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挑兩市,一路通三城
11月下旬,河南中牟新區掛牌成立,中牟縣“撤縣設區”的說法也不脛而走。
此前,坊間一度猜測作為鄭州下轄的最后一個縣——中牟縣將變更為區。但從掛牌情況來看,中牟縣并非是在縣的基礎上,多了一個新區的標簽,新區是功能區概念,因此中牟縣實現的是“區縣合一”。
作為功能區,中牟新區主要承擔經濟發展職能,社會事務管理職能由中牟縣負責,行政區劃不變。
12月4日上午,時代周報記者致電當地市政服務熱線了解情況,接線工作人員稱“未有撤銷中牟縣的消息”。與此同時,中牟縣人民政府網站也未出現更名。
從地圖上看,中牟縣位于鄭州和開封之間,近年“鄭州都市圈”“鄭開同城化”相關規劃建設加快推進,陸續有官方文件指出,中牟新區成立將有效推進鄭開同城化,這也正是中牟新區設立的背景。
雖然中牟新區具體發展規劃尚未公布,但業內普遍認為,這意味著將由新的產業和機會流入,中牟經濟將迎新活力?。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此番中牟嘗試“區縣合一”,可以說是在“撤縣設區”備受爭議和收緊之下的折中選擇。
“實行區縣合一,一方面在發展經濟上,實現更高級別的管理權限和更開放的制度設置,為當地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機會;另一方面,人口管理、社會治安、民生保障等社會性事務繼續由中牟縣負責,為的是讓新區可以輕裝上陣,能夠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一肩挑兩市”的中牟縣
“中牟新區”的概念,其實在今年初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就有提及,其被視為鄭州都市圈發展的其中一環。
報告原文表述為:要認真落實《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突出抓好重大項目,加快推進隴海路東延等25個鄭港融城項目建設,抓好平安大道、鄭開大道智能化改造等鄭開同城項目建設,推動鄭開同城化提速提質提效,謀劃建設中牟新區,打造鄭州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至今年11月16日,中牟新區揭牌儀式啟動。儀式現場,發言人提出,要將中牟新區建設為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文化旅游創意融合區、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鄭開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打開河南地圖,可大致知其意。
中牟西鄰鄭州、東接開封,素有“一肩挑兩市、一路通三城”之說。
基于這樣的地理位置,加之悠久的歷史底蘊,中牟發力“文創”“科創”,形成了以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現代農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
△ 位于中牟縣的電影小鎮 圖源:圖蟲
當前,鄭開同城化的聲音已有多年,2023年底,《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更是成為全國第10個獲得國家發改委復函的都市圈規劃,相關規劃建設加快推進,介于鄭開之間的中牟縣,成為鄭州都市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落點之一,也在意料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當地知情者透露,中牟新區是功能區概念,并不是中牟“撤縣劃區”。
作為功能區,中牟新區主要承擔經濟發展職能,管轄范圍幾乎為中牟縣域(中牟縣的少部分區域不屬于中牟新區管轄范圍),社會事務管理職能由中牟縣負責,行政區劃不變。
雖然中牟新區具體發展規劃尚未公布,但業內普遍認為,這意味將有新的產業和機會流入,中牟經濟將迎新活力?。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設立中牟新區,令其承擔當地經濟發展職能,主要指的是中牟新區將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負責推動區域內的經濟增長、產業升級、投資吸引等工作,“改為新區后,可能為中牟經濟發展帶來政策聚焦、規劃先行和產業聚集等便利。”
曾剛認為,成為新區后,意味著當地經濟發展將獲得更高的管理授權和更多優質資源,一方面,相較此前,上級政府會優先安排中牟的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包括九通一平,以及科教文衛等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新區相關領導班子行政級別更高,往往意味著相關政策和方案的規劃、落實力度會更大。
“當然還有一點,本級或者上級政府,在對外招商和重點項目安排上,也會優先考慮、滿足新區需求。”
“折中選擇”
在中牟新區揭牌后,坊間不乏關于中牟“撤縣設區”的說法。
彼時大家關注的焦點不一,既有當地人討論中牟新區的設立對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影響幾何,中牟與鄭州、開封的交通建設是否會加快推進,中牟樓市是否會因此回溫上揚,也不乏網友好奇:近年“撤縣設區”收緊之下,中牟新區為何掛牌?
