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
熟悉我的老讀者都知道我幾乎不說誰對誰錯,今天之所以這樣說,顯然我認為自己掌握了實情,是的,至少目前戰場上的態勢,和我此前文章的基調,也就是我自己對這場戰爭的認知,是相符的。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曾很樂觀,認為烏克蘭在歐美的援助下會很快以較為樂觀和理想的戰績結束這場戰爭,直到后來看到歷經82天馬里烏波爾終于失陷,歷經224天巴赫穆特被俄軍攻克,烏軍經營了十年的阿夫迪夫卡在本次戰爭中4個月零11天淪陷……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看到了“很多”的西方武器裝備被送到了烏克蘭,包括曾經被寄以很大希望的F-16戰斗機,似乎也并沒有對挽回戰局起到明顯的作用,此后拜登趁著離職前的最后任期,有限解禁了烏克蘭使用遠程武器(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的權限,這是俄烏戰爭中美國的重大政策調整(解禁之后的射程為300公里)。
之所以給“很多”加引號,是因為這種援助說多也多:畢竟很多援助是無償的,沒辦法苛求援助者,說很少也可以,因為援助的武器僅僅夠苦苦支撐戰局,連收復失地都做不到。
隨后11月19日,烏克蘭用美國ATACMS遠程導彈和英國“風暴之影”遠程導彈襲擊了庫爾斯克州和布良斯克州的目標,被”風暴之影”襲擊的俄羅斯境內110公里之處布良斯克州的無人設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被美國陸軍導彈戰術導彈襲擊的是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的巴里亞京斯基王子莊園,該莊園是個古建筑,被列入了俄羅斯歷史文化遺產,這個莊園內設有俄羅斯總統療養院,算是普京在庫爾斯克的行宮之一。烏軍宣稱炸這里是因為里面有個俄軍指揮所,本次襲擊造成的損失尚不清楚。
作為回應,11月21日,俄羅斯對烏方一處軍工綜合體目標發起打擊——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一個研發導彈技術和武器的大型工業綜合體被擊中。俄羅斯新型中程導彈系統“榛樹”完成了本次實戰測試,這是一次沒有搭載核彈頭的導彈襲擊,烏克蘭宣稱俄羅斯使用的是洲際導彈,多數簡中自媒體也沿用這個說法,并進一步延申為“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用于實戰的一款洲際導彈”。
但是根據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薩布麗娜·辛格的發言可知這是一枚中程彈道導彈,是“實驗性質”,也不是高超音速導彈。
中程導彈(MRBM)射程通常在3000~5500公里之間,主要用于打擊區域性目標,比如鄰國或者地區沖突中的關鍵軍事設施,洲際導彈(ICBM)射程超過5500公里,通常在8000公里以上,能夠打擊全球范圍內任何目標,通常用于核威懾。
我自己也傾向于是中程彈道導彈,因為洲際導彈的造價太高了,俄羅斯犯不著為了一個幾百公里外的目標用這種東西。
稍微分析一下這里面幾方措辭的不同。烏克蘭說是洲際導彈是為了提升事態的嚴重性,以此彰顯俄羅斯的殘暴和歐洲面臨的危險,希望得到更多的援助;俄羅斯說是中程導彈,是不想擴大事態,不想讓歐洲和美國因為過度緊張增大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美國也說是中程導彈,這表明美國也不愿意事態擴大化,不想讓沖突升級,但實際上拜登離任前有限放開烏克蘭使用援助武器的打擊距離,又確實是將俄烏沖突推上了新的節點。
沖突雙方和美國、歐洲都知道一個事實:從烏克蘭發射的被允許攻擊俄羅斯本土的導彈,其射程和打擊目標,都是被美軍的軍事技術人員控制的,這并不難理解:美國必須對遠程武器的使用嚴加控制,否則戰爭早已失控。這種“嚴加控制”不僅包括援助武器的品種和數量,也包括射程和打擊目標,而烏克蘭也只能服從這種控制,因為要是不遵循美國制定的戰爭規則,烏克蘭就無法繼續得到歐美的援助。
我們站在烏克蘭的角度想:如果我是澤連斯基,如果我是烏克蘭人,我是不是巴不得全歐洲和美國跟我一起打俄羅斯?而要想讓全歐洲和美國跟我一起打俄羅斯,最好的辦法就是引起歐洲和俄羅斯的直接沖突,所以,澤連斯基是不介意并完全希望能用援助武器狠狠打擊俄羅斯的,而俄羅斯最好也能一怒之下往歐洲發射幾個大當量的大爆仗:只要北約下場,這場戰爭就不再是烏克蘭獨力苦撐了,從這個角度看,就能理解當年蔣介石為什么一聽說太平洋戰爭爆發不由大喜過望了。
但是很顯然,無論歐洲和美國,都很冷靜,誰也不想把戰火燒到自己國家,雖說大家在道義上都是支持烏克蘭的,也愿意給予很多援助,但要說真正直接參與到這場沖突中,讓自己的軍隊參戰,或者有可能把戰火燒到自己國家,沒有一個國家愿意這樣做,就像我們看到自己鄰居被其他小區的壯漢毆打,我們會很生氣,會幫鄰居說話,但真要讓我們和鄰居并肩戰斗跟壯漢打架,有幾個人能做到?現在那些嚎叫大俄必勝和烏克蘭必勝的人其實本質上是同一種人:反正上戰場的不是他自己,再死多少他也不介意,要是讓他上戰場,你看看他還鼓吹戰爭不?
