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退藏沉浸式觀展“上座”
留余齋主人黃定中與策展人鄧彬對談
“上座——留余齋藏中國古代坐具展”
如何向大眾講好家具故事?傳統木作展覽如何“破局出圈”?如何增加傳統木作的趣味性和創新性?
2024年5月,“上座——留余齋藏中國古代坐具展”在廣東中山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開幕。展覽囊括了近50件中國古代經典椅具,其中不乏奇趣活潑的民間椅具,展品來自知名收藏家、留余齋主人黃定中的私人收藏。
這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高質量傳統家具主題展覽,無論是展品來源、學術研究,還是展陳設計,都稱得上蔚蔚可觀,罕見且純粹。
1/
策展:
以當代創新玩法打破傳統
打造一處傳統木作文化的“桃花源”
本次“上座”策展團隊做了一次積極有效的嘗試,以當代創新玩法打破傳統,用25天時間、8000個小木作構件,打造出一座傳統木作文化主題的大型“藝術裝置”,視角獨特、設計新穎、內涵豐富,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絕。
設計靈感來自于晉人陶淵明的名篇《桃花源記》,以探訪桃花源作為本次展覽的文化起源和敘事脈絡,充分體現展品、主題與時代背景之間的內在邏輯,為觀者講述一個耐人尋味、觸發思考的故事,同時兼具較強的當代張力。
展覽設計效果圖(圖源:十二造物設計事務所)
可是,如何用設計手法呈現一處完美的桃花源,且植入傳統木作家具呢?展覽的呈現,能不能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
中國人的故事當然要中國人自己講,但要“破圈”,又不能講得過于高深和復雜,更不能講得過于玄虛和超現代。
策劃團隊冥思苦想。毋庸置疑,“桃花源”最重要的是“如夢似幻”的神秘感。古人云,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展覽現場(圖源:區氏家具 )
設計方“十二造物設計事務所”將如大型裝置一般的展覽空間分為三個區域,做到可行、可游、可居,整體構建一幅幅傳統木作文化的當代呈現圖景,為觀者講述傳統木作文化的有趣故事,一步一步帶領觀眾探尋傳統木作文化里的“桃花源”。
A區以曲折通幽的節奏性展陳變化呼應展覽故事線,似傳統園林庭院回廊般的多元層疊變化,用具備當代性的形式語言與材質元素構建東方文化氣質,營造藝術性、立體式的展覽空間設計表達。
B區整體形態以平坦開闊的視野性變化呼應展覽故事線,回歸平和,結合參觀動線分布的展示趣味搭配輕柔半透材質,豐富空間層次,同時起到串聯A區和C區的過渡作用。
C區基于故事線節奏,圍繞展品的文化屬性展開,平曠間聳立起“一幢”草廬,門窗皆開,內外通透,迎“客”到來,點明展覽主題,升華其文化精神內核。
展覽現場(攝影:退藏)
凡至此,步步“上座”,皆入妙品,帶給觀者直擊心靈的難忘體驗。
1600年前,陶淵明為全世界編織了一個浪漫的夢,成為全人類都在向往的生活。而在充滿迷茫與焦慮的當下,區氏更希望能為到訪的每一位觀眾,提供一處可游可賞的心靈休憩之所——哪怕,只是片刻停歇。
2/
內核: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在令人驚艷的布展手法之外,”上座“這座大型裝置里容納的近50件中國古代經典坐具,則是更炸裂的內核。
椅具,是中國家具中最能體現造型藝術的,也是最受追捧的熱門家具類別。此次展覽囊括了近50件中國古代經典椅具,且均出自留余齋。
三把四出頭官帽椅的并置比較:
黃花梨素背板四出頭官帽椅
雞翅木素背板四出頭官帽椅
櫸木素背板四出頭官帽椅
從”最年長“的一張靠背椅(五代至遼),到精工細作的明清黃花梨、紫檀椅具,再到保留原皮殼的山西漆木官帽椅、蘇州玫瑰椅,一次集齊如此數量的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中國古代經典椅具,殊為難得,堪稱家具愛好者的饕餮盛宴。
(視頻來源: 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
“上座”展覽現場(圖源:區氏家具)
古代家具收藏中,關于表層皮殼的處理,有兩種傾問:一種是因為原皮殼看起來”臟“,行家往往在清理后,再通過打蠟,重新養出具有光澤的包漿。如果家具有殘缺,該修配就修配,最終讓家具呈現出最好的狀態。
另一種傾向則選擇保留家具的原始狀態,甚至連修補都盡量不要有。留余齋主人黃定中就是一個以原皮殼為主的重要藏家。
原皮殼是此次“上座”展品的靈魂
