,瓊瑤自己的人生就是一部活脫脫灑狗血的“瓊瑤劇”。
瓊瑤有兩段婚姻,第一段因為女強男弱分開了,第二段就是和平鑫濤轟轟烈烈的愛情。
瓊瑤和平鑫濤在一起時,平鑫濤已經有妻子林婉珍,并且妻子在他事業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瓊瑤找到林婉珍,提出要兩人一起做平鑫濤的妻子,正如瓊瑤劇臺詞寫的那般:
“我不是來拆散你們的,我是來加入你們的。”
怎料瓊瑤得到平鑫濤后就開始慫恿他和林婉珍離婚,搶別人老公,還讓別人看開點。
瓊瑤的三觀太炸裂,恬不知恥的愛情被世人罵了多年,她毫不在意。
但不可否認,瓊瑤真的很愛平鑫濤。自殺前一周,她還寫了一首詩《不如歸去》悼念亡夫。
“多少的往事已難追憶,多少的恩怨已隨風而逝,兩個世界,幾許癡迷,幾載的離散,欲訴相思……不如歸去。”
平鑫濤離世的時候,瓊瑤拿著玫瑰花瓣、牡丹花瓣和整束的文心蘭為他披上,讓汗水和花瓣落在花冢上。
瓊瑤說是平鑫濤教會了她浪漫,甚至浪漫到在家里有賓客時扮作北極熊“突襲”她。
平鑫濤曾寫卡片送給她:“今生佳侶,相約來生。”
瓊瑤用離去回饋這份愛情:“你,已然歸去,我,不如歸去。”
能被瓊瑤不擇手段的搶到手,平鑫濤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他于1954年創辦皇冠雜志社,1963年接任中國臺灣《聯合報》聯合副刊主編。
代表作有《蒼穹下》,譯作有《原野奇俠》《麗秋表姐》等。
平鑫濤領導的皇冠雜志和皇冠出版曾4度榮獲“金鼎獎”,2005年“皇冠文化集團”獲得臺北市政府特別譽揚。
可惜人老了疾病纏身,晚年的平鑫濤患有血管性認知癥,這是一種由腦血管疾病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
瓊瑤為徹底失智的平鑫濤是否插管與繼子女們鬧得不可開交。
人就是這樣,對這種生死面前的豁達觀念持欣賞并支持的態度,甚至將其冠以“處世哲學的人生洗練”。
但奇怪的是,瓊瑤將這種觀念延伸到家人身上時,卻遭到了非議。
畢竟平鑫濤不是瓊瑤一個人的,他也有子女,是否插管關系著整個家庭。
在親人與病人之間,在親情與人倫之間,沖突在所難免。
瓊瑤為丈夫所做的抉擇,不僅是其個體生死觀的體現,更是在挑戰一種傳統的生死倫常。
試問當你的親人進入生命末期,你會讓其“安樂死”,還是傾盡所有延續其生命?
站在整個社會的角度,我們不能憑借傳統的觀念和主觀意愿,就作出讓病人生或死的抉擇。
即便是深思熟慮,也要兼顧生者身心和物質的付出與價值對比。
既然選擇不了丈夫的自由,瓊瑤能做的就是對自己生命的豁達,于是她選擇自由體面的離去。
正如她在告別視頻所說:“如雪花與火花同時綻放,我將飛向可以起舞的銀河。”
海德格爾曾強調“向美而死,向死而生”,好好地活著,不避諱死亡,其實就是最大的尊重。
有尊嚴地死去,才是生命最初意義的體現,這大概就是瓊瑤選擇“尊嚴死”的原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