我們這次可以留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了回擊烏克蘭使用解禁后的西方武器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11月21日俄羅斯采取的報復行動,用“榛樹”中程彈道導彈攻擊了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我們從視頻畫面上可以看到6次爆炸的火光,從文字性的新聞報道里也沒有發現有任何烏克蘭攔截成功的報道,某簡中大V一直瞎吹的“100%攔截超音速導彈”的說法,本次該大V也一字未提。烏克蘭當局透露,這款高超音速中程導彈在飛向第聶伯羅的過程中,最高速度達到每小時1.3萬公里,這與俄羅斯聲稱的“榛樹”導彈飛行速度達10馬赫基本吻合,而這種導彈的末端速度可以達到8~11馬赫,無論“愛國者”還是“薩德”,都無法攔截。
“愛國者”系列反導系統中的最新型號是“愛國者”PAC-3 MSE,屬于末段攔截系統,僅具備攔截中近程彈道導彈的能力,無力應對“榛樹”這類新型中遠程彈道導彈,“薩德”反導系最大攔截高度達150公里,可以與“愛國者”系列反導系統組成高低多層攔截網,但“薩德”反導系統只能對付射程3500公里左右的傳統中程彈道導彈。
中程彈道導彈都攔截不住,如果俄羅斯使用末段速度可達20馬赫的洲際彈道導彈,不管烏克蘭還是歐洲,恐怕都只能遭遇更大打擊,即使是北約部署了美國的“標準Ⅲ”,但“標準Ⅲ”也只是在2020年2022年進行了兩次成功的實驗,用于實戰的攔截成功率尚不可知。
以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狀況,應該沒有更多的“榛樹”,但如果沖突升級,也不需要很多枚就能給烏克蘭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這是美國和歐洲必須考慮的問題,事實上俄羅斯發射這枚“榛樹”前后,都收到了讓普京滿意的效果:
當地時間11月20日下午,烏克蘭發布防空警報,要求民眾因“導彈威脅”尋求庇護,引起廣泛恐慌。
與此同時,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發布安全警報稱,使館收到了20日當天可能遭受“重大空襲”的消息,出于慎重考慮,使館暫時關閉,同日,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三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宣布,因面臨襲擊風險,使館于當天關閉,法國大使館雖保持開放,但敦促其公民保持謹慎。
這也是最近幾天以來歐美媒體批評拜登的援助政策的原因,畢竟,說難聽點兒,在“死道友不死貧道”這種事上,誰比誰也高尚不了多少。
寫到這里再說說題目中所提到的“錯誤”。
無論挺烏派還是親俄派,在我看來最大的錯誤是因為忽略了最基本的歷史知識,加上大V們的忽悠,錯誤地認為自己所支持的那一方將很快獲勝——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可以看一些例子:巴以沖突持續了70多年,蘇聯的阿富汗戰爭持續了9年,敘利亞沖突已經延續了13年,美國在阿富汗打了近20年,我們的抗戰即使是從1937年算起還打了8年之久,而美國打伊拉克只用了42天的原因是美軍的戰爭實力完全碾壓伊拉克,但是俄羅斯碾壓不了得到了西方援助的烏克蘭,而烏克蘭更沒有從俄羅斯手里奪回失地的實力,一方面是烏克蘭不屈的斗志和西方雖然不夠但一直持續輸出的援助,一方面是雖然備受制裁但也有很多明里暗里支援的俄羅斯,這場戰爭怎么可能很快見分曉?歷史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不管局部沖突還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凡是有大國、強國幕后介入的戰爭,都不可能很快結束,戰爭結束的前提是實力弱小的一方如果不能持續得到幫助,那戰爭就會很快結束,當年國共內戰,蔣介石失去了美國的支持,很快敗退臺灣就是很好的例子。
除非川普斷了給烏克蘭的援助,否則戰爭不會很快結束,那么川普會不會斷了給烏克蘭的援助呢?