時代周報記者整理核實發現,“撤縣設區”僅為坊間傳聞,中牟當前執行的是區縣合一模式,即:中牟新區承擔經濟發展職能;中牟縣負責社會事務管理職能。
王鵬解釋, 撤縣設區通常意味著行政區劃的調整,原縣級行政區被撤銷,設立為市轄區,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和經濟發展職能均由新設區承擔;區縣合一則是一種功能區與行政區的結合體,功能區負責經濟發展職能,而行政區負責社會事務管理職能。
“適合撤縣設區的地方往往具有較高的城市化水平、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與主城區緊密的聯系;而適合區縣合一的地方則可能是那些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需要特殊政策支持但又不想完全改變行政區劃的地方。”
曾剛認為,中牟實行“區縣合一”,也是全國“撤縣設區”從狂奔轉向克制之后,一種折中和理性科學的選擇。
早前,全國多地積極推進“撤縣設區”,因為縣城并入大城市,意味更高級別的管理權限、市民化的公共服務,而大城市通過吸納縣城,使得市區人口和經濟體量在短期內大幅增長,提高城市能級,進而使城市在各種大型項目爭取中更受青睞。
《中國經濟周刊》曾援引民政部數據,顯示2009年底,全國尚有1464個縣,855個市轄區;到了2019年末,已縮減至1323個縣,市轄區數量卻增至965個。
也就是說,10年之間,全國共撤銷了141個縣(平均每年減少14個縣),相應地,全國10年之間增加了110個市轄區。
浪潮之下,部分由此誕生的新城區陸續出現“城鎮化質量不高”“假性城市化”“大而不強”等問題,近年撤縣設區模式已經回歸冷靜、克制。
曾剛解釋,于縣城而言,“撤縣設區”意味著獲得更高級別的管理權限,但也意味著失去了作為縣城多方面的管理獨立性,這種模式(撤縣設區)對于縣城經濟發展的助力或被過分夸大。
同時,撤縣設區的另一大好處,在于縣城居民變市民,同享市民公共服務。但問題是,這些服務由本區財政負擔,如果當地產業發展和財政收入未能同步趕上,相應的公共服務提質也難以真正落實。
曾剛認為,在此背景下,中牟實行“區縣合一”,一方面在發展經濟上,實現更高級別的管理權限和更開放的制度設置,為當地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機會;另一方面,人口管理、社會治安、民生保障等社會性事務繼續由中牟縣負責,為的是讓新區可以輕裝上陣,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其實,過去全國不少地方已有關于“區縣合一”的嘗試,比如東南沿海地區相當一部分就是通過類似模式,引進外資,發展加工貿易,實現經濟快速崛起。
曾剛提醒,河南中牟要注意避免照搬過去的成功經驗,而是要做一個升級版本,在經濟全球化面臨新情況的背景下,中央發出了國內大循環、統一大市場建設號召,重視自主創新、國內投資、周邊區聯動,推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配置、形成互補協調發展模式也就成為中牟的必然選擇。
△ 伴隨中牟新區成立,鄭州再次變“大”。圖源:圖蟲
此外,此番中牟新區設立,當地樓市也不乏躁動,甚至有當地房產從業者表示:中牟縣有可能因此成為鄭州的“睡城”。
王鵬認為,新區設立對當地樓市的影響是復雜且多方面的。一方面,新區的設立將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人口流入,從而增加對住房的需求,對樓市構成利好。另一方面,樓市的發展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政策調控、市場供需關系等。
“因此,不能簡單地將新區設立與樓市繁榮劃等號。至于中牟是否會因此吸引鄭州人口前去購房,這取決于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包括交通便捷性、生活配套設施的完善程度等。”
(轉載開白請添加微信,ID:rafe0101)
撰文|曾思怡
編輯| 黎廣
版式| 松
? 全國第三省,還在建高鐵
? 誰是中國掘金第一省?
讀城記工作室
用不同的視野解讀城市精神
為熱愛生活的人們展示城市多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