2009年,《留余齋藏明清家具》在香港出版,黃定中在書中大聲疾呼對皮殼的重視和保護,十余年過去,知原皮殼者漸多,重原皮殼者亦漸多,在拍場上原皮殼家具的表現也越來越搶眼。
而對行業內來講,此次展覽一次性集中呈現的留余齋藏近50件經典古代椅具,是一次教科書級的重量展覽,值得反復品味;對普通觀眾來講,此次展覽在設計與展陳上大膽創新,觀展體驗極佳,更不失為一次傳統木作的沉浸式啟蒙——如此,一次展覽,也是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或許,展覽的意義便是如此。
3/
對話與回望
時光匆匆,眼下展期已過半(展覽至2025年5月),然而關于“上座”的打開方式和學術延展,仍有待挖掘。上文僅從展陳設計與展品亮點稍作回望與梳理,退藏亦采訪了館長區錦澤、藏家黃定中、策展人鄧彬,請他們從自己的角度聊聊“上座”以及傳統木作的展覽方向,以期幫助傳統木作愛好者和觀眾更易切入。
作為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開館的第一個特展,“上座”展期已過半,區總有沒有什么想說的話?請您聊聊建館的初衷和期待。
區錦澤:“上座”主題展展出半年以來,受到了各界參觀者的高度認可,不管是專業領域的觀眾,還是大眾市民,都覺得既專業又有趣,還有很強的互動性。有一個觀眾的評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館和特展,都突破了很大的瓶頸,上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突破瓶頸的背后,是因為有像黃定中先生、鄧彬老師、山外和十二造物等一群同樣熱愛傳統家具、無私且熱忱的朋友的幫助與支持,一起使勁,把這事做好,很幸運,也很感動。
建陳列館的初衷,也是希望能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中國傳統家具,而上座特展藉由古代椅子,拉近公眾與中國木作文化的距離。希望這次展覽能引起更多人的興趣,為廣大傳統家具愛好者、藏家,以及大眾搭建一個分享中國古代坐具美學的平臺。
我特別喜歡展陳的理念“桃花源”,在我看來,這次的展覽也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向更多像我一樣不那么熟悉傳統家具的觀眾,打開了一個小口,得以讓他們在舒適自在的觀感體驗中,感受到傳統木作的美好。而黃老師早在二十年前,就在中山市黃金軸線上打造了一座“假日廣場”,在一個個商業空間植入傳統藝術,向市民打開步入“桃花源”的小口子。請您談談您對“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之于傳統與當代生活的鏈接和做法。
黃定中:你是想問怎樣把傳統藝術融入現代生活,甚至現代商業,是吧?這是一個大課題,很多人都可以回答,只是能做得到的過去的確不多,現在好像多了些,現在每天都可以在手機上刷到不錯的案例。
這里我多說一點吧。傳統藝術,傳統只是古已有之、世代相傳,關鍵是藝術,藝術體現在藝術品上,如果不是藝術品而只是舊東西,那么傳統只是守舊。古藝術品是古代藝術家的作品經過時光的加持而成為經典的那部分,真正的藝術家現在不多,過去也少,故堪稱傳統藝術品也很少由發現美的人發現,再以現代手法融入時尚生活,便算成就了高級的現代商業文化。
文化在變化,經典永不過時!
本次“上座”特展的全部展品由黃定中鼎力相挺
(圖源:山外)
關于“上座”,這兩個主題字是誰想出來的,表達的核心要義是什么?
黃定中:“上座”是我沖口而說的展覽專場名字而已,沒有什么高深的含意。硬要說就是“上”者、上品、尚品,“上座”可理解為“上好的座具”、“尚不過時的座具”、“請上坐”等等。歷史上是先有發音后有文字,所以不同字而同音往往近意。
您與區氏,是同在中山深耕傳統家具的資深藏家和業者,兩家既是鄰居,又是好友,此次您鼎力相挺區氏木作陳列館的開幕展,有沒有什么想說的話?中山之于嶺南,嶺南之于大灣區,大灣區之于中國傳統家具的版圖,今后還有什么可以相挺和補足的版塊?
黃定中: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加上“上座”古椅具展覽,自認為不只是中山、大灣區、嶺南,甚至廣至全國都是至今最好的傳統木作文化展覽之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平了,什么都互聯網+,天南地北的人都可以看到好展覽,當然現在國內交通便利,親自來觀摩也很方便。至于還可以再做些什么,以后做了再說、再宣傳也成。
就您個人而言,您既是一位傳統家具的資深藏家,更是一位建筑師、設計師,“留余齋”是否有自營博物館的建設日程?期待中山再添一座傳統家具重要展館!
黃定中:所謂我個人的博物館一直在路上,有計劃而沒有時間表,重復上段,做好了再說。謝謝!
