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大家之約,本期是云南之昆明篇
因為我實在是沒在昆明深度游過,很難寫出好內容,不想辜負大家的期望,特邀我的好朋友一位辭職在云南旅居數月的雅坤同學,給大家帶來她和昆明那些事。
——Wt.
寫在一切之前:十分感謝我的好朋友Wt女士持續的鼓勵和真摯的邀請,能讓我認真而全面的面對我和昆明之間這段珍貴的記憶。否則,這段記憶可能要等到十天半個月、一兩個月后才被我絞盡腦汁的翻出來變成文字,或者在和朋友們一次次興高采烈的口口相傳中選擇性的呈現,最后像大多數我想做的、想記錄的事兒一樣就沒有后來了,只剩下一些自己都再難分辨出感受的碎片了。
序 我和昆明的數字記憶
在開始之前,翻了翻我的日歷和相冊,純p人在非工作場景下難得的做了次小學難度級別的數字統計。
3、66、1908 這是我和昆明之間的記憶。
自9月10日下午落地昆明,到12月1日下午坐動車離開,且忽略中間往返輾轉糾結多次,在昆明度過的日子恰好是66天。這66天里,我換了3個住所,在相冊里留下了1908個項目。
其他太多太多已無從統計,光這幾個數字編出的記憶網絡已經足夠延伸出很多個寫不完的故事了。
關于昆明想說的太多,我會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講講這66天里在昆明的影響和見證下我的變化,包括我與昆明的相處模式、我對昆明的情感和我的心路歷程——我和昆明有個約定(上);
第二部分,講講我眼中的昆明,包括飲食、人文、風景、方言習慣等等——我和昆明有個約定(下)
僅是個人的經驗認知,或許能作為一個不成熟的旅居生活指南,希望能和同樣認識昆明的本地外地朋友們交流探討。
一、再會老友
在大多數來云南的人的規劃里,昆明都是第一站或最后一站,也是相對意義上的中轉站。畢竟是省會城市,云南的絕對中心,便利程度不用多說。
2023年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計劃15天的云南行程里留給了昆明3天,算是中轉地里給足了偏愛了。大熱景點走過一遍,拍照、打卡、發圈、再見。很快樂,沒什么特別的快樂。
一年后再會昆明,她還是老樣子,還是那么美,美在每個清晨日落間,“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時間、路線、預算都不設限的沒有計劃的計劃里,我把昆明作為云南之行開始和結束的短暫落腳點。
我像初識一般的探索這位老朋友,住在青旅、去大熱點游覽、探店、citywalk、拍照、發社交軟件,興高采烈的和朋友分享見聞,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牛勁兒和牛胃,做充分的時間管理。當然也有發呆、思考和沉淀,不過4天的短暫停留和和初到云南的興奮讓我沒有太多的時間、理智去這么做。
這幾天的天氣陰和多云居多,偶爾太陽也會突破云層冒出來一會兒,有時是午后的溫暖、有時是傍晚的余暉,多變的天氣是昆明特色。但大多數時候,低而厚的云層像一座座快速飄動著的青山、略帶壓迫感,山下細密的小雨不知道何時起落,雨水沖刷著如火般熾烈開放的三角梅,也帶著桂花瓣飄向地面,雨水和桂花混合的香氣飄滿街巷……我和昆明的一切都活力四射。
▲落地的雨
▲滿城的桂花樹
▲瀑布般垂下的三角梅
▲雨后驚喜的龍卷風落日
▲晴天的翠湖一角
二、和昆明打架的那些日子
4天后,我開始了滇東南玉溪、建水、蒙自、元陽、普者黑、彌勒一圈的旅程(Wt:我會催著雅坤也分享分享滇東南的景色),后再回到昆明的青旅落腳,準備向普洱版納方向出發。兩天的短暫落腳里,我試著或者說是更傾向于讓自己松弛緩慢無所事事的待在這座城市。
躺在床上玩手機到下午,不洗頭不化妝不精心穿搭,騎共享電動逛市場、找吃的,在核心旅游商圈多次被游客當成本地人問路。這感覺松弛又新鮮,還帶著點莫名的小優越。
▲騎車出去覓食
新體驗升起的背后是巨大的迷茫和無措感,我開始找不到來這兒的意義,找不到當下的目標,不知道什么才能激起我的興趣,能找回我剛來昆明時候興奮澎湃的生命力。
關于獨自出行,一路上總能聽到各種聲音,覺得我一個人危險、自由、有勇氣、有魄力的都有,我從來對評價照單全收不解釋不表達,因為我知道自己內心對這份完全由我的意志主導、進可攻退可守的自由是無比享受的,也覺得自己有點小聰明和洞察力能保證安全。
但是在那兩天里,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時候,自由帶來的孤獨感被無限放大。
那些特色美食、自然美景、人文故事對我失去了吸引力。這樣下去我在想,好像下一站去哪兒不太重要了,或者說有沒有下一站也不重要了。
我開始懷疑所謂旅行的意義和必要,我想要找到一些自己實實在在存在著的證明。我反常的尋找做每件事的意義,我也分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還有,不得不承認的,我發現遠走高飛、裸辭逃離城市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我是無法逃避自己的內心的。
