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1948年10月16日18時,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克錦州,對仍然盤踞在東北的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形成“關門”之勢。
錦州戰役后,國民黨方面的戰略態勢
長春方面
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10余萬人馬駐守,主力是新7軍和滇軍的第60軍。國民黨軍隊的數量雖然不少,但僅有新7軍新編38師和60軍182師有些戰斗力,其他部隊都是臨時從地方保安團升級上來的,戰斗力不強。
圍困長春的是東北野戰軍12縱、10縱第18師和5個獨立師,人數也大約在10萬余人。以10萬人圍困10萬人,這在軍事史上是比較罕見的。
沈陽方面
在廖耀湘第9兵團5個軍組成西進兵團增援錦州之后,偌大的沈陽及周邊地區雖然仍有近20余萬國民黨軍隊,但具有戰斗力的僅有駐扎在遼陽、鞍山的52軍劉玉章部和駐扎在沈陽的53軍周福成部。
廖耀湘第9兵團
廖耀湘的第9兵團是國民黨軍在東北地區的一支精銳機動部隊。在編成內有新1軍、新3軍、新6軍、第49軍和第71軍,這些部隊絕大多數都是美械或者半美械部隊,并且都久經戰陣,戰斗力還是比較強大的。
廖耀湘兵團在離開沈陽后并沒有直接沿著遼西走廊直奔錦州,而是攻占了彰武,切斷了東北野戰軍的后勤補給線。在錦州被東野攻克后,這10余萬的國民黨軍隊停滯在黑山、大虎山一線,對回師沈陽還是南下營口遲遲拿不定主意。
侯鏡如第17兵團
對于已經開始撤退的侯鏡如第17兵團,林彪認為可以先行放過,因為這是林彪“擺了一桌菜卻來了兩桌客”的那一桌“不速之客”,只要派兵監視他們的動向即可。
對于長春守敵,也不必太在意,他們在長期的圍困中已經喪失了機動能力。即便想要突圍,那幾十萬條已經浮腫的腿腳恐怕也跑不快。再說了,長春外圍鐘偉的第12縱隊難道是“擺設”不成?
沈陽守敵僅有自保之力,所能起到的作用僅能是接應廖耀湘兵團返回沈陽而已。指望他們主動出擊,可能性不大。
因而,在遼沈戰役的第二階段,東野所面對的國民黨軍隊只有廖耀湘的第9兵團。
此時廖耀湘兵團有3條路可以選擇:
其一、全軍撤回沈陽
如果廖耀湘選擇這條路,雖然部隊也會受到損失,但還是有一定把握撤回沈陽的。可退回沈陽之后又該怎么辦呢?
按照此時的戰略態勢,退回沈陽就是“甕中之鱉”,幾十萬大軍在被四面合圍的情況下僅能“靠天吃飯”,以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條件,還能支撐多長時間?
其二、反攻錦州
侯鏡如的第17兵團暫不撤退,配合廖耀湘兵團反攻錦州。只要是奪回錦州,就可以打通東北到關內的交通線,把長春和沈陽的部隊撤回到錦州、山海關一線與華北的部隊連接起來,建立穩固的防線,封堵住東野進入關內的通道。
圖片來自網絡
其三、廖耀湘兵團向營口方向撤退,通過海路進入華北。
總之,無論廖耀湘如何選擇,都各有利弊。廖耀湘僅是東北戰場上一個兵團的指揮官而已,整個戰局的“指揮棒”并不在他手中。雖然在錦州戰役之時,整個東北的國民黨將領中只有廖耀湘的頭腦尚算清醒,他更多關心的是手下這十余萬兵馬的出路問題,而不是像蔣介石不顧實際地反攻、衛立煌保守的“固城死守”和杜聿明唯唯諾諾的聽話。
按照常理,東北的戰局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國民黨將領們應該同舟共濟、共度難關才是。可是,衛立煌、杜聿明,甚至包括廖耀湘在內的國民黨將領們仍在鉤心斗角,各有所私。
在蔣介石的嚴令下,杜聿明難得得硬氣了一次
1948年10月19日下午,蔣介石在北平召開軍事會議,聽取華北“剿總”總司令匯報軍事情況,衛立煌和杜聿明應邀列席。
但衛立煌和杜聿明都很清楚,現在要緊的并不是華北,而是東北,蔣介石此次在華北召開軍事會議,表面上看是聽取匯報,其實就是要借此逼迫他們二人同意他反攻錦州的計劃。
為此,二人在飛機上達成了共識,即合力抵制蔣介石提出的反攻錦州的計劃,力爭蔣介石同意廖耀湘兵團回撤新民地區,待到兵力恢復之后再行反攻錦州。