這兩天法廣、鳳凰網等媒體報道說澤連斯基在接受英國天空新聞專訪時提出了一個觀點:如果烏克蘭能加入北約,那么可以暫時失去一部份領土。
澤連斯基的原話是:“烏克蘭最緊迫的目標是加入北約而不是立即收回失去的領土…北約的庇護對于烏克蘭至關重要,它不僅能夠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還能有效阻止俄羅斯進一步侵略。如果北約能夠向烏克蘭提供明確的成員國邀請,即使俄羅斯控制部分領土,烏克蘭也愿意暫時妥協”。
雖然澤連斯基說的是“暫時妥協”,并不是永久放棄領土,但這個報道還是引起了很多親烏派的強烈反應,他們紛紛找出各種證據來證明澤連斯基沒有說這話。
我們接下來分析一下這件事。
澤連斯基是強硬的主戰派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三年的戰爭磨礪,已經讓澤連斯基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政治領導,不僅擁有鐵腕手段 ,也很具斡旋智慧,他很清楚如果不是美國和北約的援助,烏克蘭和他本人的處境早已不堪設想,共和黨不是民主黨,川普不是拜登,共和黨的國內優先主義和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都將決定川普政府跟拜登政府在俄烏戰爭上所采取的政策會有很大不同,澤連斯基很清楚:如果美國不再援助,烏克蘭會很快崩盤。
澤連斯基的政治智慧在他的這番講話里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既沒有得罪川普,也沒有直接同意割讓領土,首先表示烏克蘭愿意談判,要求美國和北約保證烏克蘭的安全(“如果北約能夠向烏克蘭提供明確的成員國邀請”),而且和平談判所涉及到的領土與主權只是“暫時性”的(“即使俄羅斯控制部分領土,烏克蘭也愿意暫時妥協”),既然是暫時性的,那北約日后幫助烏克蘭奪回被占領土就是合理合法的要求(澤連斯基的法理依據:《布達佩斯備忘錄》)。
澤連斯基很明白在當前局勢下,北約成員國之間對于是否邀請烏克蘭加入依然存在巨大分歧,但他甘愿放棄一貫的強硬立場以低姿態示人,等于已經把球已經踢到了北約、俄羅斯這邊。
對于俄羅斯來說,發動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烏克蘭要加入北約,所以俄羅斯不可能接受放烏克蘭加入北約這一條件:對俄羅斯來說,不管烏克蘭是否同意,烏東四州的大部份也都已經是俄羅斯的(實際占有且已立法),又怎么可能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換取對方和國際社會“暫時承認”烏東四州?這不是公然羞辱普京的智商嗎?——明明我已經實際占有,現在還要同意你加入北約換取我“暫時占有”?!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俄羅斯已經立法把克里米亞及烏東四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納入了領土,但是除了盧甘斯克州外,其它三州都有少部份區域還在烏克蘭控制之下,而且俄羅斯還被烏克蘭占領了庫爾斯克的部份領土,如果普京按實控線談判,那就得修改法律,在法律上把烏東三州的部份土地“吐”出來,并承認庫爾斯克州的部份土地歸烏克蘭所有,按普京的性格和俄羅斯的一貫作風,可能嗎?但要是不同意的話那就是反對和談,讓美國和北約以及國際社會可以看到澤連斯基如此有誠意的條件都被拒絕了,這就給了美國和北約繼續支持烏克蘭的理由。
對北約來說,烏克蘭已經同意和談且在領土問題上已經做了重大讓步,如果這個時候還不能取得內部一致接納烏克蘭(肯定不能取得一致),那就只剩下繼續加大援助力度這一個選擇了。
對于川普來說,只要雙方能在表面上停火,相當于實現了川普的競選目標,讓川普的個人政績和美國在世界各國中的威信又得到了提高。
所以,不管這個提議能否實現,澤連斯基在當前這么艱難的局勢下,提出“暫時以領土換安全”的務實外交姿態,都給未來俄烏戰爭的走向帶來了新的可能。
俄羅斯受到制裁日子很艱難,但是烏克蘭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因為烏克蘭自己不提,歐美媒體也報道得少,所以大家都對此并不了解,就在11月28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了烏克蘭的首個戰時增稅法案,該法案將從12月1日開始生效。新法案生效后,烏克蘭居民的戰爭稅將從目前個人收入的1.5%提高到5%,烏克蘭政府還將對個體戶和小企業征收戰爭稅。此外,烏克蘭政府將對商業銀行的利潤征稅50%,其他金融機構的利潤,征稅幅度提高到25%,增稅法案預計每年為烏克蘭政府提供約1400億格里夫納,約合34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每年34億美元對比每年約600億美元的戰爭開支實在是杯水車薪,烏克蘭2023年軍費開支約64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約37%,其中約60%來自援助;俄羅斯2023年軍費開支109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約3.2%(美國和中國的這一數字分別是約為2.3%和約1.4%)。
我們簡中網絡有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俄羅斯在制裁之下日子已經瀕臨崩潰,烏克蘭因為得到了援助,所以日子還好,果真是這樣嗎?俄羅斯的日子肯定是難過的,但是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戰爭潛力要大得多,而烏克蘭雖然得到了援助,但是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少得多,而且俄羅斯得到的很多援助,是沒辦法在公開場合報道的,比如俄羅斯得到的最大工業品制造國的援助,除了深挖新聞線索的人知道一些大概,普通人忙忙碌碌,誰有那精力去挖掘事實真相?但是援助烏克蘭的報道都是光明正大的,加上騙打賞的大V們的忽悠,給很多讀者造成了一種烏克蘭三天兩頭就得到大量援助的錯覺:最基本的邏輯放在這里——既然各種援助不斷,怎么就是收不回失地呢?
盡管說實話沒好下場,還掙不到錢,但我不打算騙你們給我打賞,今天就說這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