這短暫的兩天,我在和昆明打架,更在和自己打架。
三、我的后盾、我的新故鄉
本著來都來了的心態,還是去了普洱、版納,并計劃從版納的勐海一路向西北到瀾滄、孟連、西盟、保山、芒市、瑞麗(Wt:雅坤 你懂的)。正值國慶,10月的版納氣溫堪比北京三伏天,水土不服導致的過敏,和始終存在的情緒問題讓我身心不適,幾經糾結下還是回到了昆明,想調養順便過了國慶高峰后再出發。
接手了個剩17天租期的loft,遠離繁華熱鬧的市中心,只有可以橫著騎車的寬馬路和星星點點的居民。但到密集居民區5公里、離鬧市中心10公里的距離,對于常年北京生活的人來說也算不上偏遠。
于是我又過上了進可攻退可守的自在日子
▲填滿的冰箱
▲一日三餐
興起的時候騎小電動去翠湖曬太陽、去居民區逛市場找小吃,興缺就窩在屋里看書、發呆、睡覺。去菜市場買當地便宜又新鮮的蔬菜,在飯點晃到居民住宅區去人最多的小館子吃米線,每天找一條陌生的路走回家,騎十公里去買想吃的面包或者是吃碗米線,團購上撿漏低價頭療、按摩。
這樣的日子簡單、平靜又美好。
▲路邊2塊一個的燒洋芋
▲市場十幾塊買回來的菜
▲市場5塊買到的劍蘭
▲看雨
國慶期間,朋友一家從北京返昆,一起吃飯時,朋友的老公問我能不能聽懂他們在說什么,我說基本能聽個七七八八,他震驚的不行,說他當初可是來昆明兩年才能聽明白當地話。這些話在后來某個凹槽館子吃飯時,一個和我搭話的本地姐姐也同樣說過。
原來這些日子我已經不知不覺的如此融入昆明,飲食習慣越來越接近、在市場和嬢嬢們砍價、聽得懂當地人的日常對話、口頭語和普通話越來越麻普化,這兒像是我的新故鄉,我也越來越local。而且那時我才發現,從選擇回到昆明開始,在我心里早已把昆明當成了我在云南的后盾。
買杯子的包裝報紙,打開發現的驚喜“春是這邊暖,花是這邊艷,春風已到彩云南?!?/p>
四、世界大不過我心
日子越來越快,一周的停留計劃變成了17天,17天后當我又開始陷入糾結迷茫的時候,機緣巧合在市中心碰到了很滿意的房子,于是又留下來了。這一留,一個月又變成了快兩個月。如果不是年底將近,大概率會變成更長。我知道,我在不停地逃避選擇。
▲新房子,最愛的窗戶
這些日子也沒什么差別,依舊是平淡簡單的日常,我摒棄了所有原來熱衷的娛樂活動,斷絕了所有社交,只是安安靜靜的過日子。還有大部分時間是在和自己較勁,厭棄、懊惱、糾結、懷疑、偶爾和解。也嘗試各種方法自救,正念冥想、抄經、讀書、運動、曬太陽、睡覺。日復一日,時好時壞。
▲養花,這束10塊錢的蘇菲寶貝開了一個月
▲逛公園
▲抄經
▲煮茶、煮粥
直到離開前的一個周末,婷婷從北京來大理玩,匆忙中我們在高鐵站去機場的地鐵上短暫聚了兩個小時。我向她傾訴最近的糾結狀態。她說:為什么不能允許自己有這樣的狀態呢?你沒有去成的地方沒有做成的事一定是有其道理的,你要允許。
一句話讓我幡然清醒,回家后我一個人想了很久,也是那個晚上,終于我和自己和解了。不是喊口號的那種和解,我再次認識了很多常見的詞,比如“允許”、“接納”、“和解”,這些我們在網上好像用爛了聽爛了的口號,過去我高舉著愛自己的旗號、po著自帶流量的口號、配上精美的圖片、沉在無盡的物欲陷阱里,以為那就是愛自己。
我發現我們與自己的關系很像親子關系,我是愛自己,但我給自己的愛要么是苛責打壓窒息的愛、要么是一味滿足的溺愛,我總是在腦海中描繪理想父母的樣子,卻都不能用自己描繪的理想方式愛自己。更可怕的是我從來不認為我的方式有任何問題,只是想不通為什么那些壞情緒總會莫名的來,為什么我和自己的關系總是時好時壞,多典型的親子關系!
我開始明白所謂“和所有人關系本質上都是和自己的關系”,成年后我們不再受父母的絕對管制,親人、朋友、戀人都是我之外的個體,真正陪伴與管理自己的只有自己。我應該和自己建立友好關系并成為長久的盟友,我應該永遠認可自己、時常鼓勵自己,我應該在失意時接納、允許自己的狀態。
只有如此,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底氣和動力去做一切想做的事。
那天我和婷婷說:我明白什么是愛自己了,是我們要永遠和自己站在一邊,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對自己,多哄著自己。一通百通,或許這也就是真正的自洽、內核穩定。
和昆明的告別是輕松的,我不再有糾結和迷茫,我完全的明白自己要什么,也充分的享受當下的生活狀態,我發自內心的認可接納自己。
至于旅行、旅居,或許這可以成為繁忙或乏味生活的調劑,但永遠不是解決問題、找到答案的良藥。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一個角落可以讓人躲開現有的問題,有也只是短暫的逃避,然后問題再次找來。
世界再大,也大不過我們的心。
人生又有什么可糾結的呢?畢竟,我們可是來這個世界玩的!我和自己約定、和好友約定、和昆明約定,我們要在彼此都越來越好的明天再見。
關于昆明的生活指南、吃喝玩樂地圖,請見下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