為了“雙保險”,杜聿明還對衛立煌提議,一旦蔣介石在他們的阻止下同意不反攻錦州,要從東北撤退,就一定要走營口從海路撤退,千萬不能走錦州陸路。
可會議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蔣介石堅持收復錦州,衛立煌堅持固守沈陽,而一貫對蔣介石俯首帖耳聽話的杜聿明這一次卻一反常態地支持衛立煌,這讓本來就為戰事焦頭爛額的蔣介石終于按捺不住自己的火氣,大發雷霆。
蔣介石一發火,杜聿明開始吃不住勁了。但杜聿明也知道,蔣介石之所以發火,并非全部是為了眾人不同意他的部署,而是沒有人能夠體會他想要盡快從東北抽身的意圖。以杜聿明對蔣介石的了解,想要從蔣介石嘴里聽到從東北撤退這句話,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可是會嚴重影響蔣介石在國內、國際上的影響的。
鑒于此,杜聿明只得給自己這位校長搭了一個下得了臺的“梯子”,再次提出了兩個方案:
其一、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全部從營口撤退。
其二、以營口為后方基地,向黑山、大虎山方向攻擊前進。如果攻擊成功,則可順勢收復錦州;如果失敗,就經黑山地區向營口方向撤退。
很顯然,第二個方案基本符合蔣介石的意圖。
圖片來自網絡
蔣介石雖然滿意了,可衛立煌卻不滿意了。在蔣介石反復征求他對第二方案的意見時,衛立煌干脆閉口不言。
本來這件事與華北“剿總”沒有關系,可為了拉到支持者,蔣介石一定要華北“剿總”總司令表態。見實在沒有辦法推脫,華北“剿總”總司令只得表態:“這是兩條心。”
至于“這兩條心”究竟指的是什么,華北“剿總”總司令也沒有明說。
從19日下午開會,一直開到了晚上6時,蔣介石等人也沒有討論出個結果來。眼看晚飯時間已到,蔣介石只得下令先吃飯,晚飯后再接著討論。可令蔣介石失望的是,他在行邸一直等到了半夜,衛立煌三人也沒有來。
衛立煌沒來,是因為他早就對東北的戰事不抱希望,自己是否參加這個會議,對挽回戰局毫無影響。
華北的“剿總”總司令沒來,是因為東北的戰事與他無關,以一個“外人”的身份來參與東北的戰事討論,無論說得對與不對,都很“討嫌”。
可杜聿明沒來,卻令蔣介石很惱火。
在國民黨軍中,杜聿明素有忠厚老實的名聲,一貫對蔣介石的命令奉行不違。這次杜聿明竟然敢不參加蔣介石召開的軍事會議,他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其實也很簡單。杜聿明認為,在東北軍事已經不可挽救的局面下,自己仍然留在這里就是深陷“泥潭”。
當初自己到東北的時候,軍事形勢本來一片大好,可是卻被陳誠半道給“截了和”。現在徐州方面的戰局已經很嚴峻了,作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自己的崗位在徐州那邊,而不是在東北這邊。因此,杜聿明決定,待到明日,自己就要向蔣介石提出離開北平,奔赴徐州“救火”。
可沒想到,就在19日半夜,蔣介石的參軍羅澤闿卻找上門來。一見面,羅澤闿開門見山地就對杜聿明說:
“校長要你到東北去接替衛立煌,要我來征求你的意見。”
見羅澤闿開門見山,杜聿明回答得也很干脆:
“我有病不能去。”
見杜聿明拒絕,羅澤闿就開始不斷給杜聿明“帶高帽”,從杜聿明初到東北時如何在軍事指揮上英明談起,一直拉扯到杜聿明是蔣介石的好學生,在關鍵時刻應該站出來為校長分憂。在羅澤闿的嘴里,杜聿明儼然成了能夠挽救國民黨在東北敗局的唯一人選。
可無論羅澤闿如何“巧舌如簧”,杜聿明仍然不為所動。羅澤闿只得拿出了底牌:
“那么校長的命令下來你怎么辦?”
一生都唯蔣介石之命是從的杜聿明難得得硬氣了一把:
“就是下命令我也不去。”
要是換了其他人,杜聿明或許不會用這種口氣說話,但羅澤闿(黃埔六期)自從跟隨在蔣介石身邊當參軍之后,為了巴結逢迎蔣介石,每逢遇到蔣介石與前方大將們在討論戰情的時候,總是不斷幫腔,有意無意的在壓制這些前方大將,被軍中將領們稱之為“一步登天的‘小鬼’”。
杜聿明心中早就對其不滿。現如今,東北的戰局除了從營口海路撤退之外再無出路,而羅澤闿作為蔣介石的參軍,不僅毫無合理性建議,反而處處維護蔣介石的錯誤,這豈能讓杜聿明不惱怒?
