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你踏入遵義會議會址時,會發現這里和想象中的好像不大一樣。
湛清碧綠的琉璃瓦,中西結合的風雨連廊,這里的畫風與紅軍素來艱苦樸素的風格并不搭調。
89年前,這片中西結合的小洋房,見證了中國革命進程的轉折點,然而在此之前,它還是一位黔軍師長的家。
那么黔軍師長的家怎么就成了遵義會議舉辦地了呢?這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落荒而逃的黔軍師長
百年前,柏氏家族在貴州遵義一帶絕對是響當當的人物,家中長輩柏杰生起初只是個醬醋商人,憑一門旺鋪在當地活得也算滋潤。
不知是不是因為南來北往開闊了眼界,柏杰生無比清醒認識到,想要在亂世中站穩腳跟,有點小錢是遠遠不夠的。
如何才能在亂世里找一個靠山呢?錢財關系并不可靠,思來想去,柏老爺子覺得還是親緣關系最保險。
為此他選出了自認為最有出息的兒子柏輝章重點培養,后來還將他送進了貴州講武堂騎兵科。
沒想到,還真讓柏輝章學出了名堂,1930年,年僅29歲的柏輝章已經在貴州“土皇帝”王家烈麾下混成了師長。
1953年初,紅軍從黔北地區一路高歌猛進,柏輝章奉王家烈之命前去阻擊。
沒想到婁山關一戰,他打得一塌糊涂,眼見紅軍解放遵義城已成定局,柏輝章害怕事后蔣介石前來問責,索性收拾細軟趁早跑路。
有時候命運就是如此巧合,紅軍進入遵義城后,立刻開始宣傳解放思想,帶領群眾開展針對軍閥、財閥的反抗運動。
紅軍戰士們開倉放糧、路邊施粥,讓饑腸轆轆的老百姓們,難得吃了一頓飽飯。
遵義城中的老百姓們也終于認識到,這支軍隊與國民黨軍閥截然不同。
那些軍閥不搶他們的收成就不錯了,怎么可能主動開倉放糧,考慮他們吃不吃得飽,能不能活呢?
隨著革命解放運動在遵義城中逐漸步入正軌,紅軍戰士們也開始為長期駐扎做準備。
首先,他們需要一個大型辦公用地,周總理派曾美在城中尋覓,有沒有什么豪宅大院。
很快一個二層小洋樓映入眼簾,而這棟小洋樓的主人正是落荒而逃的柏輝章。
柏輝章家中基業不少,再加上克扣軍餉積累下來的大量不義之財,日子過得很是闊綽。
相傳這棟小洋樓就花了整整三萬塊大洋,洋樓落成之日,柏輝章還大擺宴席,肆無忌憚地彰顯財力。
不知是不是為了附庸風雅,他甚至還請了不少文人雅士,到這里吟詩作畫。
而如今,洋樓的主人落荒而逃,由于離開得過于倉促,洋樓里的東西都沒怎么少,
一個師長就可以讓紅軍“吃飽”
遵義城的完整“解放”,讓黨中央看到了更多可能。
時任蘇維埃國家銀行行長的毛澤民曾向中央提出建議,想要讓革命精神在老百姓心中扎根,必須讓所有人都動起來。
怎么才能讓所有老百姓參與其中呢?彼時,連年戰亂下,百姓苦軍閥久矣。
紅軍的使命就是要讓這些窮苦老百姓看到希望,將地主、軍閥從他們身上盤剝的財富還給人民。
當時地主、軍閥的斂財能力超出人的想象,如果能將這些財富全部整合起來,對于革命事業也是一項相當可靠的助力。
而各地軍閥究竟多有錢呢?柏輝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區區一個黔軍師長,就可以喂飽整支紅軍隊伍。
他名下的米行、鹽行、面粉廠、布莊被全部沒收,大量槍支彈藥和軍用物資也被充作公用。
隨后其他那些惡貫滿盈的地主與貪官也都受到了查處,他們名下的田產被全部歸還給農民,不義之財大部分也分發給了當地百姓。
只有小部分被存入蘇維埃國家銀行中,為之后的革命事業積蓄力量。
很快紀律嚴明、風氣清正的紅軍戰士在遵義城中站穩了腳跟,不少鄉紳和工商業從業者紛紛慷慨解囊、捐錢捐物。