黃定中的“留余齋"
“上座”展一轉眼開幕已經過去7個月了,這半年里想必您和策展團隊收到了來自行業和觀眾的很多反饋,請分享幾點。
鄧彬:有一些朋友去現場看了,他們普遍的感受是出乎意料,他們沒想到在廣東會有這樣的一個古代家具展,而且做的還不錯。這些年古代家具展雖不算少,但大多在展品的選擇上下功夫,而展陳形式和敘事方式上則大同小異,似乎古代家具展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模式。“上座”展形式相對特別一點,所以給人留下一些印象。我們后來也注意到有其它展覽模仿,這是好事,大家一起創新,互相學習,共同講好中國古代家具故事。
從策展角度看,當時做策劃的時候,“上座”做到了幾個創新?
鄧彬:首先感謝黃定中先生,他非常支持我們的想法,慷慨提供給我們這些精彩的藏品,讓這批珍貴的古代椅子首次以這種形式向公眾開放。展品是展覽的內容主體,展品要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當時黃先生和我們在巨大的庫房里挑選這些展品時,本以為會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因為他的收藏成體系,質量很高,所以我們很快便完成了工作。
我們希望做一個能較為全面展示中國古代坐具的展覽,展品來自全國各地,能體現不同地域的家具工藝和文化。展出的坐具從10世紀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我們還根據資料制作了南北朝至唐代的椅子復原模型,方便觀眾了解中國古代坐具的歷史發展面貌。
上座的展陳設計是特別的,高低錯落的若干人字頂白色房間,每個房間只放置一兩件椅子,觀眾通過臺階進入不同房間,人的位置不斷升高、降低、轉向,這會帶來觀看家具視角的變化。我們盡量讓這些古代椅子脫離原本的使用語境,將其背景盡量純化,白色的背景象征一種高貴的單純,這些椅子像是來自幾個世紀前的先生,讓人心生尊敬。我們在現場搭建起來這些白房子像是紙做的,材質有一種臨時感和易逝感,這與古代椅子溫暖和堅固的質地有明顯的反差,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視覺呈現引發觀眾對時間性的思考。
“上座”展覽現場(攝影:鄧彬)
這些年來您作為一個觀眾也好,專家也好,看遍了國內外很多大大小小的家具主題展覽,請談談您認為一個好的家具展應該具備什么要素?
鄧彬:作為古代家具的愛好者和研究者,我覺得好的家具展需要有足夠優秀的家具,這就夠了,即便是很糟糕的展陳也不會妨礙我去欣賞。但如果展覽需要面對沒有專業知識背景的觀眾,那么就需要考慮展覽的目的、敘事方式、展陳環境的設計等因素。
“上座——留余齋藏中國古代坐具展”(攝影:鄧彬)
作為一個基于廣東中山的私人博物館,區氏在陳列館開館之初推出的“上座”主題展,有哪些寓意以及有哪些地方特色?
鄧彬: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以展示中國傳統家具文化與工藝為主要內容,我們策劃“上座”展的目的首先是給陳列館的開館造勢。黃定中先生也是中山人,我們一起策劃這個展有聯手向外推廣中國傳統家具文化的目的。我們喜愛古代家具這么多年,深深被其打動與感染,也一直受益,所以也想著與更多人分享這份美好。黃定中先生在前言中說的好,他說:“當我們被古美椅具所感動,便會更為追求生活的美好,更為尊重傳統文化,更為熱愛我們的民族,熱愛我們的國家。”
“上座”展覽現場(圖源:區氏家具)
后記|
11月底,再訪“上座”。與5月底開幕式的人頭攢動不同,此時的展廳安靜、空靈。我得以有空間仔仔細細來來回回地看了好幾遍,最后拍下了展廳里所有椅子的背部。
“上座”的椅背(攝影:退藏)
在那種極簡寂靜的時空里,我仿佛看到50件椅子在紛紛向我張開雙臂,它們中最“年長的”是一張靠背椅,來自五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除了名貴的黃花梨、紫檀官帽椅、圈椅,還有挺拔矯健的燈掛椅以及形制各樣的民間椅子,有用來梳妝的,有轎乘用的椅子,還有無法歸類的活潑可愛的形狀。有些已經很老很老甚至殘破了,但在那個當下,它們都在紛紛張開雙臂,似乎想要擁抱我、擁抱當下的這個瞬間。
靠背椅,五代至遼(攝影:退藏)
我仿佛看到一幕幕不同朝代的中國人如何坐在上面的生活圖景,每一張椅子都是見證者,每一張椅子都是一本無聲歷史書。
的確,從千百年前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它們值得“被看見”,值得被更好地安放,值得“上座”。
上座——留余齋藏中國古代坐具展
展覽日期
2024.5.22-2025.5.22
展覽地點
@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
廣東省中山市橫欄鎮環鎮北路34號
預約參觀
小程序可預約參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