10月20日上午,杜聿明再次晉見蔣介石,意欲在闡明自己的觀點后就告辭回徐州去。可蔣介石卻因昨晚杜聿明的態度對杜聿明有意見,并未接見杜聿明,反而命令羅澤闿傳話:
“校長要你去。”
見杜聿明仍然拒絕,蔣介石只得親自來做杜聿明的工作。當蔣介石列舉了為收復錦州能夠派來多少空軍和大炮的時候,一旁的羅澤闿再次附和,終于讓杜聿明找到了發泄怒火的對象。
衛立煌 圖片來自網絡
他當著羅澤闿的面對蔣介石說,我們這批老將年事已高,銳氣喪盡,而且渾身是病,早已經不堪重用了。羅參軍年富力強,在軍事上又有高明的見解,為何不請校長委任羅參軍為衛立煌的參謀長?這樣既不需要改變指揮機構,還可以達到速戰速決的效果。
見杜聿明當面推薦自己,羅澤闿嚇壞了,連聲說:“不能去、不能去。”
見羅澤闿被嚇得閉上了嘴,杜聿明再次闡述19日下午自己提出的兩個方案。蔣介石接受第二方案。
可當杜聿明提出要再次向東北增兵的時候,蔣介石卻一口反對。按照蔣介石的話來說,現在國民黨連守南京的部隊都沒有了,哪來的部隊到東北呢?
在蔣介石的威逼下,杜聿明只得違心地表示自己不計名利,愿意按照蔣介石的計劃行事。可話音剛落,蔣介石就立即表示:
“既然你如此不計名利,去東北給衛立煌當副總司令吧,司令部設在葫蘆島。”
就在國民黨軍高層在討論究竟該何去何從的時候,東野在林彪的指揮下已經開始行動。在黑山、大虎山一線的廖耀湘兵團整整五個軍就因為在16日~20日這5天的消極等待中喪失了逃脫的機會,最終覆滅。
那么,東北的國民黨軍高層為何會在戰局已經處于嚴重不利的狀態下仍各有所私呢?
錦州失守后,國民黨軍高層仍各有所私,使廖耀湘整整5個軍覆滅
蔣介石的“私心”
錦州被東野攻克后,蔣介石就清楚,東北的丟失已成定局。在東北的部隊還未全軍覆沒的情況下撤出東北是唯一的選擇。
但是,要想安全的、完整的把東北部隊撤出來是不可能的,能夠保留住廖耀湘兵團就已經是“萬幸”了。但這就意味著在突圍過程中,長春的10萬大軍是肯定要被舍棄的,沈陽的部隊和廖耀湘兵團也只能是“強者生存”,一切都只能“聽天由命”了。
在蔣介石看來,東北的50余萬大軍只要有20余萬能夠突圍出來,然后聯合華北“剿總”的50余萬部隊就可以與華北的解放軍相抗衡。
可是,這種說法是無法訴之于口的,一旦他的真實意圖暴露,那些“棄子”頓時就會倒戈相向,那些沒有被當作“棄子”的部隊也會“兔死狐悲”,惶惶不可終日,這對他的“威信”將帶來極大地打擊。因此,蔣介石才會咬緊牙關,一定要衛立煌走陸路沿著錦州一線突圍。當然了,名義上不能說是突圍,而是收復錦州。
衛立煌的“私心”
衛立煌屬于蔣介石“嫡系中的雜牌”,在抗戰后受到陳誠等人排擠,只得到歐洲游歷。
陳誠離開后,蔣介石實在無人可用,只得把衛立煌從歐洲緊急召回國接陳誠的班,其實就是個“救火隊長”。對此,衛立煌也心知肚明。
蔣介石明救錦州,實際上是從東北全面撤退的意圖早就被衛立煌看清。這就意味著,國民黨在東北的軍事全面失敗,而他這位在東北的軍事負責人就要為失敗負責。這很明顯就是蔣介石要用衛立煌來做丟失東北的“替罪羊”。以衛立煌的“老練”,豈會上這個當?
為此,衛立煌抱定固守的策略,除非蔣介石親自下令東北撤退。因為這樣東北戰敗的責任就落在了蔣介石頭上,與他無關。不然,自己就固守沈陽不走,你蔣介石又能奈我何?