遵義城中一掃往日的死氣沉沉,逐漸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說來也巧,由于在正面戰場上一直沒有取得良好的成效,蔣介石的窮追猛打也開始局促不定了起來。
隨后只能重新對麾下戰力進行部署,紅軍大部隊也因此得到了長達兩個星期的休整時間。
外部問題短暫擱置后,紅軍終于有時間來處理中共中央的內部問題了。
1935年1月15日遵義會議正式召開,短短三天之后,中國革命進程正式踏入轉折點。
遵義會議結束后,中央紅軍并沒有在遵義城中過多留戀。
而逃到附近山上“避難”的柏輝章在得知紅軍開拔后,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小洋樓。
彼時的他根本不知道這里發生了什么,墻壁上的紅色標語和會議室中的馬克思木像讓他看著多少有些不舒服。
于是趕緊派人將小洋樓恢復成了原狀,曾經那個坐滿20人的小會議室,也恢復了往日精雕細琢的模樣。
抗日英雄柏輝章
柏輝章其人,貪財、虛榮不假,但也算是還有幾分血性的。
抗日戰爭爆發后,柏輝章被蔣介石調到了上海,參與并指揮了淞滬會戰。
1938年5月,他與102師再次奔赴徐州,參加徐州會戰。
正是因為102師長達6個晝夜的浴血奮戰,日軍主力才沒有在預定時間內趕往正面戰場,也就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包圍圈。
后來,柏輝章又被納入薛岳麾下,在萬家嶺一帶與日軍106師團正面迎戰。
1938年7月日軍十一軍拿下江西九江,106師團與101師團、27師團為進一步擴大戰果,向南昌發起包圍攻勢。
其中106師團算不上戰斗力最強的,但絕對是戰斗經驗最為豐富的一支。
它是日軍大本營為了滿足前線戰斗力需要特招的老兵師團,除了大隊長為現役軍官外,其余眾人大多數是早已退役的老兵。
這些老兵與軍官此前全部為,號稱日本戰斗力第二的第6師團賣命。
面對這樣一支作戰經驗如此豐富的師團,柏輝章起初并沒有吃到甜頭。
當時他力排眾議,將攻略地點放在了烏門石附近,此舉正中日軍下懷。
不過即使面臨絕境,柏輝章也未曾放棄,他親自到前線督戰,與援軍里應外合,成功將106師團圍困在了萬家嶺一帶。
而后兩軍殊死拼搏4個日夜,柏輝章等人成功攔下了日軍的50多次突圍,殲滅日寇四萬余人,106師團幾乎被完全殲滅。
這也是中國抗戰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實現對日師團全殲。
如此悍將本該得到重用,可誰知道他在帶兵生涯末年,遇到了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
二人的見解多有不合,幾次沖突下來,柏輝章就被調到了江西軍管區擔任參議一職。
1944年蔣介石又將他調到了88軍,希望其繼續以副軍長的身份發光發熱。
然而此時,年僅44歲的柏輝章已經看透了國民黨的嘴臉,決心辭職養老,在上海頤養天年。
之后的解放戰爭,他也沒有怎么參與,直到1949年6月,國民黨一脈又想起了這位昔日悍將,派他回到老家駐守遵義城。
沒想到,柏輝章回到老家后直接選擇了向我黨投誠,遵義一帶和平解放。
建國后,他又加入了貴州一帶的剿匪工作,終日為新中國奔波。
1952年,年僅52歲的柏輝章在剿匪工作中不幸離世,這位抗日傳奇的一生也迎來了最終的謝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