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奧樂齊買面包,在自助結賬階段發現一個小變化,事情還得從長計議。
如今很多商超都有自助收銀系統,對于面包烘焙這一需要現場包裝的品類,不少超市配備了工作人員幫忙打包并貼好條碼,再由顧客前往自助收銀點掃碼買單。
奧樂齊的流程稍有不同,可能是基于人員成本因素考量,顧客需自行將產品裝袋,這倒也問題不大,主打一個心靈手巧,但這一步驟是不貼條碼的,待自助結賬時,顧客需要在單獨的“烘焙”分類里對購買產品進行選擇。
原先,系統是按照烘培產品的細分品類進行菜單規劃,也就是顧客需先選擇大類,再選擇具體的產品,如此一來的體驗問題在于,顧客需要對產品學名有認知,如果像我這種餐飲小白,就需要半蒙半搜地去尋找,初次操作,難免狼狽。
近日,偶發發現系統進行了微調,將上級菜單的選項按照“產品形態”進行了分類,如此一來就從認知引導變為了視覺引導,是小朋友都能通過直覺完成的工作,甚至讓這一步驟有了點趣味性,對于體驗的提升自然不言而喻。
雖然在選項上不如此前按品類區分顯嚴謹,但切實是面向實際消費者的優化解決方案,奧樂齊近年的起勢令人印象深刻,而這一小小舉措會讓人覺得品牌的良性發展并非偶然。
如標題所述,這彰顯了“面向用戶原則”,即你做的事情最終是為誰服務,就需要站在誰的立場上進行更深入地思考(看似一句大白話,但做得好才能言之有物而不是僅僅喊口號)。分清產品的學名,是工作人員需要扎實的工作,而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既然已經選擇了自助服務,那高效結賬才是更為重要的體驗。其中會牽涉到很多環節,甚至例如品牌此前將面包夾子換成一次性手套,也是提升用戶體驗的舉措之一,也許這沒有一個最終形態,因為好的品牌往往會不斷精進。
類似面向用戶的舉措,我還想到兩個案例,一個是此前寫過的《“說人話”的商場一般不會差》,項目用更具日常場景的話術,讓消費者在商業空間內感受到“與人對話”的即視感。
另一個則是《我們絞盡腦汁想文案時,可能很多受眾連盒馬鮮生還是盒馬生鮮都沒分清楚》,聊的是人們對官方文案的認知能力并不強,而這與往往追求文案美感的商業項目slogan背道而馳。放到本文的討論語境中來,我們可以認為項目的slogan或者定位,更多面向的應該是項目的工作人員,成為其招商、營銷、運營等各項工作的統一準則,至于消費者知不知道并不太重要,因為如果前者做到位了,那所營造的內容以及氛圍,是能夠為消費者所感知的,這才是核心目的不是么?商業項目又不是為了讓客人來背課文的。
例如蟠龍天地要打造“Urban Retreat城市微度假目的地”,這應該是所有項目相關人員的共同目標和愿景;與此同時,項目又有另一種說法“公園里的新天地”則更易深入人心,知道了項目需要表達什么,自然也就提升了傳播的效率。
本質上這與奧樂齊自助系統的調整有異曲同工,也是這個始終在面向用戶的行業永無止境的提升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