因此,衛立煌明知道固守沈陽并不是“上策”,僅是能夠多堅持一些時間而已,卻仍然堅持己見。
杜聿明的“私心”
按理說,像杜聿明這種老實忠厚之人是不應該有“私心”的。其實不然。
杜聿明剛進東北的時候,確實是在軍事上占據了上風。可由于陳誠在丟掉了“參謀總長”的職位之后想著東山再起,就以熊式輝接收東北失敗為借口撤掉了熊式輝。杜聿明氣憤之余,只得辭職養病。
可陳誠抓軍權是把“好手”,但指揮打仗卻不行,被林彪打得節節敗退,連連丟城失地。無奈之下,蔣介石只得用衛立煌代替陳誠。
可此時東北的局勢已經大變,即便衛立煌有千條計策,可也無力回天。
蔣介石實在是無人可用,只得再次把杜聿明派上了東北戰場。
之前東北在軍事上明明占著上風,卻讓陳誠來“摘桃子”;現在失敗了,又讓自己來“救火”,世界上哪有這種道理?自己本是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又要兼著東北“剿總”的副總司令,以自己的多病之軀,哪里能夠堅持的住?
要是蔣介石能夠聽從他提出的走營口海路的方案還好說,這個方案雖然不能做到把東北的軍隊全部帶出去,但畢竟“能出去一個算一個”,這也是他力主要從營口海路撤退的原因。按照他的觀點:要撤退,那就義無反顧地撤退,不要惦記著其他。
而蔣介石堅持要走陸路從錦州撤退的目的是:“能多出去一個就多出去一個”。因為走營口海路,由于運輸能力有限,國民黨軍隊未必能夠全逃出去,而走錦州則不會有這方面的限制。
“能出去一個算一個”和“能多出去一個就多出去一個”,這是杜聿明和蔣介石在撤退問題上的根本性區別。
事后證明,按照杜聿明的方案撤退,國民黨第52軍劉玉章部就逃出了一個整師;而按照蔣介石的方案撤退,則沒有任何一支成建制的國民黨軍隊逃出去。
因此,杜聿明才會不愿意到東北去當這個副總司令,去了,將來就要為蔣介石“背鍋”。
鄭洞國 圖片來自網絡
廖耀湘的“私心”
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廖耀湘算是一個“學院派”將領,國民黨軍中那些嫉賢妒能、保存實力、以鄰為壑的作風對其影響較小。這固然有著他“學院派”背景的因素在內,但他從軍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印緬戰場,遠離國民黨軍隊這個“大染缸”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東北的國民黨軍軍隊中,雖然新軍的番號共有1、3、5、6、7五個軍,但實際上只有新1軍和新6軍才是真正的遠征軍,是相對“純潔”的。其他的部隊,如第49軍、第71軍等都無一例外有國民黨軍隊的惡習。久而久之,廖耀湘不出意外地“沾染”了這種習氣。
對于杜聿明提出的第二方案,他是贊同的。他不僅認識到杜聿明提出的在撤退中“要是撤退,那就義無反顧地撤退,不要惦記著其他。”觀點的正確性,只有這個辦法才能使自己手下的這5個軍10余萬人馬安然脫險。
只要這支主力部隊在,于“公”,他為國民黨保留了10余萬精銳部隊;于“私”,他手中握有這樣一支精銳部隊,就會成為其日后在國民黨軍界立足的本錢,走到哪里都要被人“高看一眼”。
但是,廖耀湘性格上矛盾和軟弱造成了這支精銳部隊的覆滅,他既認為杜聿明的方案正確,又礙于衛立煌的情面和蔣介石的嚴令,在黑山、大虎山一線徘徊不進,遲疑不決,才耽誤了逃跑時間,五個整軍全軍覆沒。
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滅東北“剿總”及所屬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整師及地方部隊共計47.2萬余人。
在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中,僅逃脫了第52軍劉玉章部這一支部隊。這位52軍軍長對戰場危險的敏銳度僅次于“長腿將軍”孫元良。
在得到占領營口出海港口,打通海上的交通的“好差事”立即出動,于23日拂曉出發,在24日黃昏就占領了營口。
客觀地說,營口的丟失,是整個遼沈戰役的一個瑕疵。雖然林彪在發覺營口的部署有問題后,緊急調動在長春以南公主嶺地區的鐘偉第12縱隊南下。可由于南下的鐵路已經被國民黨飛機炸毀,第12縱隊只得徒步晝夜兼程急行軍南下。
當第12縱隊趕到鐵嶺之后,已經是10月30日了,部隊離營口還有好幾天的路程,全殲第52軍的戰機已經喪失。
國民黨第52軍就成為了在遼沈戰役中一支沒有被全殲的國民黨軍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